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给未来打造腾飞的翅膀——海南州城乡统筹规模办学纪实(上篇)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3日07:35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 2007年秋天,一场史无前例的教育大变革在海南藏族自治州悄然酝酿。这场大变革的使命是统筹城乡教育,推进规模办学,实现全州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教育变改一经提出,引发出人们有关教育诸多话题。

  虽然,很多人都意识到海南教育的现状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但心存疑虑。这是一个几十年都没能解决的大难题,以海南目前的条件和力量,要实现城乡统筹谈何容易!还有一些好心的声音小心提醒,这需要冒很大的风险。一时间,各种意见层出不穷。

  2008年夏天,海南州及所属5个县一下子冒出一片片现代特色鲜明的建筑物,人们说,这是海南土地上最漂亮的建筑物。建筑物就是孩子们的新学校。有人发现,每天总有一些老人会走进这些学校,看那些拔地而起的校舍。他们轻轻地走,仔细地看,不时地还停下来用手轻轻地抚摸着那些建筑,就好像抚摸着自己孙子的脸庞。他们脸上绽放出的笑容是那样灿烂,他们高兴啊!他们由衷地为今天的孩子们高兴……

   大调研:草原的困惑与拷问

  任何一项重大的变革都需要非比寻常的勇气。

  至今,很多人想起当时的情景时还捏着一把汗。为了振兴地方民族教育事业,改变落后的教育现状,海南从没有停止过探索和改革,也从没有怜惜过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他们已经殚精竭虑。

  回首近60年海南州教育所走过的路,那种艰难跋涉的过程堪称悲壮,那种为孩子们的教育奔忙求索、呕心沥血的情景称得上可歌可泣。牧读学校、马背学校、帐房学校、寄宿学校......这些让草原上的孩子从无知变为有知的学校,应该说是海南人立在天地之间的一座座丰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他们几乎在所有有条件建学校的村庄和牧业点上都建起了学校,尽可能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够有学可上。

  但是,海南的教育却并没有因此走出困境。

  这是此次大调整、大变革开始之前海南州教育的发展状况——

  全州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89所,平均每114平方公里才有一所学校,可以想象,有很多学生即使把一天的时间全部用来走路,也走不到这些学校。州内最远的学校离县城260公里。据不完全统计,海南有22个行政村从没有出一名大学生。

  但是,按人口比例算,在海南的总人口中每1100人就有一所学校,即使把海南所有的人口都当成在校学生,每个学校的规模也并不算大,充其量也就20个教学班。而海南全部的在校学生却只有82000多名,校均210余名,相当于5个教学班。

  学校布局极不合理,学校规模偏小——全州小学校均规模只有159人,初中校均规模也不过457人,高中校均规模也只有511人。全州100人以下的学校有205所,50人以下的学校竟有116所,还有近10所学校的在校生不足10人,最少的只有4个学生。

  城乡教育资源利用严重失衡——全州县城以上学校占学校总数的6%,而在校学生却占到全州学生总数的40%。村级学校占学校总数的82%,而学生却只占全州学生总数的32%。全州在县城中小学就读的30640名学生中,来自农牧区的学生就有19027名,占到62%以上。

  因为大部分学校没有住宿条件,很多学生的家长就在县城租房陪读,每年学生均费用高达6000元以上。共和县县城中小学近9300名在校生中农村户口学生就超过7200人,除住在亲戚家里的部分学生之外,都需要家长陪读。兴海县有522名学生的家长在县城陪读。为了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这些家长们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选择。

  在同德县城的一条小巷里,有一排小房子,每间屋子里都住着一个老人和几个孩子。他们都来自偏远牧区,为了让孩子们在县城上学,他们租了房子,让家中的老人在这里陪读,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每间屋子每月的房租是80元,加上水电费、饭钱和其它费用,每个学生每年的费用在5500到7000元不等。其中的两间屋子里住着秀麻草原的索南吉老人和她的3个重外孙,她已经80高龄了,但她把每天操持3个孩子的生活,当作晚年必做的一项艰巨“任务”,劳心劳力地去完成。全州中小学师生比例严重失衡——平均生师比为18比1,最高的达到68比1,最低的仅为4比1。师资配置极不合理,一方面师资紧缺,一方面却造成师资力量的闲置和浪费。

  教育精细化管理难以到位,教育投入难以集中——过度分散和重复抵消了投资的效益。2008年全州中小学危房面积还有94000多平方米,占校舍总面积的20%以上,其中无法维修需要拆除的危房达到70441平方米。

  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尽快走出这种困境已经迫在眉睫。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出路又在哪里呢?这是草原的困惑与拷问,这是海南人必须回答、且要破解的一个难题。用海南州委书记旦科的话说:“这是一种责任和使命,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重大责任和神圣使命”。

  2007年11月,肩负着这一重大责任和神圣使命的大调研开始了。这次大调研整整持续了大半年的时间——这次大调研几乎涉及了海南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行业,教育布局现状的调研和出路的思考只是其中的一个主题。

  这里是贵南县森多乡的日芒草原。这片草原曾点燃过青海牧区民族教育的希望。那是一件发生在1975年的事情。一个名叫华多的藏族牧人一直心存一个梦想——在自己的草原上建造一所学校,让牧人的孩子们能在自己的家门口上学。

  这一年夏天来临时,他的这个梦想已经让他寝食难安。他决定要去实现这个梦想。他和几个牧人兄弟商量后,在一片草原上选好了校址,准备拿出自己仅有的一点积蓄去为这所学校奠基。可是,让一个牧人去建一所学校谈何容易!无论怎么筹措,还是无法解决资金的缺口。而更大的难题是,即使他们倾其所有建起了一所学校,有谁来给孩子们上课呢?

