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41年创下18个第一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2日08:35  法制日报

  记广空工程建设局局长林茂光(上)

  

41年创下18个第一

  图为林茂光在进行科研攻关。沈玲摄

  本报记者席锋宇 本报特约记者 李国文 本报通讯员 毛金归

  【人物小传】林茂光,1949年2月出生,1968年3月入伍,现为广空工程建设局局长,专业技术少将军衔。入伍41年,立功受奖48次;完成国家和军队重点工程160余项,全部优质,获国家优质工程鲁班奖1项,创造了国防工程建设18个第一;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09年,两次受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他与共和国同龄,从军41载,一直奋战在国防工程建设一线,创造了一个个佳绩。

  10年前,媒体的集中宣传,让“油罐大王”、“国防工程建设标兵”声名远扬。

  如今,他肩上扛上了金灿灿的将星,胸前又多了两枚二等功证章,手里捧着5项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广空工程建设局局长林茂光的先进事迹,成为部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8月下旬,广州军区空军党委作出向他学习的决定。

  入伍从军41年,钻山蹲洞28载,全部优质完成国家和军队重点工程160项———“我干一个就要出一个精品,干一百个就要出一百个精品”

  “产品就是人品,产品不合格就是人品不合格。”林茂光把每一个工程的建设质量提升到人格的高度。搞工程建设不出精品就无法立身做人,更谈不上单位发展;尤其搞国防工程,不把住质量关,不对未来战争负责,就会成为历史罪人。

  “所有水管和消防管道全部改用市场上刚刚面世的塑料钢塑管。”2004年年初的一天,某战备洞库工程物资采购负责人突然接到林茂光的电话,大惑不解:为什么要改用新材料?塑料钢塑管价格比原材料可要高出3倍多。本来这项工程的报价就很低,采用价格更高的新材料,那岂不是要赔本?

  “塑料钢塑管韧性好,而且耐腐蚀,寿命能达50年,国防工程质量可是百年大计啊!”林茂光解释说,“咱们姓‘军’,不是‘包工头’,没有一个坚强的国防,拿再多的利润咱们也守不住啊!必须使用最新、最好的材料。”林茂光始终坚持这样一个理念,使这项工程又捧回一个军队优质工程一等奖。

  “干一个就要出一个精品,干一百个就要出一百个精品。”许多人都是从一个个精品工程中认识林茂光的。

  海军某地下指挥所工程,工程设计复杂,施工难度大,造价又低,让许多施工单位望而却步。富有强烈政治意识和国防意识的林茂光爽快地揽下了这个棘手的活儿。这个非常艰巨的工程在别人看来很难按期完工,林茂光团队提前3个月完成了,还拿到了全军优质工程一等奖。

  41年来,林茂光组织完成了3000多公里输油输气管道铺设、1000余座金属油罐安装、上百条洞库修建、数百座单机掩蔽库防护门安装、百余个战备工程伪装防护等国家、军队重点工程160余项,全部优质。

  做输油工程出品牌,做防护伪装填空白,41载军旅生涯创国防工程建设18个第一———“给我一点阳光,我就一定要灿烂”

  2003年年初,林茂光领受了空军最大的地下工程———某洞库的修建任务。因为战备任务紧迫,原计划3年建成的工程要提前1年半竣工。

  尽管钻山蹲洞28年,但林茂光还没有承接过这种大型地下工程,这对他来说是一次全新挑战。

  他来到地处大山深处的施工现场,工地上一片荒凉。“两天后必须开工!”这是林茂光下达的“死命令”。没有电,就用内燃空压机;没有水,风钻直接打干眼。3月20日,林茂光亲自点燃第一个炮眼,宣布正式开工。

  之后,林茂光采取超常措施,超负荷连续作业,仅用7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挖掘任务。

  第一次承接大型洞库施工任务,他们就取得了被专家称作空军地下工程建设史上“洞库掘进速度最快、光面爆破效果最好、溶洞处理最成功、工程伪装最系统”4项最好成绩。其中,伪装防护填补国内、军内空白。

  为了提高战机的战场生存能力,上世纪末,我军开始为第三代战机建造单机掩蔽库,机库防护门要求能抵抗重磅爆破弹袭击,国内一家专业厂家安装出来的防护门在抗爆试验中失败。

  林茂光主动找领导请战:完不成任务,军法处置!“油罐大王”搞防护门,能成吗?领导将信将疑。“两个月搞出两镗防护门,供总部和空军试验。”林茂光果断干脆立下军令状。

  经过上百次的反复论证调试,两个月后,两镗新型防护门终于研制成功。

  抗爆试验那天,一声巨响后,防护门徐徐打开,不可思议的情景呈现在大家面前,一排排放置在倒立啤酒瓶上的蜡烛依然安静燃烧。试验表明,新型防护门无论在防护能力、结构形式、启闭方法,还是在修复能力上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41年来,林茂光转战百余个国防战备工程建设工地,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创造了国防工程建设18个第一。

