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总理:教育还不适应人才培养要求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2日15:10  北京晚报

  

总理:教育还不适应人才培养要求
温总理在听了教师代表的发言后,通过几个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讲出了他对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几点意见。

  今年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看望师生。上午听了5节课,下午同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教师座谈。

  昨天,新华社播发了温家宝对听课的点评和在听了教师代表发言后的讲话全文。温总理强调说:“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温总理的讲话在教育界人士以及学生和家长们中间引起热议,本报记者今天上午采访了任课老师和有关教育专家。

  为什么素质教育成效不够明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基石的奠基者。国家的兴衰、国家的发展系于教育。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

  这里,我想着重谈一下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问题。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特别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

  这应该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而相对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应该说,我们早就看到了这些问题,并且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但是为什么成效还不够明显?我觉得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地探索和改革。

  我们需要由大批有真知灼见的教育家来办学,这些人应该树立终身办学的志向,不是干一阵子而是干一辈子,任何名利都引诱不了他,把自己完全献身于教育事业。

  我们正在研究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是想通过改革来努力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任继愈回信

  指教育危机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应该肯定,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无论是在学生的就学率还是在教育质量上,都取得了巨大成绩,这些成绩是不可磨灭的。但是,为什么社会上还有那么多人对教育有许多担心和意见?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任继愈老先生90岁生日时,我给他送了一个花篮祝寿,他给我回了一封信,这不是感谢信,而是对教育的建议信。我坦率告诉大家,他对我国教育的现状有一种危机感,他尖锐地指出了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钱学森屡谈

  培养杰出人才

  我多次看望钱学森先生,给他汇报科技工作,他对科技没谈什么意见,他说你们做的都很好,我都赞成。然后,他转过话题就说,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句话他给我讲过五六遍。

  最近这次我看他,我认为是他头脑最清楚的一次,他还在讲这一点。我理解,他讲的杰出人才不是我们说的一般人才,而是像他那样有重大成就的人才。如果拿这个标准来衡量,我们这些年甚至建国以来培养的人才尤其是杰出人才,确实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还不能说在世界上占到应有的地位。

  布朗为剑桥

  盛产诺贝尔得主骄傲

  最近,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英国首相布朗作了一次科技报告,他一开始就讲,英国这样一个不大的国家仅剑桥大学就培养出8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是值得自豪的。他认为应对这场危机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科技,是人才和人的智慧。其实,我们的学生也是很优秀的,在各种国际比赛当中经常名列前茅,许多到国外留学的学生学习成绩也很好。我们出去这么多留学生,也成长了一批人才,充实了各行各业,但确实很少有像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那样的世界著名人才。每每想到这些,我又感到很内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形势很好的时候,还要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原因。

  教育专家感言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以“打倒万恶的奥数教育”闻名的杨东平:昨晚详细看了新华社刊发的这篇文章。新闻对温总理的中心思想已经高度提炼,教育还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判断,我赞同总理的总体性评价。我们看温总理听课的照片,照片上5个学生,初二的班级就有4个戴眼镜。这说明了什么?与在校学习时间过长有直接关系。近视眼只是一个外在表现,我们每隔5年的一次调查发现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每况愈下。

  从全国的水平来说,北京市35中可以说已经是最好的教师和最好的教材,但仍然可以看出很多的问题。有爱才有教育,好像并不新鲜,其实特别重要。总理的评语非常中肯,非常内行。

  温总理的看法是非常敏锐的。当前很多的教育体制、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不适应实际的要求。现在有很多教育现象让人不解,那么多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忍受我们现行教育体制的痛苦,好像成人都心安理得,说明改革教育多么的重要!

  教育部国家养成教育总课题组副组长、全国养成教育实验基地总负责人唐曾磊:在这样特定的时期下,总理这么谈,意义在哪里?总理对当前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修为、个人的修为以及社会的整体的价值观的判断上,更加符合时代的需要。

  听课

  点评

  温总理说:为了使会议开得活泼一些,在大家发言之前,我想对上午5堂课做个点评,互相切磋。如果说的不对,请你们批评。

  数学课

  内容单薄了一些

  第一堂听的是数学课,主要是讲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老师在讲这个内容的时候,用的是启发式教学,也就是启发同学来回答。老师在问到学生如何丈量夹角的度数时,同学们回答了好几种,比如量角器、圆规、尺子。我觉得这堂课贯穿着不仅要使学生懂得知识还要学会应用的理念。最后老师提出两边夹一角的判定方案,也就是SAS判定方案,并且举出两个实例让学生思考,所以这堂数学课概念清楚、启发教育、教会工具、联系实际,说明我们数学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改进。

  总的看这堂课是讲得好的,但是我也提一点不成熟的意见:我觉得40分钟的课包容的量还可以大一点,就是说,一堂课只教会学生三角形全等判定,内容显得单薄了一些,还可以再增加一点内容。

  被点评教师感言

  数学课教师徐俊军(从教19年):

  这次上课,是最难忘的一次。因为不知道总理来听课,没准备,连座位都没有调,总理坐在最后一排,坐在他前排的孩子身高都在一米八五左右。

  总理和蔼地微笑着,听课很专注,眼神中也充满了鼓励。

  总理评课确实非常专业,教学内容确实需要扩展,需要有再次积累的一个过程。

  语文课

  默读给我一个惊喜

  第二堂听的是语文课。老师讲的是《芦花荡》,在座的可能有不少老师讲过,我过去也读过,但今天和学生们一起读,觉得别有一番新意。缺点是开始没把作者的简要情况给同学们介绍。

