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青海人站在南极之巅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2日07:14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

  青海人站在南极之巅——记我省南极考察队员崔鹏惠

  2005年1月18日,整个世界为之振奋,这一天,人类首次踏上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在这激动人心的一刻,南极之巅也留下青海人的身影,他就是被誉为“13勇士”之一的崔鹏惠。崔鹏惠何许人也?我国南极科考领域可谓无人不知。在11年内,崔鹏惠四次远赴南极,其中三次登上南极“禁区”——冰穹。2009年10月11日,崔鹏惠再次登上“雪龙”号,开始了他为期一百八十多天的第五次南极考察征程。

  1.首次出征 他把“西宁”刻在南极上

  崔鹏惠曾是青海洁神装备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机械师,11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与万里之遥的南极结下不解之缘。

  在极地科考领域内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极地科考可以没有一流的科学家,但不能没有一流的机械师。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极地考察中机械师的重要性。而崔鹏惠从事设备检修工作数十年,作为当时国内优秀机械工程师之一,他于1998年10月,幸运地被我国第15次南极考察队选中。得知自己将要和国内著名的科学家一起参与极地科考的那一刻,崔鹏惠激动得一晚上都未能入眠。因为他知道,此前我国虽然已在南极成功建立了长城站和中山站,但从未涉足素有南极“禁区”之称的内陆冰盖,而第15次考察队的目标正是南极内陆,这让崔鹏惠为之振奋。

  第15次南极考察队由10人组成,崔鹏惠和另外一位机械师的任务主要是负责车辆、雪橇等后勤支撑设备的保养与正常运转、记录车辆使用情况、油料消耗以及车辆在高海拔地区的适应性情况等。初次踏上一望无际的银白世界,受极昼环境的影响,崔鹏惠极不适应,尽管他睡觉时把窗户封死,用被子把头蒙住,但还是经常辗转难眠。经过一路奔波到达中山站后,崔鹏惠看到中山站外挂满了方向标,却没有青海的方向标,他顾不上休息,立即制作了一个方向标,并请随队记者在方向标上写下“青海西宁:距此12000公里”几个字后,郑重地将方向标挂在了中山站外。

  2.挺进冰穹青海人首次站在南极之巅

  2004年10月,崔鹏惠受国家极地研究中心邀请,再次随我国第21次赴南极冰盖昆仑科考队深入南极。

  这次南极之行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寻找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因为此时不少在南极考察的国家已表现出要抢先在冰穹A建站的意图,为了顺利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崔鹏惠和12名队友都憋足了劲,无论天气如何恶劣,都义无反顾挺向内陆深处。在前进的过程中,所有科考队员经常一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八九天才能休息一天,睡觉对他们来说更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由于崔鹏惠不仅要保证车辆的安全,还要确保人员和物资安全抵达目的地,所以在这次科考中,他经受了比别人更为严峻的体力和技能考验。在距中山站50公里处,由于是乱冰区,“雪龙”号无法驶入,只能用雪地车往中山站运送物资,崔鹏惠和另外两名机械师及领队各驾驶一辆雪地车,连续奋战了4天4夜,最终将九百多吨物资安全转运。经过二十多天雪地急行军,2005年1月6日,科考队再次挺进南极“禁区”,望着几年前亲手插下的五星红旗,崔鹏惠和4名老队员激动得泪流满面,朝着祖国的方向跪地不起。

  找到南极内陆最高点后,科考队员不敢半点松懈,立即投入寻找冰穹A的战斗中。2005年1月18日3时15分,对崔鹏惠来说,是他此生最难忘的一刻:他和队友们采取W形和画圆的方式,通过对大本营方圆100公里内的冰盖昼夜搜索,终于在距大本营60公里处的地方找到了冰穹A。崔鹏惠和队友立即取来旗杆,按照天安门的升旗时间,在最高点举行了升旗仪式,13只写着13名科考队员名字的油桶叠放在一起。寒风中,崔鹏惠双眼湿润,激动地唱起了国歌……

