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温家宝北京35中听课后讲话公布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2日05:14  舜网-济南时报

  

温家宝北京35中听课后讲话公布
这是9月4日,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温家宝旁听初二(五)班的课。 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听了五节课后温家宝说)■数学课:课容量还可以大一点

  这堂数学课主要是讲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她还讲了三角形全等的四种条件以及两边一角全等的几种情况。总的看这堂课是讲得好,但我也提一点不成熟的意见:我觉得40分钟的课包容的量还可以大一点,就是说一堂课只教会学生三角形全等判定,内容显得单薄了一些,还可以再增加一点内容。

  ■语文课:缺点是没介绍作者情况

  第二堂听的是语文课,讲的是《芦花荡》。缺点是老师开始没把作者的情况给同学们介绍。但我紧接着就有一个惊喜,就是老师让学生用4分钟的时间把3300字的文章默读完,我觉得这是对学生速读的训练。我发现学生们大多数都读完了。老师又叫学生概括主要故事情节,并把它概括成为三句话:护送女孩、大菱受伤、痛打鬼子。这要有一定的逻辑性,要抓住文章的核心。我上学时最大的收获在于逻辑思维训练,至今受益不浅。教师还让学生进行了朗诵。我认为朗诵非常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口才的一条重要渠道。老师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堂课的中心思想是要热爱祖国。这样,就把课文的内容升华了。

  ■学习课:对学生应给予积极回应

  第三堂听的是走进研究性学习课。这堂课老师讲的是“教室”,就是要建一座“教室”应具备哪些条件。学生纷纷回答,几乎我想到的他们都谈到了。但非常重要的一点学生们没想到:就教室而言建筑安全应是第一位的。“经济适用”都想了但“安全”没想到,这算个缺点吧?还有一点,就是老师提问时一个学生说我喜欢岩石,想研究岩石,但老师很快把他的问题扭过去了,这里反映出一个问题,就是教这堂课要求老师的知识非常渊博,对学生的好奇应该给予积极回应。我不是让老师把原来备课的内容改变。这是一堂很好的课,但老师可以更放开一些,不要求老师是万能的,老师可以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带回去思考,下次再给他们解答。

  ■地理课:对中国区域划分依据不足

  第四堂听的是地理课。讲华北一下子我就听糊涂了,课本讲的既不是自然分界,又不是经济分区,也不是行政分区,华北怎么把陕西、甘肃和宁夏包括进去了?课本对中国区域划分的依据不足,有的是错误的。此外,课本关于中国的区域差异一章就讲了中国的五大区域,即华北、青藏、沿海、港澳和台湾,这就更不全面了。我赞成把地理、地质和气候结合起来,但要把基本概念讲清楚。

  ■音乐课:让孩子懂得人世间的真善美

  最后我听了一堂音乐课。这堂课先播放了杰克逊的《我们同属一个世界》,这堂课的主题是让世界充满爱。我感到这是堂美学课。美学从大的方面讲就是真善美,这就是那首歌的真谛。一堂音乐课让孩子们通过唱歌来懂得人世间的爱,懂得人世间的真善美。

  对我国很少有世界著名人才而内疚

  (听了教师代表发言后温家宝说)

  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任继愈老先生90岁生日时,我给他送了一个花篮祝寿,他给我回了一封信,这不是感谢信,而是对教育的建议信。我坦率告诉大家,他对我国教育的现状有一种危机感,他尖锐地指出了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多次看望钱学森先生,给他汇报科技工作,他对科技没谈什么意见,他说你们做的都很好,我都赞成。然后他说,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句话他给我讲过五六遍。他讲的杰出人才不是我们说的一般人才,而是像他那样有重大成就的人才。如果拿这个标准来衡量,我们这些年甚至建国以来培养的人才尤其是杰出人才,确实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最近,英国首相布朗作了一次科技报告,他讲英国这样一个不大的国家仅剑桥大学就培养出8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实我们的学生也是很优秀的,在各种国际比赛当中经常名列前茅。我们出去这么多留学生,也成长了一批人才,充实了各行各业,但确实很少有像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那样的世界著名人才。每每想到这些,我又感到很内疚。

  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这应该引起我们深入地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而相对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我觉得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地探索和改革。

  (据新华社10月11日电)

  (今年教师节前夕,温家宝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看望师生。上午听了五节课,下午同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教师座谈。本文是他对听课的点评和在听了教师代表发言后的讲话。因版面所限,本文对温家宝的讲话做了一些删节。)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