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穿在身上的历史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2日07:41  青海新闻网

  公元663年(唐高宗龙朔三年),一个庞大的帝国灭亡于强敌的入侵,这个帝国名叫吐谷浑。

  有学者认为,一部分吐谷浑人流落到了河湟流域。居住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三川地区的土族,据说就是第一批到达河湟流域的吐谷浑人的后裔。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民和土族和周边民族不断融合,并最终形成了今天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而这个过程大多保留在了他们的服饰之中。

  青海新闻网讯

  近年来,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马光星先生承担了国家级课题项目《土族服饰集成》的编撰工作,作为土生土长的民和人,他对民和的土族服饰有着独到的见解。

  史籍中记载的土族服饰与吐谷浑有关

  “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吐谷浑人没有留下任何有关服饰的记载,但我们依然能够从其他民族对吐谷浑人为数不多的记载中,复原出吐谷浑人的服饰习俗。”马光星谈起土族服饰的渊源。

  据《北史·吐谷浑传》等古籍文献记载,吐谷浑女子“辫发于后,首戴金花冠”,“妇人皆贯珠贝束发,以多为贵”,男子“多以罗幂为冠,亦以缯为帽”。

  马光星认为,吐谷浑女子以金花为首饰,辫发绕后,缀以贝壳、珊瑚、松石等,以多为美的习俗,在今天土族妇女的扭达头饰中仍有保留,她们至今还佩戴着一种叫“吐浑扭达”的古老头饰,从这个名称中,依稀能看到吐谷浑的历史渊源。土族男子的圆形毡帽,可能是吐谷浑男子戴的“罗幂”“缯”的演变。

  土族先民较长时间地保留了逐水草而居的习俗,直到元明时期,才逐渐向农业生产过渡。吐谷浑亡国后,从其后裔在新环境下的历史演进中,我们仍能看出土族服饰的诸多特点。

  清代《皇清职贡图》《广舆胜览》等书籍中都记载并描述了土族服饰的特征。《皇清职贡图》题记中有这样的记录:“男毡帽布衣,妇女盘发戴红布箍,垂绵覆额,中贯铜簪,系以珊瑚、水珠,衣裙间亦多以玉石砗磲缀之。裹足著履……勤于耕稼。男戴白羊皮帽,著长袍褐衣。妇女束红布为额箍,上嵌砗磲,后插银铜凤钗数支,杂插珠石。衣裙俱用红、绿布,而裙与衣齐,裹足著履……”

  从题记中我们不难看出,土族先民服饰中的毡帽、布衣、褐衣、红额箍、红绿衣裙等特征基本都保留在今天各地土族的服饰之中。其中,以红布为抹额,缀以银、铜凤钗的头饰,基本上是后来土族扭达尔的写照。服饰中“系以珊瑚、水珠”“上嵌砗磲”的特征,也体现在吐谷浑时代妇女以金花为饰,多缀珠贝的服饰情状。

  传说中的土族服饰

  因为没有文字,所以关于土族服饰的历史渊源,学术界一直没能考证出具体来历,难能可贵的是没有文字的土族人民却创造了丰富的民间文学,无论是传说故事还是歌谣俚语,都涉及本民族服饰,这为我们进一步考证土族服饰的来源及特征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9月26日,我们在民和县中川乡听到了关于丹阳公主的故事。

  相传宋朝时,丹阳公主驻守在中川乡的黑城。一次,与狄青元帅交战时不幸战败,丹阳公主于是唱着悲歌化作凤凰而去。土族妇女的服饰于是保留有凤凰一样的装饰,以示对丹阳公主的纪念。

  裙子是三川妇女独有的服饰之一,土族语称之为“禾儿莫”。根据着装者的年龄大小,裙子有鲜红、粉红、紫红三种,材质多选用棉布、绸缎,为了耐脏,下摆处还镶有一圈宽25厘米的黑布。黑布与红布的连接处镶有两道花边,使红色百褶裙更为好看。过去,妇女除了下地干活和下厨外,都必须穿裙子,否则会被视为无礼。

