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从现实到网络的关爱和感恩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2日04:16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王怡波

  “我以儿女的名义和感恩的心送上最亲切的祝福:祖国吉祥!人民幸福安康!”今年国庆前夕,59岁的残疾人王世芬用左臂残端熟练地敲击键盘,在电脑上写下一篇题为《跟随祖国一甲子》的文章。在她看来,数十年来,在她身上发生的许多刻骨铭心的事情,萦绕在她生活中的各种关爱体贴,让她得以坚强地走到现在。“虽然国家的经济、人们的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充满关爱的社会氛围始终没变,而且人们相互关爱的平台日益广阔、方式越来越多。”王世芬说。

  1968年11月1日下午,刚到北京礼花厂工作不到1年的王世芬与青年女工谷连珍正在操作油压机,机件摩擦迸出火星,“砰”……车间顿时一片火海。王世芬清楚地记得,“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不能让火烧着电线”,她立刻伸手去拉电闸。王世芬的迅速反应让工厂避免了一场灾难,但她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被送到北大第一医院时,经医学专家诊断,王世芬的烧伤面积占全身的98%,其中三度以上烧伤面积达88%,烧伤程度被当时的医学界称为“死亡极限”。

  经过55天、7次生死关后,王世芬活了过来。当时,这被称为我国甚至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奇迹。在王世芬的记忆里,这一奇迹的诞生,凝结了包括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医护人员的心血、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持在内的关爱。

  1969年6月11日,新华社播发了一篇关于王世芬事迹的长篇通讯,《人民日报》次日登载。周总理看了文章后立即派人到医院了解情况,而后针对王世芬以后的治疗问题作出重要而细致的指示,对治疗中可能会出现的种种难题也非常关心。周总理的关怀让王世芬深受感动,后来,当她苦练数年,终于可以用假肢写字时,周总理已经逝世,她就在纸上一笔一笔地写下:“周总理,您永远活在我心中!”

  1973年出院以来,王世芬在北大第一医院大夫、护士和社区群众的长期关心下,慢慢走出心理阴影。而近几年来,她更是通过互联网结识了许多新朋友。“网络不仅极大地充实了我的生活,也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一股关怀力量。”王世芬的QQ好友来自全国各地,其中有些人在网上和她聊天后,甚至到北京来看望她。

  王世芬是2002年下决心买电脑、练习打字的。由于失去双手,连电脑鼠标都是王世芬外甥的同学帮她特别设计的,滚轴在上面,方便她用双臂残端操作。学会打字后,王世芬很快又学会了上网,慢慢地,她有了自己的QQ、博客。在电脑磁盘中,她还专门建了一个文件夹,里面全是她自己平时用键盘敲出来的文章,《跟随祖国一甲子》就在其中。

  现在,王世芬最想做的事情是“感恩”。这一想法是在她当初自学心理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上个世纪80年代,无数人投身改革开放大潮,王世芬深感自己没有用武之地,陷入迷茫。一个朋友给她带来几本心理学的书,劝她看看书调节一下心情。自此,王世芬对心理学的热情“一发不可收”。

  “对我来说,心理学帮我走出了困境,我也希望能用它帮更多人渡过难关。”王世芬在自学的过程中逐渐明白,自己并非毫无用处,她可以用学来的知识帮助别人。2005年6月,王世芬在街道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在家中开通了“心语热线”,每天倾听很多人的倾诉。直到今天,仍时常会有人打“心语热线”向王世芬请求帮助。

  学会上网之后,王世芬经常在网络上遇见关心自己的陌生人,有时也会遇到一些向她求助的网友。“碰到我自己也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我就会花时间在网上寻找、补充知识,然后再帮助他们。”现在,王世芬平均每天上网的时间有七八个小时。

  今年国庆前,北京东城区民政局、交道口办事处、鼓楼苑社区都专程去慰问了王世芬。跟以前过节一样,东城区民政局给王世芬带来了600元慰问金和一些慰问品。国庆节期间,除了在家里看国庆大阅兵,王世芬主要的“任务”是打电话给北大第一医院的老大夫、老护士和自己以前的老领导,问候他们一声。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