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青海省旅游市场黄金周后的冷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2日07:50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

  井喷后,各地旅游部门信心大增

  “十一”黄金周一过,我省各地热闹红火的旅游市场逐步开始降温。经过了旅游井喷现象的考验后,各地政府部门和旅游部门开始认真盘点和冷静反思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据了解,今年全省旅游的井喷现象对各地的旅游业是一个极大的刺激,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的大幅增加、很多问题凸显的同时也给各地政府增加了信心,纷纷计划加大旅游投入,加快旅游市场和设施的建设步伐。

  近日,记者在祁连县采访时了解到,该县在抓紧县城改造的同时,对周边一些潜力巨大的景区加大了开发力度。据了解,今年该县前八个月旅游人数和收入同比增长接近了50%,尤其是接待团队人次是去年一年的17倍。看到希望的祁连县近期举债1300万元,加大了城镇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积极包装和推介“东方小瑞士”的品牌,同时积极争取下届环湖赛比赛路段通过境内。

  海北旅游局局长丁生云告诉记者,今年全省旅游出现的预料不及现象在海北同样也出现了,表现在餐饮、购物、住宿等基础设施跟不上旅游快速增长的势头,景区与小景区之间的协调不顺畅,软硬件跟不上,不愉快的事情时有发生等方面。因此该州决定,加大投入和建设的同时,将加大对旅游企业的监管、指导、培训,计划通过今冬明春的努力,使全州的旅游从软硬件上都有所改善和提高。

  记者从西宁市委、市政府旅游专题会议上了解到,今年出现的一床难求、一车难寻等现象极大地刺激了全市旅游业发展。会议决定,下半年我市旅游等部门将加大投入,对宾馆业、旅游车辆,尤其是家庭宾馆、自驾车旅游集散地等设施的建设力度。针对旅游商品种类不多、特色不突出等问题,主要领导认为,旅游市场越火爆,我们越要冷静,越要加大管理,即要在“来得了”上多下功夫,更要在“留得住”上做足文章,同时也要及时做好“走得高兴”的工作,加大投入和建设步伐,尽快让旅游走向良性发展轨道,争取在入境旅游人数、旅游创汇、旅游收入等指标上实现新的突破。

  青海旅游,迎来纵深发展时期

  尽管目前我省的旅游发展与内地旅游发达地区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我省旅游已经有了一定量的积累,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后发优势日渐凸显,因此我省旅游业正在进入转型升级阶段。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在转变中求发展、求创新,着力打造精品旅游品牌,深度挖掘人文、生态资源,拓宽和延伸旅游范围、项目,促使我省旅游继续向纵深层次拓展是目前我省旅游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大课题。

  记者了解到,现在绝大部分外地游客来到青海后就会心无旁骛地直奔塔尔寺、青海湖等主要景点,因此一些旅行社负责人认为,我省一些如青海湖、塔尔寺等已经有一定知名度且有了一定经营经验的景点,应尽快拓展旅游范围、增加服务设施和项目,以挖掘人文资源、增加景点内涵为基础,争取硬件、软件等设施都得到升级,否则,制约因素依然得不到解决,问题会依旧存在,投诉只会越来越多。除此之外,我省还有大量名不见经传,但又极具潜力的景点,以及新兴起的乡村、农牧、自驾车、探险旅游等旅游新项目同样具有着独特的魅力。所以,应尽快开发王牌景点周边一些卫星景点,做好大景点与小景点的协调和联动,以促进景点之间的联系和茶园等其它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缓解主要景点的压力,为增加我省旅游总体收入将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西宁市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认为,目前全省的自驾车旅游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气候和规模,但是目前这些自驾车旅游者尚处于散兵游勇的状态,车辆的集散地也没有形成。所以一旦将这部分资源组织起来,设定专门的场地,实现集中住宿、集中检测车辆、集中提供服务,那将是又一个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同时也可以适当分散市区宾馆住宿和交通压力。

  针对我省旅游受气候限制的问题,很多人认为,这只是一种误解,其实青海不仅仅只是夏季美丽,青海的一年四季都精彩不断,比如春季的各类民俗和宗教文化活动、秋季的高原森林奇观以及冬季壮美的冰雪美景等,所以青海旅游应尽快拓展空间和时间,逐步往全天候、全方位方向发展,同时应尽快改变对外宣传和推介方式,转变外界对青海的认识,这样不但可以促使各景点均衡发展,增加投资者的信心,同时促进餐饮、住宿等行业的均衡发展。

  通病,影响和制约景区发展

  近日,记者在我省不少景区中发现,导游人员等从业人员素质低下、景区内标示不清、环境卫生差等问题成为一种通病,这些存在于“面子”上的问题,严重影响着景区形象和制约着景区的发展。

  通病一: “导游在用青普话背导游词”

  近日,记者在我省某景区游览时,导游蹩脚的普通话令人皱眉,这时身边的一名游客说:“导游在用青普话背导游词,这也是青海特色。”这名游客幽默的话逗笑了很多人,大家对此议论纷纷,认为时下我省很多景点的导游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普通话不过关不说,而所知道的知识也仅限于导游词,所以所谓的讲解就是“用青普话背导游词。”除此之外,一些景区的导游与饭馆、商店勾结,设法套取游客钱财以及欺客宰客等现象,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通病二: 景区内的标示不清