  3.冰巅选址 被困雪地险丧命

  2008年1月12日,经过长达21天的艰难跋涉,崔鹏惠和16名队友再度登上冰盖之巅。在这次考察过程中,崔鹏惠随我国第24次南极科考队,横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四次穿越西风带“鬼门关”,往返于以凶险著称的德雷克海峡,多次遭遇西风带强气旋的“围追堵截”,航程28450海里,几乎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直到2008年4月15日才回国。

  2008年1月14日,也就是崔鹏惠到达冰穹A的第三天,为了尽快选好南极内陆站的理想地址,他和4位队友驾着单车挺向海拔4093米的南极最高点,准备用观测花杆构建一面6000平方公里的“中国墙”。然而,令所有人想不到的是,雪地车在距离大本营约100公里处时,突然发生故障。当时气温零下46.7摄氏度,开水食物等用品几乎用完。失去了赖以生存的雪地车,不仅意味着无法返回大本营,更意味着队友们的生命每一分一秒都受到严寒的威胁。作为机械师,崔鹏惠冒着生命危险,趴在雪地上抢修数个小时,在几经抢修无果的情况下,于次日7时许才向大本营求救。直到18时许,弹尽粮绝的他们才与救援车会合……

  在充满惊险和艰辛的一百多个日日夜夜里,崔鹏惠也收获了许多感动。由于长期坐在颠簸的雪地车上,他累得痔疮反复发作,经常被疼痛折磨得眼泪汪汪。队友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找了一些偏方让他试试,可病情依然不见好转。

  在崔鹏惠的电脑中,记者发现了一段特殊的视频,那是2008年他在南极过生日时拍下的感人瞬间。那一刻不仅让他本人特别感动,在被媒体报道后,也感动了成千上万关注南极科考的人。崔鹏惠回忆:“因为每次科考时间都选择在前一年的10月至第二年的4月之间,所以,每次考察时我都是在南极过的春节和生日,虽然此前已在南极度过了两个生日,唯独这次生日过得最特别。”崔鹏惠清楚地记得,那天是在科考队返回途中,当队友们得知当天是他的生日后,用白雪给他做了一个超大“蛋糕”,用冰棒制作了两根“蜡烛”。生日“宴会”上,他和16名队友吃着“蛋糕”,说着、笑着、唱着、哭着,泪水伴着生日歌流淌……一路的艰辛化成了永恒的友谊和真情。

  4.情注南极心血倾注科考新奇迹

  我国第25次南极考察活动于去年10月启动,崔鹏惠作为内陆冰盖科考的老前辈,第4次踏上了神奇的南极。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是历次考察中任务最重、搭载人数最多、装卸物资量最大的一次。

  这次南极科考的主要任务是在冰穹建设昆仑站,整个科考队由22人、11辆车、44个雪橇组成,并担负570吨物资和设备的运输任务。在从中山站到冰穹A近1300公里的战线上,他们经历了令人头疼的软雪带、深不可测的冰裂隙,3辆车分别在7公里、280公里和590公里处抛锚。时任首席机械师的崔鹏惠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他清楚地知道,如果再有一辆车出现问题,就意味着整个科考活动要就此中断。为了不辜负党和国家的厚望,崔鹏惠一边和队友们转移物资,一边精心维护剩余的车辆,经过19天的奋战,终于在今年1月6日顺利抵达冰盖最高点,并通过中转方式将所有物资和设备全部运抵目的地。

  到达冰穹A的第二天,崔鹏惠和队友们就投入到昆仑站建设之中,他们克服内陆冰盖高寒缺氧与强紫外线辐射环境下的冻伤、高原反应、体能下降等严峻考验,凭着在国内反复组装练就的过硬技术,利用15天时间,成功解决了冰盖高原软雪基础和极端低温的施工难题,于今年1月27日完成了昆仑站主体建筑工程施工。那一天,这位铁骨汉子再次流下激动的泪水,在他的眼中,昆仑站就像他的亲人,历时11年,从“寻亲”“相亲”到“完婚”,终于将最亲的“亲人”——昆仑站安置在了神奇的南极之巅。崔鹏惠和队友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在我国乃至世界南极科学考察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9年10月11日,崔鹏惠再次踏上赴南极的征途,在长达半年的考察活动中,他和队友必将创造出更多的奇迹!我们翘首期盼他们载誉而归。

