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辉煌60年 走马大美青海:向着高原旅游名省迈进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5日08:17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 旅游业是青海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涌现出的朝阳产业。

  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青海旅游业以外事接待为主,只具备产业雏形,不完全属于产业范畴。1985年以后,青海旅游景区景点道路、交通、服务等设施得到改善,旅游内容有所增加。1998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旅游资源开发的若干决定》,将旅游资源开发作为青海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全省第一次旅游发展大会提出抓旅游就是兴产业、抓就业、调结构、促开放、抓文化的理念。2007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高原旅游名省的发展目标,全省旅游业发展进入发展快车道。

  近年来,我省紧紧把握特色旅游、生态旅游、健康旅游和文化旅游四大重点,把建设高原旅游名省作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重要内容、作为培育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迫切需要、作为扩大就业和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作为提高全民素质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有效手段,与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带动投资、推进就业、改善民生、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生态文明等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加强领导、理顺机制、整体规划、形成品牌的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层次招商、高品位建设、高水平经营,努力建设高原旅游名省。我省旅游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从不具备产业功能的政府接待和外交服务行业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实现了从“事业型”到“产业型”的跨越式发展,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带动脱贫致富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发挥了积极作用。

  ——旅游规划体系基本形成。在20世纪90年代对全省旅游资源进行普查的基础上,2000年以来,在先后编制完成了全省旅游业发展与布局及西宁、海北、海南、海西、黄南等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完成青海湖、三江源、贵德、祁连风光、自驾车旅游等规划,明确了“两圈两带一区”的战略布局和“一圈三线”的产品构架,全省旅游规划体系基本形成,旅游业发展思路清晰,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指导性增强。

  ——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呈现新面貌。1989年5月,全省各类旅行社9个,各类旅游车辆45辆,旅游涉外宾馆6家,床位日接待能力2000多人。在省委、省政府鼓励支持民营等多种所有制成分参与旅游开发等政策的引导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继建成了青海宾馆、格尔木宾馆等星级饭店和两家旅游车辆公司,开发了塔尔寺、鸟岛、151等景区,旅游业开始启动。近年来,全省旅游业投入不断增加,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条件不断改善。目前,全省共有国家A级景区39个,旅行社198家,旅游星级宾馆117家,社会宾馆1382家,床位总数达到64578张;民航、铁路、高等级公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青海旅游综合服务能力明显增强,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为主体的旅游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现代旅游业初具规模。

  ——青海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连续成功举办环湖赛、攀岩赛、摄影节、诗歌节、水与生命音乐会、郁金香节、沙雕节、民族文化旅游节、青洽会、藏毯会等大型文化、经贸节庆活动,展示了青海的新形象、新发展、新姿态、新作为。组织大美青海香港行、珠三角行、中原行、北京行、周边行等一系列有声势、有影响的宣传促销活动,组织旅游企业赴境外客源市场重点促销,不断加大对外宣传促销的力度和密度。利用青藏铁路通车、藏羚羊入选奥运吉祥物、昆仑玉作为奥运奖牌用玉等机遇,借事借势,扩大宣传。在央视播出“大美青海”广告宣传片、在北京地铁站投放大幅灯箱广告等旅游宣传新举措,以及由政府搭建平台,促成旅游企业市场对接等措施,有效提高了我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巩固了传统客源市场,拓展了新兴客源市场。

  ——特色旅游品牌打造取得新进展。1985年,青海首家国际狩猎场在海西都兰投入运营,同年世界屋脊汽车探险旅游开始营运,1986年转入正式营运,此外,民俗旅游、藏医学旅游等项目也陆续推出。近年来,省旅游部门围绕“两圈两带一区”的战略布局和“一圈三线”的产品构架,打造了一大批具有青海特色的旅游品牌。青海湖被评为中国最美五大湖泊之首,藏羚羊被选为北京奥运会吉祥物,西宁市被评为中国最令人向往的旅游胜地,祁连草原评为“中国最美六大草原之一”,“激情穿越柴达木”成为中国十大完美旅游线路等等,不一而足。

  ——旅游产业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深入推进诚信旅游建设,加强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导游人员的服务质量考核和监督,建立旅游服务质量信用等级,建设旅游诚信信息平台,制定和实施旅游服务质量发布制度,营造青海诚信、规范、安全、周到的旅游环境。适应我省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依托省内院校,面向市场和企业需求,大力开展旅游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游客的满意度不断得到提升。

  ——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取得新成效。1989年,旅游商店2家,旅游涉外购物商店10多家,购物品种数百余种,游客用于交通、食宿、参观、购物等方面的消费约2000多万元,但与其他产业相比,旅游业对青海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还很小,是一个待发展的新兴产业。针对旅游购物“短腿”,省政府于2007年出台《关于加快我省旅游商品发展的意见》,以藏药、藏毯、藏艺“三藏产品”开发为切入点,以青海的优势产业和重要企业为依托,积极将荣获全国驰名、全省著名商标的产品组合装配引入旅游消费市场,大力扶持藏族、土族、撒拉族等民族手工艺品及各地绿色有机食品开发生产,形成了具有青海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旅游系列商品,提高了青海旅游业消费比重。鼓励扶持各地区和旅游商品企业研发出了一批纪念性、实用性强,地域民族文化特色鲜明,便于携带的特色旅游商品。同时,积极将文化、体育等产品组装在旅游的市场平台上,配合各地区和文化等部门,积极打造集大美青海自然生态、民族宗教文化、民俗风情等元素为一体的旅游节目,增加了我省旅游产品的有效供给。

  ——旅游区域合作得到加强。先后与西北协作区、黄河流域协作区以及辽宁、江苏、浙江、四川、广东等省区签署了旅游合作协议。与西藏自治区签订了《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打造“青藏线”黄金旅游带。在与北京市合作中,不仅建立了省市级协作机制,还建立了青海各州、市、地与北京市各区之间的全面合作关系。在北京、广州、南京等地设立青海旅游专卖店。

  ——扩大了社会就业。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乡村旅游接待点快速发展,就业人数每年都以数千人的速度增长,截止2008年,全省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21.6万人。

  ——乡村旅游增加了群众收入。创办了一大批以城镇居民为主要客源体,以民族文化展示、农业观光、特色餐饮、休闲娱乐等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接待点。目前,全省共有乡村旅游接待户1800余家,年接待省内外游客3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亿元。

  ——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加快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流动,在直接拉动食宿行游购娱等产业发展的同时,拉动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据统计,我省旅游消费对住宿业的贡献率为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为80%,对文化娱乐业的贡献率为50%,对餐饮业和商品零售业的贡献率为40%,有效扩大了社会消费需求,促进了经济增长。

  ——旅游收入实现新突破。1982年共接待外国旅游者和华侨2150名,收入3万多元;1983年至1988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408多万人次;2006年接待800万人次,共接待游客81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5.7亿元;2007年,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1001.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7.38亿元人民币,占全省GDP中的6.2%。2008年,全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904.9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7.51亿元人民币。2009年1-7月份,全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09.39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1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增长20%和21.3%。 (作者:张利锋)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成功 就业 促销 一批 餐饮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