  记者曾游览过内地一些大的景区,发现游客进入景区游览景点时感觉非常顺畅,主要原因是景区内醒目的地方都有统一、清楚的标示牌,哪里是公厕,哪里是餐饮区,哪里是商店游客一目了然,但是我省很多景点,尤其是一些中小景点景区内游客一旦进入就会感到茫然,有些景区干脆没有明确的标示牌,而有的景区的标示牌竟然是临时挂上去的一块破板子,与内地一些景区统一、明确的标示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通病三: 环境卫生差

  前不久,记者在我省某景区拿着一块废纸竟然无地方可扔,而与此同时记者发现,三名从记者身边经过的景区工作人员竟然随手将手里的垃圾扔在路边的草丛里!

  随后记者了解到,我省很多景区都存在环境卫生差的问题,有的景区内要么公厕极少,要么公厕内臭气熏天,有的景区内尽管打出了游客注意保护环境的标语,而破坏的人恰恰是景区内的工作人员,甚至有些景区内的大小便随处可见。

  生态和文化,我省旅游的灵魂

  去年,记者在青海湖景区看到,一个来自四川的旅游团进入景区后,突然有人说:“有啥子看头嘛,不就是水多一些嘛!”这时,有一位学者模样的老人上前给他们详细讲解了青海湖的历史、文化以及生态地位后,这些游客不由地发出一阵阵啧啧声,认为来一趟青海湖确实值得。

  我省是一个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地域文化以及生态文化等资源十分丰富的省份,但是过去有些地区对景点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景点生态地位没有突出,致使一些外地游客来了以后,并“不识庐山真面目”,发出“有啥子看头”的质问。其实,我省的旅游资源除了壮美的自然风光外,还有独特的民族风情、悠久的历史文化、独一无二的生态文化。北京的一位游客在自己的博客中写到:“青海文化的神秘、生态的堪忧,令人向往令人牵挂,每年我都要去一趟,每次还没有回来,我就做好了再去的打算……”海北旅游局局长丁生云认为,游客在欣赏大自然风光的同时,还想体验风土人情、民俗民风,体验和了解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所以,文化是游客在旅游中最想了解的,对其震动最大的,也是印象最深的东西,而生态很容易引起外地游客的环保认同感,所以开发景区文化内涵、突出生态文化是我省深度旅游的必然方向。

  但是据旅游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国内游客在我省停留的平均时间为2.7天,平均花费1431元,主要花费在交通和住宿上,而其它花费较低。从旅游消费方式和旅游消费结构来看,入境游客绝大部分属于观光旅游,也就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型,而文化型、享受型极少。这就反映出我省很多景区文化内涵、旅游产品开发不足,景区项目的延伸不足,小吃资源以及其它休闲资源开发不足等问题突出,造成游客花费总体偏低、旅游收入增长不高的现状,因此从原来的“盼客来”,到今天的如何“留得住”、增加旅游收入上我们还有很多文章可做,让越来越多的游客从“热闹型”转变成“参与型”。

  众所周知,我省是一个高海拔、缺氧地区,生态非常脆弱,大自然在赋予我们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同时,又赋予青海重要的生态位置,因此形成的高原湖泊、雪山、湿地以及三江源等生态景观在独具魅力的同时,却也带有一定的特殊性、脆弱性和不可复制性,所以如何合理开发利用生态旅游,值得人们思考。

  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今年各地异常红火的旅游现象,将势必会引发旅游开发大潮,这就难免会出现有些地区急功近利,违背自然规律,开发一些尚未具备条件的景点,造成对生态环保的破坏,甚至会毁掉一些独一无二的生态景观。对此,玉树、海北、果洛等地旅游部门的负责人认为,青海的有些旅游资源没有可复制性,一旦破坏就没有修复的可能,所以对生态景观必须要有开发和保护并举的原则,而有些景点宁可暂时不开发,留与子孙们去开发。

  青海旅游,将迎来大发展时期

  据统计,目前我国人均消费已经以每年10.8%的速度递增,这说明居民消费将由实物消费为主走向实物和服务消费并重的轨道,那么旅游业将是消费升级的主要消费行业之一。我省旅游每年的增长幅度不断在增加,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逐步在提高。

  据了解,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国内旅游就会兴旺起来,达到1000至2000美元时,度假旅游市场会逐步形成,达到3000美元时,就会出现旅游爆发性增长。2008年,我国人均GDP为3323美元,我省人均GDP为2546美元。一个行业对GDP的贡献率超过5%之后,就成为支柱产业,而2007年我省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5%,而2009年这个数字肯定还会提升,这说明我省的旅游优势资源已经开始向经济优势转变,旅游业已经逐步成为我省第三产业强势发展龙头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因此,海北州州长尼玛认为,从这组数字可以看出,我省的旅游业即将引来一个快速增长的大好前景,巨大的旅游需求将为我省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也为我们继续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供了新机遇。

  (作者:葛文荣)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包装 场地 会议 火爆 标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