  五星红旗在南极之巅飘扬——我国南极科考辉煌25年

  南极,一个被冰雪覆盖的童话般的世界。这里有着世界上最洁净的水、土和空气。这里的地表最低温度为零下89摄氏度,再坚硬的金属在这个温度下也会一掰就断。自从1911年挪威人阿蒙森第一个成功登上南极,人类就没有停止过探索这片神秘大陆的脚步。我国科学家从第一次踏上南极大陆并建成第一座南极考察站,到拥有“雪龙”号科考船,建成我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为探索南极奥秘、造福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我国在国际极地事务中争取到了应有的权益和地位。

  越洋破冰闯出一条大道

  回顾我国南极科考历程,从梦想到收获历经了整整半个世纪:我国的极地考察提出于20世纪50年代,酝酿于60年代,起步于80年代,全面开展于90年代。25年来,我国已顺利地开展了25次南极考察和5次南极内陆考察,并率先登顶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夺得南极科学考察和研究领域拓展的先机,从此在极地科考领域拥有了举足轻重的发言权。

  据国家海洋局相关人员介绍,20世纪50年代,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教授等一批科学家先后提出开展极地研究。60年代,我国开始酝酿极地考察的组织工作。1964年国家海洋局成立,在国务院赋予海洋局的工作任务中,包括对南、北极的考察。

  20世纪80年代初,以“登上南极洲”为目标的我国极地考察工作开始起步。1983年,我国加入《南极条约》,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成员。1984年10月,我国首个南极考察队成立。1985年2月,我国在南极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建立第一个南极考察基地——长城站。1989年2月,在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上建成了第二个南极考察基地——中山站。

  经过25年的发展,我国已基本形成以“雪龙”号科考船和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及我国极地研究中心“一船、三站、一中心”为平台的总格局,成功组织了25次南极科学考察,累计近4000人次进入南极地区。特别是今年1月27日昆仑站的落成,作为目前南极洲海拔4000米以上的唯一的科考站点,它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实现了南极科考从大陆边缘向腹地挺进的历史跨越,从极地考察大国向极地考察强国迈出关键一步。

  享有“流动极地站”美誉的“雪龙”号,服役已达15年。在它辉煌的“履历表”上,赫然写着11次征战南极、3次勇闯北极的骄人战绩。在去年夏天我国开展的第三次北极考察中,“雪龙”号一举刷新了我国航海史上的最北纪录——北纬85°25’。

  我国在南极事务上的国际地位从此有了质的转变,相继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南极海洋生物资源保育委员会的成员。

  极地科考青海人功不可没

  作为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一员,青海人在我国南极科考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在短短21年内,我省有13位勇士先后踏上南极,与外省的科研人员携手并肩,在被誉为“人类不可接近之极”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据有关人士调查统计,自1988年至今,我省至少已有13名气象专家和机械师踏上南极。他们分别是省气象局的气象专家郑明、季军、黄建青、张占峰、祁栋林、张奎华和青海工程机械厂原机械工程师曾家荣(1998年参加我国南极科考,曾与科考队员一起,在南极插上第一面五星红旗,现已退休)、李会军(已去世)、左继红、陈海水、王福东、张长顺、崔鹏惠,他们为我国极地科考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崔鹏惠因三次参与南极冰穹A、参与昆仑站选址和建站工作而受到中央领导人的接见,10月11日上午再次远赴南极。目前,张占峰还在南极中山站,负责大气臭氧、大气成分观测,预计到明年4月才能回到西宁。

  披荆斩棘频频抱得硕果归

  南极洲,是地球上最后一颗静待人类深入探索、开发利用的明珠,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酷寒的气候环境、无穷的科学奥秘和诱人的矿产资源,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我国一批又一批极地科学考察队员前赴后继,围绕全球气候变化主题,在极地冰川学、生态学、地质学、海洋学、高空大气物理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

  25年来,我国南极科考工作者战风斗雪、艰苦卓绝的实地科学考察,在地质研究方面,通过对泛非构造运动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东南极地壳演化的认识。同时,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考察队采集了近一万块南极陨石标本,使我国南极陨石拥有量跃居世界第三位。

