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先诊疗后结算”未触动医患矛盾核心

  日前从卫生部医政司获悉,该司近期将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开展优化服务流程、合理利用医疗资源试点工作。试点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门急诊先诊疗后结算;二是整合科室资源和患者需求,以时间换空间。(10月11日《重庆商报》)

  这的确是令人兴奋的消息。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急诊病人因为没能及时缴纳保证金、治疗费或者因为诊疗流程繁琐、某一时段病号太集中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耽误了救治,轻者治疗、抢救难度加大,重者失去了生命。然而,笔者注意到,这次所谓的“简化患者门、急诊就诊流程”,是建立在“根据不同人群具体情况研究不同付费机制,借鉴住院患者预缴押金的诊疗服务模式”基础之上的。由此看来,“先诊疗后结算”并非大踏步地突破旧急诊模式,只是医疗服务完善的一个表现。

  也就是说,此次试点很可能是“看上去很美”,执行起来变化不大。之所以这么说,我有自己的理由。一方面,急诊患者除了自然病危就是突发事故造成的伤员,预缴押金未免不现实。谁愿意早早把钱交给医院,等待“急诊”降临到自己头上?这不是自己在诅咒自己吗?另一方面,一些患者及家庭的确十分困难,又突遇变故,不管是“先诊疗后结算”,还是“预交押金”,都缴不起怎么办?还让病号苦挨、等死吗?再者,如果有人恶意拖欠怎么办?此外,钱也缴了,病人还是得不到及时救治怎么办?

  由此可见,医患矛盾远不是一个先诊疗后结算和以时间换空间的问题。要想触动矛盾核心,有关方面要不断研究、探索,同时不妨从以下方面入手:其一,加强医疗保险的普惠,将医疗保险基金作为急诊等诊疗的“预交押金”。其二,实行医疗保险全国“一卡通”,一个患者在不同地方门、急诊,都可以凭这张身份“保卡”获得治疗。其三,加强医院的公益性,彻底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实行医院“医”、“药”分离。其四,实行同城医疗工作者“大调度”。在“以时间换空间”的基础上,一家医院接诊但不能救治,可以调动其他医院的医疗工作者前去接诊。只有以“生命尊严”为第一原则,才能让患者时刻享受到最及时、最有效的诊疗。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