  当兵就成革新迷,36岁上大学,57岁读博士,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5项大奖———“创新无止境,要敢走别人没走过的路”

  林茂光不仅是国防工程建设的实干家,还是军事科研领域的领军人。近年来,他获得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获得19项国防专利,他在军事科研领域的成果与他在工程建设领域的成就同样辉煌。

  他36岁考入大学,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大学毕业后,武汉理工大学专门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研究所———“林茂光军事工程技术研究所”。45岁开始学计算机,57岁开始工程管理硕博连读。

  林茂光当战士第二年,发明了“油罐罐顶旋转胎具拼装法”。当兵第5年,率先使用“充气顶升法”安装油罐,取代传统的“手拉葫芦吊装法”,在全军推广沿用20年。

  2008年秋,林茂光主持完成的《军用机场金属油罐安装工程关键技术及设备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捧回这个奖杯,林茂光内心百感交集,1990年发生在某地洞库里的那一幕生死瞬间历历在目。

  那次,林茂光用“充气顶升法”安装一个大型油罐,由于一个定位拉杆受力过大发生断裂,整座油罐旋转着砸了下来,他和7名站在外面的战士差点被砸成“肉饼”。

  这一砸,让林茂光清醒地意识到:“充气顶升法”虽然比“手拉葫芦吊装法”先进,但由于安装油罐一般是在山洞内作业,一旦停电或操作不当很容易引发油罐翻倒事故,他决心用更先进更安全的方法取代“充气顶升法”。

  反反复复上百次的试验之后,计算机全程自控液压顶升油罐安装新工艺终于诞生了。如今,利用这项新技术只需4天半就能完成一个同样大小的油罐安装,工效得到大大提高。该课题得到军内外同行专家高度评价,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走南闯北,军内军外,带出全军唯一一支对外可承接化工石油设备安装、对内能做防护工程的专业团队———“光有一个林茂光不行,要培养上百成千个林茂光”

  “三块石头一口锅,两车稻草搭起窝”,这是林茂光创业之初的真实写照。

  如今,工程局成为拥有现代化装备、高素质人才聚集的工程队伍,从单一的油罐安装队伍,成长为在军用油料储运、军事工程防护、军用机场配套建设三大专业领域全面过硬的英模团队,成为全军唯一一支对外能承担大型化工石油管道设备安装、对内承揽军事防护工程建设的综合性专业团队。

  “我这些年最大的愿望是带出一支好队伍,光有一个林茂光不行,要培养上百成千个林茂光,才能把国防工程建设事业做好做大。”工程建设局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林茂光强烈的团队意识和人才培养理念。

  林茂光带领官兵奔赴大江南北,先后参与了十多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每完成一个项目,人才就培养一批,装备就更新一片,管理水平就与国际先进水平靠近一步,工程建设综合能力就提升一个层次。

  “只有我们自己发展壮大了,实力强了,才能为国防建设作出更大贡献。”这是林茂光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技术力量的增强赢来了更多的发展契机,工程建设局在圆满完成战备工程的同时,先后完成了中海油立沙长输管线工程和中山、惠州等地的部分天然气管网工程,取得了竣工工程合格率100%的优秀业绩。

  为强军富国奋力拼搏

  短评

  席锋宇

  41年工程兵,从“活着干,死了算,誓死拿下大油罐”的“油罐大王”,到无难不克、无坚不摧的国防工程建设尖兵,再到领衔科研课题攻关、勇于开拓创新的行业领军人物……铁骨铮铮、一路高歌的林茂光,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

  林茂光把个人的命运和事业,与国家、军队紧紧连在一起。背负责任,肩扛使命,忧国家之所忧,想军队之所想,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林茂光更加懂得,社会的任何个体都是沧海一粟,只有把一个单位和一个个人的发展深深扎根于社会发展的土壤里,融入祖国发展的群山万海中,才能屹立不倒,所向披靡。

  拿出这样的胸襟,做出这样的付出,付诸这样的行动,你必将拥有幸福的人生、走向成功的人生。如是,我们完全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共和国将会为你自豪,伟大祖国将会为你骄傲!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