  在生态学研究方面,深入开展了以磷虾生态为重要指标的生态学与环境气候变化相结合的研究,获得了罕见的底栖生物种类;完成了海域有机污染物调查及其降解微生物的发展研究,获得了其他生态、生物、微生物的大量样品、科学数据和一批珍贵材料,在鸟类生物学沉积等方面也卓有建树。

  在冰川学领域,初步完成了中山站至冰穹A地区冰川学基本观测剖面的观测,为我国开展南极内陆冰盖研究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开拓了埃默里冰架与海洋相互作用这一新的研究领域,使冰川学研究更广泛地与国际前沿研究结合起来。

  在南极近现代环境演化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了利用地球化学标型元素组合研究南极千年尺度的重要生物种族演化的新方法,恢复了过去3000年来南极企鹅种族数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此外,在日地空间环境研究、南大洋考察研究、气候研究、地震观测等领域,我国科学家也取得了优异的科研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对南极这个冰雪世界的认识,为保护全球生态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

  展望未来“软硬实力”更上一层楼

  通过25年的不懈努力,目前,我国在极地战略发展方面已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其中在“硬实力”方面已拥有了“一船、三站、一中心”的大平台,在“软实力”方面我国不仅取得了可观的科技成果,且由我国提出的“南极普里兹湾-埃默里冰架-冰穹A”综合断面科考和研究计划(简称“熊猫计划”),入选“国际极地年”核心计划,吸引了美、英、法、德等国科学家的积极参与。

  随着我国极地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我国未来几年,将通过加深对南北极的认识,尤其是南北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其资源状况等,强化我国在南北极的实质性存在,进行综合性的科学考察活动;积极参与国际极地事务,确立我国在南北极事务中的战略地位。在“软实力”方面,将会通过设立极地考察领域的重大专项课题,切实提高我国在南极的科学考察水平,围绕重大科研问题,由国家统一部署和投入,整合国内的科学家进行研究,争取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在“硬实力”方面,也将多措并举。破冰船是确保南极考察的必要保障,自从1994年11月正式投入南极考察后,“雪龙”号作为我国唯一的极地破冰船“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为了进一步增强极地考察的后勤保障能力,国务院目前已经批复同意我国自主建造一艘极地破冰船,希望在2年至3年内投入使用。

  此外,破冰船的码头基地建设也将加紧进行,仓库、培训基地等配套设施的建成,将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有的具有独立极地考察基地的国家之一。与此同时,我国还将在南极考察站配备一架固定翼飞机,以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保障能力。预计三五年后,昆仑站的面积将扩建到560平方米,并从现在仅供15人至20人度夏的夏季站升格为满足越冬需要的常年站。历经二十多个月的长城站扩建改造工程,将于今年画上句号,届时,总建筑面积将达1980平方米。

   ★相关链接★

  我国南极考察大事记

  1984年11月20日,我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由上海起航,同年12月26日抵达南极。12月31日,南极考察队登上乔治王岛,并举行长城站奠基典礼,第一面五星红旗插上了南极洲。

  1985年2月20日,我国南极长城站落成。

  1986年3月30日至1987年1月2日,由12名队员组成的越冬队在长城站越冬,并进行科学考察和观测。

  1989年1月26日,我国南极中山站奠基。2月26日,中山站落成。同年,一支20人的越冬队首次在中山站越冬并进行科考。

  我国第13次南极考察是执行“九五”国家重点科技计划(攻关)项目的第一年,此次共安排了长城站度夏科考2项,越冬科考4项。中山站度夏科考3项,越冬科考10项。

  1995年,我国开始参加南极的连续观测,整个南半球共有近四十个国家的观测站。这种联测除可建立全南极地区参考网络外,还可加强和完善IGS地学服务体系。

  2002年,我国第19次南极考察历时121天,是我国历次南极考察时间最短的一次。但科考队首次在南极埃默里冰架钻探成功,并收集了大量陨石,在南极冰盖研究、地质研究、陨石研究和南大洋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2009年,我国建成了第一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完成极地年我国行动计划,并对中山站的科考能力进行了扩建。

  (作者:龙腾飞)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臭氧 视频 工程机械厂 被子 标志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