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去南极捡陨石探冰芯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2日08:03  城市晚报

  伴随着一声悠远雄浑的长鸣,我国唯一一艘极地考察船“雪龙”号11日上午10时许驶离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中国极地考察专用码头,搭载着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员启程奔赴南极。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由251名队员组成,包括长城站考察队员60人,中山站考察队员84人,昆仑站和格罗夫山内陆考察队员30人,南大洋考察队员13人,国际合作2人以及船员等随船人员62人,这是除1984年中国首次南极考察以来人员最多的一次,其中166名考察队员乘坐“雪龙”号从上海港出发,其余人员将在沿途登船或乘飞机前往南极。按照计划,“雪龙”号从上海出发后,将经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港停靠补给后,到长城站卸运物资,再经阿根廷乌斯怀亚港加油、加水补给后,到中山站卸货。在完成各项考察任务后,拟定于2010年4月10日返回上海。在为期180多天的考察期内,考察队将执行59项科学考察任务,是我国南极考察历史上任务最重的一次。

  亮点

  上海姑娘独立掌舵“雪龙”

  此次南极科考队中共有12名女队员。这些队员中,受到大家最多关注的要数雪龙号首位女驾驶员上海姑娘谢洁瑛。出征前,记者在“雪龙”号上见到了她,她兴奋地表示,在轮班的时间里,她将独立掌舵“雪龙”乘风破浪,这感觉既紧张又兴奋。据悉,27岁的谢洁瑛是上海培养的首批船舶女驾驶员之一,拥有“三副”证书,毕业后一直在上海海事大学任教。为了此次出征,上海海事大学专门安排她到校船“育锋”轮上实习了一个月,并驾驶“雪龙”号进行了试航。此次南极科考将历时6个多月,谢洁瑛将和其他的3名驾驶员一起轮流驾驶,每个人驾驶4小时,休息8小时。

  看点

  自备卡-32史上最强

  “80后”异军突起

  自备卡-32史上最强

  “雪龙”号此次出征南极最大的看点是它将首次携带自备的大载重吨位卡-32直升机。该型直升机吊挂能力可达4吨,是以前船载机型的4倍左右,成为南极地区目前使用的最大吨位直升机。它可直接进行船岸之间来回运输,更好地满足南极新老三座考察基地的物资保障需求。除了这架自备的卡-32直升机,还将从澳大利亚租用一架S76轻型直升机,其运输能力更强,一次能乘坐14位乘客,它将在新西兰上船。

  “80后”异军突起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共计251名队员,是除我国首次南极考察外,考察人数最多的一次。仔细翻看考察队的花名册不难发现,“80后”已经异军突起,成为考察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山站建设是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的重要使命之一,作为中山站能力建设项目的主要施工单位,中铁建工集团此次派出40余人的“建设大军”,“80后”占了近一半,其中最小的只有22岁。科考人员中,“80后”也随处可见,他们大多为科研院所的硕士、博士生,研究方向涉及海洋、地质、海冰等众多领域,在南极,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导师设计的方向和计划,采集样品、数据,带回国内进行科学研究。

  台湾科学家首次加入

  同样受到关注的,还有受邀首次参加科考的三位台湾科学家,他们中有一名去长城站,两名去中山站开展科学考察活动。临行前,记者见到了台湾海洋生物博物馆的郭富雯,他将是在南极停留时间最长的台湾科研人员,谈及临行的心情,他说:“有点紧张,有点兴奋,还有点离家的感伤。”紧张是因为台湾很少下雪,自己一下子要到冰天雪地的南极;兴奋是因为生平第一次到南极,离家3个月,难免离情依依。

  揭秘

  格罗夫山“捡”陨石

  位于中国南极中山站南约500公里的南极内陆格罗夫山区,平均海拔高度在2000米以上,是南极陨石最富集的地区之一,中国目前拥有的近1万块南极陨石都来自于这里。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将开展第5次格罗夫山考察,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捡”陨石。陨石,对于认识天体的形成与演化以及地球成因有着重要价值。中国的南极陨石回收始于1998年。那一年,被誉为中国格罗夫山考察开创者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刘小汉,带领3名考察队员仅驾驶着一辆雪地车从中山站进入格罗夫山地区进行地质考察,期间第一次收集到4块陨石,填补了中国在这项研究领域的空白。经过四次格罗夫山内陆考察,截至目前,中国南极陨石拥有量已达9834块,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最高点探取深冰芯

  南极冰芯直接记录着远古时代的大气组成,蕴藏着珍贵的古气候和古环境信息,找到年代久远的冰芯,对于重建地球的历史演化以及预测全球气候和环境的演变意义重大。2009年初,中国建成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的消息振奋人心,昆仑站所处的冰穹A地区是南极内陆冰盖海拔最高的区域,被人们称为“冰盖之巅”,也是国际公认的南极冰盖最理想的深冰芯钻取地点。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期间,由20人组成的昆仑站内陆考察队就将在冰穹A开展深冰芯钻探的前期工作。中国在冰穹A钻取了深冰芯以后,将开展100万年时间尺度内的全球变化研究,针对古气候研究前沿课题,如中新世的气候转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气候突变等进行攻关研究。

  我国女科考队员

  首进南极内陆

  值得关注的是,这次有两名女队员要进入南极内陆,她们是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博士生韦利杰和新华社记者崔静,这是我国首次派遣女性进入南极内陆。站在记者眼前的韦利杰,是一个身材娇小的女子,很难将她的形象与我国第一个进入南极内陆的女科考队员联系在一起。更让人有点意外的是,韦利杰已是一个8岁女孩的母亲了。在韦利杰的眼里,危机四伏、密布冰裂隙的南极格罗夫山,简直是她做科研的“天堂”。“我一直想去那里,采集南极冰川进退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可能连续数月不能洗澡

  在此次南极科考之前,我国为何没有派出女性队员进入南极内陆呢?记者从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了解到,进入内陆的条件异常艰苦,会给女性的生活、工作带来诸多不便。科考队员从中山站前往内陆的格罗夫山和昆仑站,使用的交通工具是雪地车,住宿的地方也是雪地车。这意味着,女队员要连续几十天、甚至数月生活在雪地车里,不能洗澡,外面白茫茫一片,其艰苦和不便可想而知。

  根据考察队的计划,韦利杰和崔静记者将住在雪地车的“女性宿舍”——餐车内,随队前往内陆格罗夫山。从今年12月底到明年2月底,整整三个月,她们将在南极内陆的山区度过。除了内陆队员遭遇的挑战,前往南极的其他女队员也会遇到很多考验。尽管有诸多困难和考验,但从第3次南极科考开始,我国就派遣女队员了。在很多西方国家的南极科考站中,女队员占了不小的比例。“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嘛。”国家海洋局极地办协调员董利笑着说,“女队员的加入,对活跃科考队气氛有比较大的作用。从历次科考的结果来看,女队员都能圆满完成任务。”(本组稿件综合新华社)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