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酣战在青藏线上的日日夜夜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03日12:38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

  作者简介:焉几何,一九四九年出生于山东省乳山市,中共党员。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战士,班长。退役后,在西宁铁路分局西宁工务段任司机、工长,曾分别当选西宁铁路分局和兰州铁路局职工代表,二○○四年晋升为工人技师,二○○九年三月被聘为西宁市二十八中行风监督员。有多篇作品发表于《西海都市报》。

  播出时间:2009年9月2日星期三

  酣战在青藏线上的日日夜夜

  每当我看见满载旅客的列车风驰电掣般飞过,每当我听见火车启动在即时笛声长鸣的欢声,三十多年前的往事就会浮现在我的脑海,实在难于忘怀,实在深深眷恋。

  我曾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的驾驶员。一九七四年六月,从陕西安康随部队移防到青海省天峻县。其时,恰好是党中央、毛主席作出青藏铁路一期工程重新上马重大决策的初始阶段。约三万之众的铁道兵,从祖国四面八方集中到青藏高原,沉寂千年的高原沸腾了,筑路沿线红旗招展,军歌嘹亮,推土机的轰鸣声、载重汽车的喇叭声响彻沙漠、响彻戈壁。我有幸成了这支庞大建筑队伍中的一员。至今觉得自豪无比、觉得人生灿烂。

  想当年,以铁军著称的部队指战员壮怀激烈,在关角隧道,我们热火朝天的拼搏,我们夜以继日的奋战,真的,那是一个充满革命精神的时代,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虽然我们住的是帐篷,吃的是压缩干菜和压缩饼干,我们却不畏艰难,以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与恶劣气候斗、与高山反应斗、与艰苦生活斗,在青海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援下,打通了青藏铁路一期工程的卡脖子工程——关角隧道。之后,我们又经过几年的卓绝战斗,终于在一九七九年九月十五号,胜利铺轨到格尔木。一期工程的胜利竣工,为二十一世纪初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我是铁道兵第十师四十七团汽车二连的一名司机,我们连主要的任务是负责运送施工部队的建设物资和生活给养,由于汽车频繁地在沿途行驶,原本铺就的沙石路变成了“搓板路”,汽车在“搓板路”上行驶,颠簸十分剧烈。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老兵,即使是身强体健的新兵,无不被颠得头晕眼花,无不被颠得心跳加快。起早摸黑、风餐露宿是经常的。对于这样的条件,指战员们个个习以为常,甚至觉得如果能天天如此,就是很幸福很幸福的了。因为相比于后来的两次险情,这种艰辛实在是太平常了。

  分明记得,第一次险情,发生在当年夏季一场大雨过后的一天,出发之初,我和战友们驾驶着满载面粉的解放牌汽车,迎着雨后的彩虹,哼着“铁道兵战士在四方”的歌儿上了路。我熟练地驾驶着汽车,躲避沙石公路上的坑坑洼洼。当汽车行驶到布哈河畔的泉吉道班时,蓦然发现,布哈河大桥的引桥已被洪水冲垮,汹涌的河水咆哮着,怒吼着,切断了我们的去路。班长当机立断地向我们下达了战斗令:“同志们,我们要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沿着河岸边草原上的便道继续前进,前方有我们的兄弟部队,到前方后再想办法过河。”说完,他就带领我们开上了草原。雨后的草原风景如画,但我们谁也没有闲心去欣赏它。因为我们知道,在这“美丽”的背后隐藏着难于预料的危险。果不其然,汽车驶进草原不久,就陷入了泥潭。我们不得不用铁锹挖,用车拉用人推,一切能用的办法都用上了,不但无济于事,汽车反而越陷越深。只听见班长又说:“部队正在关角隧道里争分夺秒的施工,我们这点困难算不了什么。”他的第二道战斗令是:“将汽车上的面粉先全部卸下,再挖车底下的烂泥,等汽车驶离泥潭后再装车。”同志们于是争先恐后地去卸面粉,由于高原空气稀薄,干起活来十分地吃力,只因有着“坚决完成任务”的信念支撑,终于将汽车拉出了泥潭,装上面粉后,又继续上了路。谁知屋漏偏逢连阴雨,车行没多久又再次陷入了泥潭。

