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包工头”将军伪装技术骗过卫星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2日03:05  南方都市报

  人物简介

  林茂光,福建诏安人,1949年2月出生,1968年3月入伍,现为广空工程建设局局长,专业技术少将军衔,首批空军级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入伍41年,立功受奖48次,其中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4次;完成国家和军队重点工程160余项,全部优质,获国家优质工程鲁班奖1项,创造了国防工程建设18个第一;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2009年,在全国科技奖励大会和空军十一届党代会上,两次受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广空工程建设局局长林茂光的先进事迹,成为部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不久前,广州军区空军党委作出向林茂光学习的决定。

  跟着狗吃屎,跟着狼吃肉。你们想好了,要走要留,千万不要后悔。

  ——— 事业低谷时,林茂光对留下的人说

  Google公布的卫星照片,清晰地显示了我军伪装网遮蔽的地下工程。军事工程如何躲过卫星侦查,林茂光解决了这个世界性的难题。

  上世纪末,中国空军为第三代战机建造单机掩蔽库,林茂光接手,爆炸将方圆几公里内的建筑门窗玻璃震裂,而机库防护门内倒放的50个啤酒瓶上点燃的50根蜡烛仍一片光亮。

  1990年,20多米高、比半个篮球场还大的油罐砸下,林茂光和7名战士差点被砸成肉饼,其他干部战士都被扣在罐内,大家挣扎着从洞内通风孔爬出来。

  林茂光的三把利器

  Google公布的卫星照片,清晰地显示了我军伪装网遮蔽的地下工程。军事工程如何躲过卫星侦查,林茂光解决了这个世界性的难题。

  上世纪末,中国空军开始为第三代战机建造单机掩蔽库,掩蔽库的防护能力成为当时军中一个重要课题。机库防护门要求能抵抗重磅爆破弹袭击,当时国内一家专业厂家安装出来的防护门在抗爆试验中失败。

  时任广州空军工程建设局局长的林茂光接手了这项工程。经紧张施工后,1998年10月的一天,对安装完毕的防护门进行抗爆试验。紧靠防护门处放着50个倒立的啤酒瓶,啤酒瓶上点燃50根蜡烛。除此以外,掩蔽库里还放置了正处于工作状态的计算机。

  随着一声巨响,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将方圆几公里内相当一部分建筑的门窗玻璃震裂。等硝烟一散,试验指挥长摁动电钮,大门完好无损,徐徐开启,啤酒瓶上的蜡烛仍然一片光明!计算机仍在正常工作,所有数据未毁,试验取得成功。

  专家们鉴定认为:该项工程达到和超过了设计标准,其中防护技术优于外军,填补了我军空白。

  之后,他研编的《单机掩蔽库施工及验收技术规程》于2008年被作为军标发布实施,并独揽了全军单机掩蔽库防护门建造安装任务。

  一次,林茂光在一份内部资料上看到,我军一些战备工程虽然采取了迷彩伪装和伪装网等遮蔽方式,但对空暴露比较明显,很难逃过境外卫星的侦察监视。G oogle网站公布的卫星照片,清晰地显示了我军伪装网遮蔽的地下工程等目标。

  林茂光忧心忡忡。

  喷漆伪装没有防辐射,没有防超声波,只是一种物理上的掩护。而林茂光一直在思考如何解决深层防护这些问题———如果在施工时就被国外卫星所发现,如何进行伪装施工?

  此后8年里,广州空军工程建设局在伪装防护课题上投入了超过1000万元,没向国家和军队要一分钱。

  成果出来后,上级有关部门动用各种先进侦察手段进行了长达半年的伪装检测,各项检测均达到了隐蔽伪装要求。该项成果2008年

  申报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时,获全体专家评委一致通过。

  “这个解决了世界性难题,属于国际领先水平。”清华大学专家陈同柱如此评价该军事工程伪装。

  “军事工程伪装防护”、“第三代战机的单机掩蔽库”、“地下油库”成为了林茂光工程局的三把利器。

  从军41年来,从战士到将军,林茂光转战百余个国防战备工程建设工地,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创造了国防工程建设18个第一。

  而他的路途并不平坦,从小寄养庙中,参军后又遭遇数次退伍危机。

  小时寄养寺庙

  村民们的香火钱都是用鸡蛋来代替,他就是吃鸡蛋长大的。1968年,19岁的林茂光参军,平生第一次穿上了鞋。

  1968年,19岁的林茂光平生第一次穿上鞋,那是部队的解放胶鞋。

  林茂光说,他迈进部队的第一天起,就想一辈子呆在部队了。但按照妻子许少妹的说法:“在部队里,老林走的不是很顺。”