  既然是讲《芦花荡》,作者又是孙犁,是中国现代的著名作家,他曾经写过什么著作、有过什么主要经历,我觉得有必要给学生讲讲。

  但我紧接着就有一个惊喜,这是我过去上学时没有过的,就是老师让学生用4分钟的时间把3300字的文章默读完,我觉得这是对学生速读的训练,是对学生能力的锻炼。她不仅要求学生专心,而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我们常讲人要多读一点书,有些书是要精读的,但有些书是可以快速翻阅的。默读是我听语文课第一次见到的一种教学方法,而且是有时间要求的。

  被点评教师感言

  语文课教师刘丽苹(从教10年):

  这堂课准备了几张非常漂亮的图片,是白洋淀的风光。课堂上有一个很难忘的环节,就是导入新课之后,所有的同学都在默读,总理也开始默读。

  给我很震撼的是,总理才听了两节课,就记了四五页的笔记。而且评课非常专业。总理说无论听说读写,对孩子的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教给孩子一些知识,不成体系,应从更长远考虑。

  研习课

  教室安全缺防震

  第三堂听的是走进研究性学习课。这是我从来没听过的课。听了课我懂了,其实是开阔学生的思维,用我们可以经常接触到的一些事情来深究科学的原理,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老师讲的是“教室”,就是要建一座好的“教室”应具备哪些条件。学生纷纷回答,几乎我想到的他们都谈到了。

  最后,老师把它概括为四个方面,叫做你想研究什么问题——研究“教室”;怎么开展研究——研究“教室”的方方面面;和谁一起研究——老师和同学;怎样表达研究成果——把学生的经历、实践和参与结合在一起。

  但我坐在课堂上就在想,非常重要的一点学生们却没想到,就教室而言,建筑安全应是第一位的。学生没想到,教师也没想到。经济适用都想了,但是安全没想到,也就是说学生没有想到防震知识,这算个缺点吧?

  被点评教师感言

  研习课教师顾芳(从教6年):

  这堂课没有教材,是一堂培养学生能力成长的课。从2004年课改后在初二增加的研习课,主要以兴趣案例为起始课。教学方法是提出问题,以问题导入,学生回应,锻炼发散思维的一门课。

  地理课

  陕甘宁怎么成了华北

  第四堂听的是地理课。老师用提问的方法,问学生暑假到过哪些地方。我真没想到学生到过那么多地方,不仅是国内,而且到过国外。我仔细翻了课本。这门课把我们过去的地理与自然地理合并了,甚至扩展到把地理、地质、气象、人文结合起来,是一本综合教材。

  但是讲华北一下子我就听糊涂了,因为课本讲的既不是自然分界,又不是经济分区,也不是行政分区,华北怎么把陕西、甘肃和宁夏包括进去了?课本对中国区域划分的依据不足,无论是自然的、经济的还是历史沿革的划分都没能讲清楚,有的是错误的。

  此外,课本关于中国的区域差异一章就讲了中国的五大区域,即华北、青藏、沿海、港澳和台湾,这就更不全面了。把地理、地质和气候结合起来,这就如同把人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一样。过去大学的地质地理系就包含这三个方面。我赞成编写教材时把这几方面结合起来,但要把基本概念讲清楚。

  被点评教师感言

  地理课教师钮方萍(从教16年):

  这堂课从第九章中国的区域差异开始讲起,开始用提问的方法,问学生暑假到过哪些地方。学生们说到过台湾、西安,还有的去了欧洲。说到山东日照、北戴河,有学生就说北戴河水太脏了,总理一听就乐了。

  对教材的一些看法,总理课后就和我说了。我觉得总理说得很有道理,学为人师就要努力钻研。

  音乐课

  音乐让孩子懂得爱

  最后我听了一堂音乐课,应该说是欣赏了一堂音乐课。老师很活泼,这堂课先是播放了迈克尔·杰克逊的《我们同属一个世界》,这堂课的主题是让世界充满爱。我对音乐是门外汉,但是我边听边感到这是一堂艺术熏陶课,对孩子是艺术的熏陶,也可以说是堂美学课。美学从大的方面讲就是真善美,就是世界事物的真善美,这就是那首歌的真谛。

  因此听完课我就即席讲了一篇话,我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一切。一堂音乐课让孩子们通过唱歌来懂得人世间的爱,懂得人世间的真善美。其次是人们的心底。孩子们都有心理活动,就是孩子们心底都有知、情、义。

  这就要求学生要有爱心,懂得爱父母、爱老师、爱家乡、爱祖国。

  被点评教师感言

  音乐课教师唐旻(从教14年):

  这堂课选的是杰克逊的作品《我们同属一个世界》。后来总理和学生们一起唱《拍手歌》,孩子们又拍巴掌又拍肩,很多孩子都去拍总理的肩,特别高兴。

  总理说美学从大的方面讲就是真善美,就是世界事物的真善美;追求真知,辨别真伪,寻求真理,趋善避恶,为民造福,应该是美学教育的内容。总理对美育的重视程度,让我有了很大信心。

  本版文字 丁文亚 J145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