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科学发展在三湘】龙山县里耶镇比耳村实现富民强村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2日13:59  红网

  在龙山县南端的酉水河边,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里耶镇比耳村,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全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248户,1048人,党员39人,全村田土面积1200余亩。经济富了,村貌美了,村民变了,民风正了、治安好了,比耳人正向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迈进。

  近几年来,比耳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全村实现农业总产值8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820元增长到8000元,成为了全县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村级典范。

  推动科学发展,从群众最热心的事情抓起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比耳村由于土多田少,加上受恶劣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只能靠苞谷红苕填肚皮、撑船打渔换大米来艰难的维持生计。“前面一条河,后山乱石窝,吃饭靠统销,住房蹲岩脚”就是当时比耳村的真实写照。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比耳人最盼的就是快发展,早点过上好日子。走一条什么样的经济发展路子?是比耳村党员干部群众长期探索思考的课题。

  穷则思变,比耳人四处奔波,到处寻找解脱贫困的“秘方”。村支两委组织全村党员、群众开展了“比耳村靠什么致富?”的大讨论,邀请州、县领导、专家、技术员为比耳村的发展把脉会诊。通过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比耳要致富,靠发展传统农业显然不行,必须创立新思路,适应大市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兴水果,大力发展柑橘产业,走科学发展之路。

  “立足科学发展、实现富民强村”的发展思路确定后,比耳人开始了向小康村迈进的征程。村干部主动奔赴外地学习先进种植技术,主动邀请州县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培训,传授栽培、管理技术。随着种植和管理技术的不断提高,比耳村柑橘的质量和产量也不断提高,农户的收益也与日俱增。

  要想真正实现富民强村的目标,关键还得解决“品牌”与“销售”的问题。为打响品牌,比耳村多次将柑橘送到各级农博会参展。1998年比耳柑橘获湘西自治州优质水果金奖,2001年获湖南省优质水果银奖,2005年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里耶比耳脐橙”商标。

  为打开销路,比耳村探索出了一条“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与湘西忆事达有限责任公司和里耶供销合作社联营,走订单农业的路子,实现了规模效益。为了提高农户的种植效益,比耳村按照“民有、民营、民管、民享”的宗旨,及时成立了脐橙专业合作社,为入社的社员提供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石宗兵、肖志军、肖兵等几位销售大户,走南窜北,专门联系销售,为比耳柑橘打开了销路。现任村支书龚家文,曾创下一年销售优质脐橙苗超过40万元的佳绩,仅此一项就为全村增收300多万元。

  柑橘产业的发展,为比耳人带来了较好的收益。目前全村通过开发荒地、租赁邻村土地使水果种植面积达2880亩,年总产量在900万公斤以上,产值达650万元,人均年收入达8000元。

  面对取得的骄人成绩,比耳人没有自我满足,而是在探索如何实现科学发展,如何进一步提高效益。2008年,比耳村拉开了柑橘品改的序幕,现已完成品改面积300余亩,并积极申报绿色水果基地。

  坚持以人为本,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

  坚持以人为本,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办好群众需要的实事,办好一家一户办不了的难事,让村民充分享受科学发展带来的成果,这是比耳村一直践行的工作目标。

  为了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发展后劲,该村始终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进一步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不断美化群众生活环境。目前电话入户率达90%以上,村内通邮、通电、通车,有活动室、卫生室、图书室、农民技术学校,走进比耳村,就能给人舒适、亲切、时尚的感觉。

  为解决运输难的问题,组织村民投工投劳8000多个,修通了长达7.5公里的优质村级公路,投资100万元实施了村级公路水泥硬化工程,解决了柑桔外运的难题。

  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与命脉,为适龄学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比耳人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精神的重要举措。筹资12万元新建了一栋面积有400多平方米的村小,重新倒修了村小的围墙、新修了厕所,解决了村里适龄儿童上学难的问题。

  争取国家投入资金110万元,实施了人畜饮水工程,家家户户都安装了自来水,解决了千百年来村民饮水难的问题。争取农网改造项目,增设变压器3台,架设高低线路15公里,全面改造了村里的高低压电力线路,解决了村民用难电的问题。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兴建沼气池4口,实行“三改”24户,节约了能源,改善了村民的卫生条件。投资7万元新修了村部,实现了程控电话、广播、有线电视通村到组入户,增进了村民与外界的联系,促进了信息交流。为改变党员活动没有固定场所现状,多方筹措资金,建立、完善了党员活动室、农民学校、图书室。

  生产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使比耳人安心生产,建设小康家园的积极性更高了,现在村里打牌赌博、游手好闲的人没有了,爱学习、比技术、争先进的人多了,村民纷纷说:“村貌变了、民风正了、治安好了,日子比以前更加滋润了”。

  促进社会和谐,从群众最忧心的事情改起

  村民富裕了,生活条件改善了,比耳村在注重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建设。

  比耳村过去曾经是一个班子散乱、治安混乱的村。如今的比耳村,之所以由乱到治,和谐兴旺,是因为比耳人始终注重从群众最关注的问题改起。

  从村支部自身建设抓起,有声有色的组织实施党建“双基工程”和党员“三卡管理”,增强了班子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如今的比耳村,挂在墙上的制度不再是一种装饰,村党支部书记“目标卡”,党员“行动卡”在村口公示。支部学习制度、村民代表大会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三会一课”制度等都在具体工作中得到了贯彻落实,做到了财务公开及时、村务秉公办理、干部作风民主。全村39名党员各尽其责,包路、包户、包产业,主动为群众提供服务,工作热情十分高涨。

  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取信于民,变“一言堂”为“透明”工作法,做到小事有沟通,大事会上定,村内公益事业建设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焦点问题均由党员会、村民代表会讨论决定,并在公开栏中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如今,村干部围着群众“转”,事事有人管、有人问,村里的大事小情公开、透明了,群众心气顺了,上访的没有了。

  比耳村与保靖县比耳镇隔水相望,两地村民过去常因争水、争河、争资源发生矛盾,甚至酿成群体斗殴事件,严重影响了边界稳定。比耳人对这一情况深感忧虑,多次召开村组干部会议,制定了与邻为善的原则,邀请保靖县比耳镇政府一起组织联谊活动,极力缓解两地的紧张关系。如今,两地村民相互寻衅的少了,互帮互助的多了;打架斗殴的少了,携手合作的多了,“两个比耳”正共同演绎着团结一心共谋科学发展的进行曲。

  不懈进取的比耳人,在着力发展经济、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推动社会和谐的同时,也获得了丰收的硕果。1996年—2003年连续8年被州县评为文明村,2000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文明村”称号,2002年被定为全州小康示范村,2004年被评为省级基层党建示范点,2006年被评为全国新农村建设明星村,2009年被授予湖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发展是第一要务。比耳村近几年通过践行科学发展观,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显著增强。现在,只要进入比耳村就可以感受到新农村的气息,一幢幢洁白干净的房屋、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果园、一张张幸福美满的笑脸……,广大比耳人正紧紧团结在村支两委的周围,用勤劳的双手描绘着新农村的美好画卷。

稿源:红网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