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刘德华隐婚是被娱乐界“诱奸”的个案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7日03:58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肖舒楠

  

刘德华隐婚是被娱乐界“诱奸”的个案

  田金双,“娱乐策划”概念发起者、著名明星经理人

  隐瞒婚事的明星何止一个刘德华?近来,社会各界围绕着刘德华“隐婚事件”,展开了一浪接一浪的热议,其中有不少人为刘德华抱不平,认为他只是众多隐瞒真实信息的明星之一。

  确实,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驱使下,明星为了事业,在出生地、年龄、身高甚至是婚姻信息上造假,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正如“娱乐策划”概念发起者、著名明星经理人田金双,在近日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所说:“这是娱乐界的通病,不是某个明星的问题。”

  中国青年报:你怎么看刘德华的“隐婚事件”?

  田金双:其实业内人士早就知道他结婚了。我们一般采取不表态、不揭露的态度。这毕竟是他的隐私,我们不好去说什么。

  刘德华是个有良好公信力的明星,在公众面前一直都挺真诚的,但出这个事后,大家发现他说谎了,诚信形象瞬间粉碎。他做了危机公关,比如在“岳父”的葬礼上出现,获得大家的同情。这么做本来不错,但他后来通过写博客试探“粉丝”的态度,试图继续撒谎隐瞒婚事,瞒不过去了才坦白,这就让人有点受不了。

  相反,成龙当年在“小龙女事件”中及时站出来说:“我犯了全天下男人都可能犯的错误。”他强调自己也是一个普通男人,很爱自己的女儿,同时指责女儿妈妈的做法很不厚道,最后大家都原谅了他。这才是成功的危机公关,成龙到现在依然是娱乐圈的“老大哥”。

  很多明星出了事儿都想掩盖,比如周杰的“撞车门”,没有任何个人或官方表态,导致这事一直被捂着,使得公众更加关注了。这种躲闪规避的方式,不能解决问题。

  中国青年报:但通过危机公关就能抹去犯下的错吗?

  田金双:还是会给明星发展带来阴影。大家谈到这个人时,还是会想到那些事儿。

  明星作为公众人物,优点和缺点都会被放大。他们的隐私,也不是绝对的隐私了。是否该主动曝光隐私,就要看情况,比如刘德华的婚事该不该主动交代呢?从自然人的法律角度来说,他可以隐瞒,但作为公众人物,大家对他的婚事是有“知情权”的。何况明星还有榜样作用,隐婚有违社会伦理,给大家做了一个坏榜样。所以于情于理,刘德华都应该适时透露婚事。这是偶像明星应承担的责任。

  中国青年报:明星一般还会隐瞒什么情况?

  田金双:很多男明星都在隐瞒恋情或婚事,女明星往往爱瞒年龄。其实太多明星都在撒谎,履历造假情况很严重,比如编造自己喜欢的旅行地点,喜欢的动物,喜欢吃的东西等等。其实这个人本来喜欢吃臭豆腐,却偏要说自己喜欢柠檬和冰咖啡,总之怎么华丽怎么说。女明星一般还会将身高“增加”2~14厘米。玛丽莲·梦露就曾渲染自己是“走失的小姑娘”,并一直谎称自己是孤儿,给自己增添传奇色彩。她还有点吐字不清,但经过商业包装后,这个缺点竟成了一种性感的代名词。

  中国青年报:为什么很多明星对缺点或过失规避躲闪呢?

  田金双:这是整个娱乐界的通病,不是某个明星的问题。在追求眼球效应和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娱乐界总爱采取策略隐瞒明星的一些真实情况,明星本人也不得不顺从。所以,刘德华隐婚应该算是被娱乐界“诱奸”的个案。

  在娱乐界中司空见惯的这种明星撒谎现象,对社会大众的伤害是最大的。现在明星一出什么事件,大家首先会问:“真的吗?是不是炒作啊?”其实,这就是社会伤害,是对整个社会的诚信道德体系的破坏。

  中国青年报:公众或者“粉丝”们,应该怎么看待明星呢?

  田金双:一方面,明星不是被偶像化的符号,他们同样是人,拥有普通人的优点和缺点。另一方面,公众要清醒地认识到,明星也是一种被娱乐包装后的“特殊商品”,很多利益关系、商业潜规则,决定了他们难以道出真我。

  可以这么说,我们看到的明星都不是真实的人,明星的好形象大部分是娱乐策划人塑造起来的,并不是他真就那么完美。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应该对此有所意识,不要盲目崇拜明星。

  中国青年报:娱乐从业者就不该做点什么吗?

  田金双:在利益驱使下,你让一些惟利是图的娱乐从业者去改变是很难的。但我认为,真正的娱乐从业者在面对各种诱惑时应该坚持原则,做事不违背良心和社会道德,还要规避一切文过饰非和恶俗炒作,这是底线。如果一个娱乐从业者热衷追求市场利润,失去内心底线,他就只能算是一个娱乐垃圾的制造者。真正意义上的娱乐从业者,不应该是这样的人。

  中国青年报:现在还有很多明星制造噱头和绯闻以博得公众关注,你怎么看?

  田金双:西方有两本著名的书——《娱乐至死》和《乌合之众》,这两个词很好地概括了当下社会的心理。在这种“娱乐至死效应”面前,很多人都成了非理性的、盲从的“乌合之众”。所以明星热衷撒谎、炒作,与当下大众的审美情趣脱不了关系,因为那么多人愿意去为炒作买单。

  清纯的阿娇出了“艳照门”事件后,经过媒体策划人包装,变成了性感妩媚的艳星。港台民众普遍对她失望,甚至无法容忍。但大陆公众对这些噱头却趋之若鹜。这不是正常的娱乐消费心理。其实,对待明星炒作,公众如能理性看待,不一拥而上地抢吃那块“臭豆腐”,炒作自然而然就没有了。

  中国青年报:作为“金牌娱乐策划人”,经过你包装推出的明星也不少,你做到这些了吗?

  田金双:说实话,我做得也不好,还在摸索中。我和明星签约时,通常对他们有一个要求,就是绝对不做恶俗、八卦的宣传。我还会对他们的人品进行考核,一旦发现他过于功利、急躁,只想出名,捞了钱就走,我不会和他签约。

  不过,现在“炒短线”的明星太多了,他们中很大部分人就是靠炒作出名,然后像流星一样陨落。但很多娱乐从业者不把这当回事,觉得只要捞到钱就是老大。这种出卖人格和良心的做法,不仅对明星和他本人是种伤害,对整个社会的不良影响更大,特别是对青少年,他们会觉得只要出名、有钱赚就行,用什么手段无所谓,于是不去注重真实的修养,不注意爱惜自身的形象,这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