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26次南极考察扬帆出征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2日02:34  北京晨报

  我国首次在“南极特别保护区”履行环境管理与保护义务

  

第26次南极考察扬帆出征

  10月11日,“雪龙”号即将驶离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中国极地考察专用码头。

  带着人类对探求未知世界的渴望,我国唯一一艘极地考察船“雪龙”号昨日再次扬帆远航,执行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任务。史上最多的科考队员、搭载南极地区最大吨位的直升机、首次参加考察的女驾驶员以及三名台湾科学家……与往年的南极考察相比,此次考察无论是在队员组成,还是在科研任务等方面,都呈现出诸多亮点。

  任务亮点 考察中国南极特保区

  “捡”陨石收集宇宙尘

  按照计划,“雪龙”号从上海出发后,将经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港停靠补给后,到长城站卸运物资,再经阿根廷乌斯怀亚港加油、加水补给后,到中山站卸货。在完成各项考察任务后,拟定于2010年4月10日返回上海。在为期近180天的考察期间内,考察队将执行59项科学考察任务,是中国南极考察历史上任务最重的一次。其间将开展第5次格罗夫山考察,到这个地球上已知最富集陨石的区域“捡”陨石。我国曾对格罗夫山进行过4次科学考察,共收集到9834块陨石,使我国成为继日本和美国之后,陨石存有量最多的国家。由于冰雪中混入的地球尘埃远远低于其他地区,南极还是收集宇宙尘最理想的区域。我国第26次南极科考队员将采用磁装置,获取新降落的宇宙尘样品。

  在保护区履行环保义务

  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和荒野价值的南极格罗夫山地区哈丁山,是我国独立提出并获得批准的第一个“南极特别保护区”。我国科考队员将首次在“南极特别保护区”履行环境管理与保护义务。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党委书记魏文良表示,南极特别保护区的建设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在南极科学的研究水准,同时也提升了一个国家在国际南极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决策权。总面积约1400万平方公里的南极洲,是世界上最大、最质朴的一个荒野大陆,同时也是唯一的一个主权归属未定的大陆,设立“特别保护区”是各国管理南极事务、切实保护南极环境的一种特殊方式。在2008年召开的第31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上,我国提出的格罗夫山哈丁山南极特别保护区管理计划获得会议批准,成为我国设立的第一个南极特别保护区。截至目前,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已批准设立了70多个南极特别保护区和7个特别管理区。

  南极最高点探取深冰芯

  找到年代久远的冰芯,对于重建地球的历史演化以及预测全球气候和环境的演变意义重大。昆仑站所处的冰穹A地区是南极内陆冰盖海拔最高的区域,被人们称为“冰盖之巅”,也是国际公认的南极冰盖最理想的深冰芯钻取地点。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期间,由20人组成的昆仑站内陆考察队就将在冰穹A开展深冰芯钻探的前期工作。

  格罗夫山哈丁山——我国首个南极特别保护区

  格罗夫山哈丁山南极特别保护区位于格罗夫山中部的哈丁山一带,长约12公里,宽约10公里,呈不规则四边形,岛链状分布的冰原岛峰构成的山脊纵谷地貌,保留着冰盖表面升降遗迹,分布着自然界罕见的、极易被破坏的典型冰蚀地貌与风蚀地貌,这些冰川地质现象既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又有罕见的荒野价值和美学价值。

  根据计划,格罗夫山考察队由10名队员组成,将于今年12月20日从中山站出发,第一宿营地在格罗夫山的梅森峰附近,第二宿营地在哈丁山东南侧,第三宿营地在威尔逊岭,第四宿营地在阵风悬崖旁的蓝冰表面冰碛带。考察队计划在明年2月27日返回中山站。

  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装备亮点 自备直升机吨位最大

  在条件艰苦、气候恶劣的南极,飞机是各国进行科学考察的一项重要装备。“雪龙”号此次出征南极最大的看点是它将首次携带自备的大载重吨位卡-32直升机。该型直升机吊挂能力可达4吨,是以前船载机型的4倍左右,成为南极地区目前使用的最大吨位直升机。它可直接进行船岸之间来回运输,更好地满足南极新老三座考察基地的物资保障需求。据透露,我国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的飞机装备得到大幅提升,将配置一架重型直升机和一架轻型直升机。除了这架自备的卡-32直升机,还将从澳大利亚租用一架S76轻型直升机,其运输能力更强,一次能乘坐14位乘客,它将在新西兰上船。

  人员亮点 台湾科学家首次加入

  仨台湾科学家兵分两路

  据介绍,参加此次考察的队员共计251人,是自1984年中国首次南极考察以来人员最多的一次,平均年龄35.8岁。受邀参加科考的队员中有3位台湾科学家,他们中有一名去长城站,两名去中山站开展科考活动。台湾海洋生物博物馆的郭富雯将是在南极停留时间最长的台湾科研人员。临行前他表示:“有点紧张,有点兴奋,还有点离家的感伤。”紧张是因为台湾很少下雪,自己一下子要到冰天雪地的南极;兴奋是因为生平第一次到南极,离家这么久,难免离情依依。

  女大学教师掌舵“雪龙”号

  本次考察队中共有12名女队员,这是中国首次派出女队员深入南极内陆开展野外考察工作。今年27岁的大学教师谢洁瑛是“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历史上首位女性驾驶员。在这次历时6个多月的科考中,谢洁瑛将和其他3名驾驶员一起轮流驾驶,每个人驾驶4小时,休息8小时。为了此次出征,上海海事大学专门安排她到校船“育锋”轮上实习了一个月,并驾驶“雪龙”号进行了试航。“虽然我缺乏冰区航行的经验,但有船长和其他驾驶员的指导,相信自己一定能胜任。”谢洁瑛说。晨报记者 肖丹/文

  新华社记者 陈飞/摄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