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立文明之人塑文明之城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2日04:07  大洋网-广州日报

  本报评论员 蓄丰

  昨天,中央文明办公布了2009年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结果,在参评的省会/副省级城市中,广州获得第5名的好成绩。这一消息,令人振奋,既是对广州此前工作的肯定,也是对下阶段工作的激励。

  对于广州这样一座总人口超千万、流动人口近600万的特大城市而言,这一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凝聚着广大市民的默默奉献与自觉行动。同时,作为广州展开新一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首次“大考”,第一炮打响,其意义自不待言,不仅振奋了人心,亦将为今后的创建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公共文明指数测评”,顾名思义,主要是对城市公共环境、公共秩序、人际交往、公益行动、志愿服务等最能反映城市公共文明水平的项目进行测评。一言以蔽之,它是一座城市市民综合文明素质的整体亮相。客观而言,此次测评成绩是对广州市民公共文明水平的一次印证——地铁站台上,乘客自觉排队上车;大街小巷,随手丢垃圾者越来越少;公共场合,“大拇指”和“文明出行”行动春风化雨;5·12地震后,广州人挤爆了献血车和捐献点……一个个生动的文明镜头,展现着广州这个平民化城市的现代文明馨风,标刻下广州城市文明的高度。

  欲建“首善之区”,先立首善之“人”;欲立文明之“城”,先树文明之“人”。广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始终与“人”息息相关、在“人”字上下功夫——创文明之城,不是为了拿牌子,其目的是为了人,途径是依靠人,成果由人们共享。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广州创文,千头万绪却殊途同归,重心就放在造福人、提升人的文明素质上。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广州培育、弘扬市民公共文明的系统工程有条不紊,呈现出常态化、机制化、内在化态势,文明正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一种习惯与自觉。

  也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广州的城市文明呈现出两种良性互动。其一,政府努力和市民参与的互动。“惠民66条”、“17条补充意见”、四项惠民工程……一个让市民越来越满意、归属感越来越强的城市,自然会激发出市民对共有家园的自豪感、爱护之心以及文明自觉。其二,“软件文明”和“硬件文明”的互动。在市委、市政府惠民宗旨之下,城市医疗设施、文体场馆、公共交通等诸多工程相继开工。充足的“硬件支持”,使得公共服务日益均等化,公共资源更为公平,公共文明的氛围自然日益浓厚。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路上,广州始终坚持“不骄不馁”之心。昔时,落选不落志、服气不服输;此番,测评获得较好成绩,我们更要保持头脑清醒,认清不足,善用“迎亚运”和“促大变”契机,以评测为动力,力争一测一推动,一评一进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一个更加文明的城市是城市之福、市民之福,广州在“创建为民”这条快车道上,目标明确,矢志不移。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