  马光星认为,在三川地区的土族文化中,对凤凰的崇拜有很重要的地位。三川地区,背靠凤凰山;当地民歌中,唱道妇女的花箱上也有凤凰的形象;妇女的头饰“素不都扭达”居中心的位置,有以银丝做成的栩栩如生的凤凰,这种头饰因佩戴者走路而引起颤动,民间形象地称之为“凤凰三点头”。可见,三川地区土族服饰文化中崇凤的特色比较明显。史籍记载,“舜族以凤凰为图腾”,可见土族崇凤心理与中华民族的图腾文化有血脉联系。

  来宝服饰:游牧生活的见证

  三川的一些土族村庄至今仍保留着一种古老的傩祭舞蹈——来宝,是一种驱邪逐疫、消灾免祸的民间祭祀舞蹈,同时也是民和土族独有的文化现象之一。

  来宝表演在农历正月十五,流行地点在中川民主沟、官亭鲍家、喇家一带。来宝分为老来宝和小来宝两个角色,表演时,作为地方神的替身,来宝要面戴老汉面具,赤脚,反穿羊皮袄,头戴用羊羔皮(翻)褶制的帽子,一角垂至脑后至腰间,系红色大包腰带,手持一面彩旗,向庙神跪拜祈祷,焚化香表,再起舞一番,然后到各家禳灾纳吉,以求兴旺。不少学者认为,来宝表演时演员身穿的羊羔皮就是土族先民昔日游牧生活的见证。

  纳顿服饰源于军队的仪仗

  农历七月,地处黄河北岸的三川土族迎来了丰年,也迎来了民族的盛典——纳顿。在土语中,纳顿有娱乐、玩耍的意思。

  纳顿场面宏大,热烈隆重,被称之为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纳顿表演时,上百人组成的舞蹈表演,将节日的气氛推向高潮。老人们头戴礼帽,身穿长袍青褂,胸前吊着精致的扇子套,或手持刀枪剑戟等兵器,或执扇在前领舞,动作舒缓优美。锣鼓手们头戴红缨帽,腰系彩带,扎起绑腿,个个潇洒英武,精神抖擞。所用龙鼓的鼓身还绘有龙凤、云彩等图案,显得威风凛凛。

  民间传说中,土族先民的一支军队曾经为把守黄河岸而来到三川,拒敌作战获胜。为庆祝胜利,他们举行了盛大的庆典活动,“纳顿”也由此演变而来。

  马光星说,纳顿舞队看起来像一支征战的队伍,那些手持兵器者颇似统领队伍的将领,持箫管者为文官或者军乐队,擎三角旗者像个传令官,这或许和土族神秘的祖源有关。

  绣花翘尖鞋:民族融合的见证

  过去,三川土族妇女大多裹小脚,穿绣花翘尖鞋。

  绣花翘尖鞋小巧美观,面料一般选用质地较好的棉布,鞋尖上全是绣花,有的鞋底上都有简单的绣花。鞋底厚2厘米至5厘米,是用多层布粘连而成,后跟部缝有长80厘米、宽3厘米的绑带。

  马光星先生说,民和土族妇女是土族中唯一裹小脚的群体,这也是民族融合的见证。

  这种民族融合的痕迹还体现在民和土族妇女的刺绣上。

  土族刺绣纹样图案主要有福、禄、寿字,团寿、团鹤、团花、八宝、云纹、水纹、八吉祥、如意等。纹样还有珍禽异兽中的蝙蝠、青蛙、喜鹊、虎、蝴蝶、鱼、十二生肖等动物;花卉纹样中常见的有寿桃、牡丹、莲花、石榴、佛手等。

  马光星认为,土族刺绣包含着土族多种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意识。如八宝、吉祥如意等纹样,渗透着佛教信仰的意识,动植物纹样体现土族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审美心理和精神寄托,这些都是土族人融合了汉、回、藏、蒙古族等各民族优秀文化形成的独有文化意识。

  马光星说,今天的土族服饰随着时代的进步有了很大的变化,有的经过推陈出新,重放光彩,有的很遗憾已经消失了。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保护土族特有的服饰文化,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加以现代的变革,使土族特有的服饰文化得以传承。

  (作者:李皓 胡星)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绑腿 百褶 百褶裙 绸缎 长袍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