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老小孩”也有“择校”烦恼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03日07:43  东方网-文汇报

  “老小孩”也有“择校”烦恼!不是为孙辈升小学、初中,而是为自己!

  上海老年大学新一届秋季班眼下已开学,尽管今年新招了1.2万名学员,突破了学校的容量极限,但还是有数千名银发求学者被“挡”门外——他们心烦啊,为了“挤进”这所自己中意的学校,有的老人当初半夜两三点就跑去排队报名……

  说起来,上海可供老年人接受继续教育的学校并不少,约有260多所,遍布全市各区县。但很多“懂行”的老人就看中上海老年大学。因为老年教育,如今一样有“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报名上学,老人半夜排队

  62岁的陈大妈,前两天刚把外孙送去读小学,昨天自己也成了新生,到上海老年大学读书,第一天,“上午上英语课,下午上电子琴课”。谈起“上大学”的新鲜感受,她直说“有点吃惊”:“课堂气氛相当好,同学们都很认真,弄得我有点紧张呢。”

  能坐进上海老年大学课堂的“老小孩”,都分外投入,因为能有这张课桌,太不容易了!

  今年6月14日,上海老年大学秋季班报名第一天,上午就有1600多位老人蜂拥而来,学校里排起了长队。学校教务长吕老师告诉记者,那天还发生了一场“小事故”:几位老人风闻今年报名的人会很多,当天凌晨两三点就结伴赶到位于南塘浜路的学校,边散步边聊天等着“拔头筹”。学校“蜗居”在居民区,他们的说话声吵扰了住家,有人拨打“110”。

  吕老师接受采访时,手上正拿着一张“投诉条”:一位老人报名声乐提高班,在入学选拔中被淘汰了。老人不服气地写道:我在街道的合唱队里唱得最好,得到大家公认,为啥到你们这里就没被录取……

  “提高班设预选关,原因之一就是报名的学员实在太多。”上海老年大学校长江晨清解释,今年秋季班的招生人数为1.2万,而学校的总面积是4800平方米,按照较为理想的1∶1.1的生均建筑面积,其实只能招4000多人。

  老年教育资源,也不均衡

  上海老年大学“入学难”,因为老人也“择校”。

  记者在采访中获知,本市老年教育起步较早,目前已形成市、区、街道、居委的四级教育体系,一些高校也开设了老年大学分校,学校总数超过260所。市级老年大学中,除了上海老年大学,还有上海市退休职工大学、上海老龄大学和上海老干部大学3所。以此来看,很多老人在居住地附近就能找到学校,可以“就近入学”。

  但区县级和社区的老年学校,无论硬件还是师资,都不能满足许多“眼光高”的老人的要求。老年教育资源在上海也不均衡。

  一些上海老年大学的学员说,他们不愿去家门口的老年学校,因为感觉“不正规”,课程也太少。多数学校就只有教“唱唱跳跳”的声乐班和舞蹈班,更像是托老所和老年活动室。

  很自然地,开设100多门课程的上海老年大学成了老人眼中的“市重点”。他们努力挤进这所学校,为能接受“正规的大学教育”。

  正在征求意见的“上海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完善终身教育。教育界人士为此呼吁,把老年教育纳入“大教育”的体系,上海必须扩大老年大学的规模,提升老年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上海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60岁及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户籍人口的比例将近22%。如何满足更多老人“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愿望,已经成为眼下本市老年教育亟待破解的课题。

  江晨清告诉记者,为让上海老年大学优质的教学资源惠及更多老年人,学校除了不断完善远程教育,正动员鼓励一些优秀学员“走出学校、融入社区”——据说,不少老人十分爱学习,一些学员已经在上海老年大学连续读了五六年,甚至就盯着一个专业读,根本不想毕业。

  “老学员不肯毕业,势必减少新学员的机会。”江晨清说,老年教育的目标指向,是让老年人通过学习,对老年生活有新认识、新理念,能独立、快乐地生活。在江晨清们的鼓励下,已有一些从上海老年大学毕业的学员,到区县老年学校当教师,演绎更精彩的夕阳人生。

  本报记者樊丽萍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