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小果子 大事业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2日07:36  大众网-大众日报

  □本报记者 杨学莹

  本报通讯员 张元奎

  9月23 日上午,我们去参观了蒙阴县蒙阴镇八达峪村。这是一个独特的“庄园式”山村,各家各户不是集中居住,而是分散居住在自己的果园里,“兔舍当院墙、周边林果香”。蒙阴“蜜桃之都”、“长毛兔之乡”之称在这个村可窥一斑。

  23岁的小伙子李中秋养了四五百只兔子,是媳妇带过来的“嫁妆”,还种着十几亩果树。靠这两样,他盖起了小二楼,买了辆“长安之星”。

  李中秋家不远,一溜蓝铁皮盖的厂房引起了记者们的注意。李中秋说,这是村民李小红家的冷库。我们决定去看一看。40岁的李小红看起来黝黑壮实,是一个理家经商的好手。她说,她和丈夫上世纪 80年代就开始跑运输,收果子拉到杭州批发出去。一天两车,一车两万来斤。行情好的时候,一车能挣五六千元。4 年前,他们投资 250 多万元建了这个冷库,能存2500 吨,行情不好时可以等一等,还可以反季节卖个好价钱。

  “今年刚收完桃子。山东桃子在南方市场上挺受欢迎。肥城桃价高、蒙阴桃量大。上海市场上,3 个鲜桃有 2个来自蒙阴。”李小红自信地说。

  当我们还在感慨老区女性有魄力时,当天下午又在野店镇毛坪村见到了一位更“大手笔”的。39 岁的毛坪村民、蒙阴县宗路果品专业合作社副社长张梅带领合作社成员要投资近1 亿元建“气调库”,首期1 万吨库已经竣工;将来还要建果品加工、包装、果汁生产车间。

  “这不,我们刚忙完一个 6 个货柜、每柜5 万斤苹果的出口订单。今年行情不错!”在合作社的加工场地,张梅一边招呼我们吃苹果,一边高兴地说。然后,她向记者讲起合作社成立的有趣过程:上世纪 90 年代初,村里包括她家在内的五六家果农嫌苹果在本地不好卖,合伙雇车拉到南方卖。 2002 年,她建了冷库,有了规模,客户自己上了门。 可各家各户的苹果进度不一、 口味各异,大订单凑不齐,价钱也上不去。乡亲们意识到了这一点,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统一管理。 于是成立了合作社,统一施肥用药,一块套袋摘袋,还注册了“ 沂蒙六姐妹”品牌。

  看到入社有效益,村里400 多户全部入了社,周边村的果农也纷纷要求加入。现在,该社已有成员 800 多家,覆盖周边四五个村8000多亩果园,规模在蒙阴县名列前茅。

  蒙阴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巩明文告诉记者,“如今,全县林果已发展到 100万亩、年产 11.5亿公斤,产值 18.4 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 3500 元。 这是一项富民、生态、甜蜜的大事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