  当时作为整个连队硕果仅存的两名高中毕业生之一的林茂光,被部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而按照部队的传统培养模式,他历经了炊事班等不同工种的轮习,这通常被视为在部队当作人才培养的外在表征而被人们所估量。

  事实上,林开始崭露头角。当兵不到两年,作为一名工程兵,他提出的“油罐罐顶旋转胎具拼装法”安装工艺,提高工效五倍多;之后其创造的“罐顶洞外成型”、“管道快速下料”等60多项技术,全部针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难题。

  更大的惊喜是在之后的1973年。那一年,林茂光在一张报纸上偶然看到一篇有关日本运用充气法安装油罐的简单报道。在没有任何资料和数据情况下,他自己计算、画图,加工机具,土法上马。经反复试验,一座2000立方米油罐运用“充气顶升法”安装成功。这一技术很快在全军推广。

  即使林茂光在军队里名声大噪,但他的前途没有太大改观。入伍七年提干,对于当时的军人来说,24岁是一条死线,过了就不能提干,那时林茂光26岁,属于破例提拔。当时政治部门正在做材料,林回忆:“一位姓闫的总队长这时说,不要做材料,直接提了。”就这样直接提了。

  他坚持叫自己的夫人“许老师”。许老师如此概括老公:“他比较自信,没有过遗憾和后悔。”老林对这一点深以为然。

  林茂光回忆说,他小时候很不好养,父母把他送到村里的一座庙里。村民们的香火钱都是用鸡蛋来代替,他就是吃鸡蛋长大的。

  这成了他最早的朴素的精神源泉。“我很懂得报恩,别人对我的好,都要报;别人对我的不好,我也不恨,而是怀有感恩的心去对待他们”。他说。

  差一点被抹杀的将军

  二十多年来,部队经历多次精简整编,林茂光当时职务低,年龄大,连续五次面临退伍一次面临转业,好在技术上的需要,终究还是留了下来。

  “我们差一点把共和国的将军抹杀掉了。”一位已经退下来的老领导说。二十多年来,部队经历多次精简整编,林茂光当时职务低,年龄大,连续五次面临退伍一次面临转业,好在技术上的需要,终究还是留了下来。后来,施工单位一次翻车事故,作为单位领导,他受了处分。

  “我最大的优点就是这一生没闹过情绪。我感到很满足,换个人,只要闹一次情绪,就没有了第二天,没有了第二次。”林茂光对军营早期的坎坷经历如此总结。

  那是林家一段彻底的艰难岁月。许老师回忆:和老林结合几年后,怀上了大女儿晓清。林茂光偷偷积攒下全国粮票25斤,给身怀六甲的老婆寄了回去,“当时我没有办法,只有这么多了”,林茂光回忆,“我当时是一个战士,一天出差只吃两顿,省下一顿来,25斤你想一下我省了多久?”

  妻子和孩子成为了联系林的另一端的“线”:1974年,许老师抱着当时只有几个月大的林晓清,经老家到福建漳州,辗转湖南到湖北,共转了9趟车,最后达到湖北钟祥。

  那是一场艰难的旅行。而许老师之后经常采取这种方式,来让家人与林茂光亲近,“好在我是老师,每年有两个假期”。她很庆幸,但即使团聚,她和儿女们只能留在称为“留守处”的地方,而林茂光和他的战友们则在更加遥远的大山深处钻山打洞。然而相比在老家福建,这已经足够近了。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光有“不闹情绪”远远不够。尽管当时提了干,之后又当上了工程师,但林茂光的内心里仍旧“很遗憾”,特别是当大学生分到了连队来的时候,他们很崇拜林,而只有林自己清楚,自己有好多理论不懂。对于大学生和他的比照关系,“我拿鹰和鸡来打比方,尽管不是很恰当。小鹰可能还没有鸡飞得高,但鸡就是鸡。”他如此说。

  前途又在哪里呢?1985年的春节的湖北随州,这时许老师和三个子女都已经随军了,部队面临裁军缩编,有限的几个考大学指标,部队上好不容易给了林茂光一个,作为老三届高中生,一本《解析几何》没有摸过,“过年吃的是蛋炒饭。我在床上温书”。很辛苦的春节。

  但之后林茂光以36岁之高龄,考上了武汉工业大学,即今天的武汉理工大学。大学毕业后,林茂光被部队提为正营职大队长,这个队长没当一年,就调离了该岗位。

  就在这时,武汉空军和广空合并,林茂光所在的空防六处被合并到广州。

  林茂光说:“每一次都是最后一次。”做不好就没有下一次。他就这样次次以上次为基点,步步为营,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油罐塌下他差点被砸成肉饼