  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不知是谁领头唱起了歌“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把营归……”歌声给战士们增添了干劲,大家重新又投入了战斗。谁也想不到,正当大家精疲力竭时,一位四十多岁的汉子带着一批藏族小伙子来到了我们的跟前,原来那汉子是红星大队支部书记扎西,因为我们的车队迟迟未到,他怕我们出什么意外,因此,带上人、带上炒面、奶茶寻了过来。一见我们就逼着我们吃饭,他用汉语对我们说:“你们是毛主席派来的子弟兵,是帮助我们修建幸福路的。等铁路修通了,我还要坐着火车去北京看望毛主席呢。”扎西书记的一席话,充满民族深情的一顿饭,让我们精神倍增。就这样,在我们和藏族同胞的一起努力下,不但胜利完成了这次不平常的运输任务,而且避免了在荒草野地露宿的困难。今天回忆起来,倘若那天没有扎西书记他们的帮忙,那场战斗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分明记得,第二次遭遇险情是在冬季的一天,为了保证施工部队的冬季取暖,我们的任务是,及时将煤从木里煤矿运送到在关角隧道施工的战友手中。往返的路程尽管不算太远,却困难重重,一是天寒地冻,二是山路陡峭,三是要过河但没有桥梁。我们从驻地到达木里煤矿还算顺利。第二天准备返回时,天空乌云密布,狂风骤起,气温骤降。当汽车翻过木里山时,大雪漫天,大地一片银白。眼看快尔玛公社就在前面,一条河流成了我们的拦路虎。我们不顾危险,向河中进发,车行到河中心时,河面的冰层断裂,战友们虽用了一档加大油门,车轮还是在原地打起了转。大家纷纷下车,用锹挖,用镐刨,风雪刮到脸上像刀割一样疼痛。让战友更加心痛的是,汽车要前进,就必须将前方几十米长的冰全部清理干净,为了完成任务,我们一边唱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语录歌,一边精神抖擞地投入战斗。毕竟大自然太过严酷了,单靠我们这些战友,用人力与之抗衡,难于解决。在我的建议下,班长终于同意去公社求援,一个多小时后,班长带来了一台推土机和十几位藏族小伙子。又是在群众的帮助下,河中的冰终于被清理干净,一辆辆汽车被冒着黑烟的推土机拖过了河,在受到公社盛情接待以后,我们重新整装出发,在上级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运煤的任务。

  回顾自己在修建青藏铁路的上千个日日夜夜中,类似这样的大大小小的险情,实在太多太多。但我和我的战友们,一次又一次地迎难而上,一次又一次地化险为夷。是什么力量使我们毫不畏惧、永往直前?我的回答是:是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决策、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鼓舞着我们。不是吗?在世界海拔最高的第三极,修建八百多公里长的铁路,只有在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得以贯通。这可是一条具有大手笔、大气魄的国防线和公益线啊!也是我们这一代人,胸怀报国壮志、建设青海的雄心的结晶,事实是,我们那时的条件,较之现在虽然还很艰苦,但比起革命前辈所处的环境,比起为革命捐躯,为建设献身的先烈,我们就幸运得多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我们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才以火红的青春,革命的热情投身于青藏铁路的建设中的。

  回顾这段难忘的经历,使我常常想起毛主席他老人家说过的:“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这句话,使我常常想起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同志总结的:“汉族和少数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话,在修建青藏铁路过程中的往事见证了这一真理。

  今天,青藏铁路已经修到了拉萨,我作为一个曾经参与过建设的过来人,感到无比的欣喜,无比的骄傲,写几句顺口溜表示心迹:二十出头正当年,弃学从戎到陕南,劈山架桥秦岭间,火车飞驰襄渝线。南征北战不歇马,又到青藏战高原,一架彩虹屋脊过,铁军脸上尽开颜。

  编辑手记:青藏铁路建设是几代人的共同心愿,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铁道兵在这项宏大工程建设中立下了丰功伟绩,多少人前仆后继、多少人甘洒热血。作者以满腔热情讴歌了当代最可爱的人;以充满乐观主义的心态,叙述当年艰难的历程,奋斗的情景,视苦为乐,视事业为生命,不能不令人浮想联翩,什么是“英雄不独疆场出”,他们就是。

  作者写的两次遭遇险情,既写了好男儿的铮铮铁骨,更写了藏汉同胞骨肉情深;历史的真实,现实的真实跃然纸上。具有很深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读来让人振奋不已。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饼干 一批 车轮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