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咖啡香中看灯笼碎影摇红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2日07:31  东方网-文汇报

  本报驻京记者吴越

  夜色中的京城中轴线上,竟然有如许妩媚的一条街市。

  漫步于北京前门大街,踏着纤尘不染的青石路面,伴着耳畔无轨电车的清脆摇铃声,欣赏每家店铺前张灯结彩、黑底金字的中式牌匾。当一阵晚风从前门箭楼和五牌楼拂过,整条街上的中国灯笼碎影摇红,空气中的咖啡香味愈加浓郁,顿时令人有时空交错之感:这是在上海的南京路,还是在大洋彼岸某座城市的唐人街,或者是百年以前的老北京?

  依据一组老照片定下修缮方案

  国庆前夕,施工多时的前门大街揭开了红盖头,也揭开了百年老街的新篇章。修缮一新的前门共有52个单体,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汇集了103家知名品牌,包括全聚德、周大福、都一处、内联升等老字号和李宁、美特斯邦威等新品牌,还有哈根达斯、星巴克、Zara等洋商铺。

  前门大街北起正阳桥五牌楼,南至珠市口,全长840米,是一条名副其实的老街。北京民俗学家王永斌和郭德瑞考证,它已历500年之久。明朝永乐年间,北京城垣南移,正式形成正阳门大街,俗称前门大街。从此,这里造屋建房、开设商号,到明代中期,前门外已是商贾云集,成为北京最繁华的商业聚集地。清乾隆以后,前门大街两侧的棚房经不断改造已是初具规模的砖瓦房,南北向两排房屋的东西侧自然形成了两条夹道。东面由北至南为肉市、布巷子和果子市,西面由北至南为珠宝市和粮食店。

  记者从崇文区政府了解到,新前门大街定位为历史文化特色商业街区,最终的修缮方案是以一组清末民初时期的老照片为依据定下的。其中北段以保存老房子为主,保留了9座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建筑;中段以恢复历史上的标志性门脸和景观为主,共计41个老门脸;南段以原有的现代建筑为主。在老房子的修建中,也加入了现代商业元素。因为交通问题无法恢复的拱形正阳桥,则在其原址上建成一座与地面平行的“平桥”。

  许多细节体现了规划者对历史气息活灵活现的保护。不仅大街的路面按史料记载换铺上了青条石,再现昔日“御道”,路边的垃圾桶也巧妙地造型为一个个“石鼓”。游客只需轻轻推开活动“鼓面”,就可将垃圾掷入“鼓腹”之中,整个过程就像“击鼓”,十分有趣。

  中华老字号与潮流洋品牌“混搭”

  前门大街每天大约吸引15万中外游客,设在这条街上的店铺是每个品牌梦寐以求的“世界橱窗”,但它们必须服从总体的风貌设计。在前门大街上,你会看到“帝舵”手表挨着“波司登”男装同在一栋西式建筑单元里并肩而立,星巴克咖啡则换了一副古色古香的“中国面孔”与街对面的“大北照相馆”相互呼应,“混搭”出一片秀雅而大气的国际化商业图景。

  崇文区为了营造浓郁的中国传统商业文化氛围,专门设立了“前门老字号发展专项资金”。区政府每年拨专款1000万元扶持这儿的老字号,用于租赁补助、贷款贴息、知识产权认证、举办文化创意活动等,目前实际支持资金已经超过4000万元。

  月盛斋、一条龙、全聚德、大北照相馆……除原本大街上“土生土长”的13家“老字号”全部回迁外,在前门大街两侧,共约180家商户中,包括老字号在内的民族品牌占了70%以上。

  徜徉百年“天街”亲临历史现场

  前门地区是老北京市井风貌、史迹文物保存最完整的区域之一。明清以来,这儿一直是北京建筑文化、商贾文化、会馆文化、民俗文化、梨园文化最为发达和繁华的特色街区,是一座鲜活的古今北京民俗风情博物馆,有历史遗迹300多处。其中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正阳门及箭楼;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阳平会馆戏楼、福建汀州会馆北馆、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旧址、新革路20号院;另有文物普查单位52处,挂牌保护院落68处,有保护价值建筑180处,以及鲜鱼口历史文化保护街区。这些历史文物遗存,与周边的历史遗迹,共同构成了较为完整的北京古城风貌。

  其实,前门大街本身就是一件“文物”。自明成祖永乐皇帝迁都北平以来,它就是皇帝去天坛和先农坛祭祀的一条御道。据史料记载,明清两朝先后有22位皇帝600余次到天坛祭祀,均途经往返此路。

  从大栅栏再回到前门大街上,记者又发现许多“地标”在吸引人们驻足细赏:“都一处”饮食店前,微服私访的乾隆皇帝夸奖“烧麦好吃”的场景,被凝固成铜像;“狗不理”包子店前,一组宫内“进贡”的塑像,直让人垂涎欲滴。

  (本报北京10月11日专电)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