  其他干部战士都被扣在罐内,大家挣扎着从洞内通风孔爬出来。

  1990年,由于林茂光在专业上的声誉,当时全军投资最大的一个扩容油库在粤北山区建造。任务就交给了林茂光,但整个安装大队是非编性质,其他成员除了当年新兵之外,就是来自广空其他部门的老弱病残、闲杂人等。

  林茂光二话没说就进山了,最早带了几个人,几只狗,借了500块钱。当时正是三四月,粤北1000多米的高山上,屋檐上的冰有三尺多长。林茂光叫人花钱在老乡那边买来几捆稻草,睡进了牛棚。这里成了如今广州空军工程局事业的起点。

  人员陆续到齐后,有40多人,有一半连油罐是什么都没见过。林茂光挂起小黑板,给他们上课。

  这样边干边教。很快,全军油库扩容工程会议在新疆召开,总部机关怕林茂光们完不成任务,拖了全军后腿,建议撤换掉。林茂光急了,说若完不成任务,就从当地最高的楼上跳下去。

  就在此时,由于一个定位拉杆没焊好,这个20多米高、比半个篮球场还大的家伙,充进去的气体从风口吹了出去,整个罐塌了下来。

  “好彩的是,一个角钢挡了一下,顿时,洞内烟尘弥漫,我和7名战士差点被砸成肉饼,其他干部战士都被扣在罐内,大家挣扎着从洞内通风孔爬出来,一个个惊魂未定。”

  今天林茂光记忆犹新:当时整个山洞像死一样的沉静,几乎可以听到彼此的心跳,洞内漆黑一片。“我非常冷静,首先清查人数,用平生最庄严的声音点了名,结果一个不少,心里的石头才掉了下来。”

  为庆祝大难不死,他们买来2万响的鞭炮点响,“活着干,死了算,誓死拿下大油罐”成为了他们的口号。

  之后,他们把脑袋拴在了裤腰带上,仅用了一年零三个月,提前完成了任务,创造了以单个作业面每10天安装一座5000立方米非标准型洞库油罐的最好成绩。

  “油罐大王”称号名声鹊起。第二年,林茂光被记了一等功。

  准共产主义的生活

  当时家家户户吃食堂。最低谷时,干部走得只剩林茂光一人。

  粤北之后,他把队伍带到广州。1992年7月他们来到了广州白云油库,都睡在铁路站台上。油库领导出于同情借给他们一块地,他们盖了800平方米工棚。这一住就是5年。

  “这个时候我们什么工程都去接。几万块的、十万块的都做”。

  “那个时候没有编制、没有前途,稍微有门路的人都走了。”到最低谷时,干部走得只剩林茂光一人,46人的班子只剩20几人。上级领导劝他去其他军事单位做主管,他拒绝了。

  “跟着狗吃屎,跟着狼吃肉。你们想好了,要走要留,千万不要后悔。”他对留下的人说。

  这个时候,很多家属都来到了白云山脚下的工棚里。他们搞起了准军事共产主义。因为到菜场很远,家家户户去买菜,又没车,那时候马路还没通,吃饭是个很大的麻烦。他们所有人都在食堂吃饭。这个食堂开始到现在都一直没有变过,家家户户在食堂吃饭。

  那时并没有多少饭吃。惨淡经营,到了1995年,他们的食堂甚至每天只能用两个鸡蛋开锅汤。到了1997年,广州空军建设局才建起家属楼。

  现在他们不但有肉吃,还吃得很好,“小孩上学、结婚,生老病死,单位都包了”。

  对“英雄”的理解

  我要原滋原味的我,而不是用几块砖把我垫起来,那不是我林茂光。

  作为被反复宣传的英雄,林茂光觉得有时被媒体拔得太高。“你们宣传的不是一个老红军,不是那种人死了挂在墙上,怎么宣传都好。”

  对于采访,他准备得非常仔细,采访前一天晚上弄到凌晨2点多钟。他说,“我要原原本本的我,要原滋原味的我”。

  在90年代作为全军典型宣传时,他曾差点和记者闹翻。“我要讲我自己感慨的东西,而不是用几块砖把我垫起来,那不是我林茂光。”

  “我希望更多的人了解我,了解我的团队,多少年来我戴着‘包工头’的帽子”,他坚持:“我林茂光是有理想、有思想,而且一心一意把自己献给这个国家、献给军队、献给社会的一个人。”

  最早作为英雄被宣传是在1992年,林茂光回忆说,当时挂上一等功军功章,一个写稿的领导讲:“林大队长,我没有别的要求,就是要求你十年不变质。”

  “那个领导要求我不是一辈子,是十年。”他当时回答:“起码脱掉三层皮,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上蹦,永远只是在爬坡,没有顶峰只有高峰。”

  08、10版采写:本报记者 刘中元 通讯员 曾宝瑜 武艾丽 赵凌宇 毛金归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