  这时,他这才意识到,建一所学校绝不像他想象的那么简单,更不是在草原上搭建一座帐篷。但他还是不愿放弃,开始寻求县上支持。他找到了县文卫科的负责同志,声泪俱下地倾诉自己的一片热情和茫茫大草原对教育的渴望。他感动了一直坐在对面倾听的人,等他说完时,他发现坐在自己对面的人也在流泪。他从同样的泪光中看到了希望,就仿佛在苍茫黑夜中看见了一盏灯。他感觉自己快要跪在那里磕头了,是对面的人扶住了他。等他直起身来时,就听到了令他激动了一生的一句话:“给你一万六够不够”?

  “足够了!足够了......”他轻轻吐出来的这几个字已经变成一声哽咽。

  于是,这片草原就有了有史以来的第一座寄宿小学,县上破天荒为他们派了3名老师。这是青海牧区最早的寄宿学校。在当时,它为森多草原民族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到上世纪80年代初时,通过这种民办公助的方式,这里已经办起9所寄宿小学,使之成为全省农村牧区“人民教育人民办”的一个先进典型。当时,全森多乡的牧户,每年每户给每个学生一只羊、10斤酥油,村上也给这么多,乡上还专门划出14000亩耕地办教育……全省教育系统先后在这里召开过两次现场会,推广他们的经验。

  可以说,海南为青海省民族教育树起了一面旗帜。但是,海南的教育却并没有因为拥有这面“旗帜”而得到振兴。

  当年倡导兴办草原寄宿学校的华多已经是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了,他说:“为了草原上孩子们的教育,我们想尽了办法。

  但是,教育还是没有搞上去,到后来,当年的那些寄宿小学已经无法正常开课了”。

  这里是共和县的沙珠玉。沙珠玉全乡有一所初级中学,9所小学,但是,对近90%的孩子来说,初中一毕业,他们接受教育的日子也就结束了。他们无法升入高中继续自己的学业,因为,高中阶段的学校所在地离他们太远了。另外,还有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业实际上并没有能很好地完成。因为,受当地教育环境、资源和质量的制约和影响,他们大凡都过不了中考这个关口。他们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他们被无情地淘汰了。

  在万般无奈之下,沙珠玉人想自己来改变这种尽管不公平但却别无选择的严酷现实。2007年,一个大胆的设想终于酝酿成熟,他们要自己做主把原先的9所小学统统撤销合并,整合全乡的教育资源,集中办一所中心寄宿制完全小学,让每一个孩子至少在全乡范围里能公平地享受一个高原牧区乡镇所能提供给他们的教育资源。他们甚至已经设计好了每一个细节,譬如,他们的晚自习课怎么上,早餐给他们吃什么,等等。乡上的领导们甚至已经做好准备随时丢掉他们头上那顶并不算大的“乌纱”。他们甚至已经开始着手行动了。

  正在这时,州政协主席尕玛加带领的调研组就走进了沙珠玉,就听到了这个有点悲壮和令人感动的故事。这个故事后来就成了海南州大调研中的一个重要收获。

  一个启示就这样诞生了。海南教育的一个崭新时代就要开始了。调研组如获珍宝,立刻将这个消息告知了州委书记旦科。他随后就去了沙珠玉。座谈会再次举行,所有的情景都再次重现。在时隔近两年之后,旦科谈起当时的情景时,当初的那一份感动和喜悦仍溢于言表:“群众的智慧和热情是我们这次教育布局结构大调整得以顺利实施的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它为我们的决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随后的调研中,各调研组就把“沙珠玉现象”作为一个问题被带到了全州各地的农村牧区,并与全州各族干部群众一起进行研讨。随着调研不断深入,“沙珠玉现象”也日益凸显出它的实践价值和意义,并在不断被肯定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完善,全州各族人民的智慧开始汇集和熔铸,一个在州域层面上城乡统筹、集中规模办学的教育布局结构大调整的思路日渐清晰。

  其实,沙珠玉只是海南大地的一角。沙珠玉所存在的问题在海南不仅普遍存在,而且,在很多地方甚至比沙珠玉还要严重。当然,海南所存在的问题在全青海省乃至全中国很多地方的农村牧区都存在,这正是它的意义所在。这是记者在海南采访时看到的情景,而这样的情景肯定不只在海南会看到,在青海的其他地方、在中国的很多地方也会看到。

   现场采访记录之一:

  6月26日,星期五。上午11时左右。

  兴海县尕玛羊曲小学。这里是黄河上游谷地,从这所学校门前走几百米就是黄河。尕玛羊曲是黄河岸边的一个村庄,全村200余户人家。村庄边上有一所小学,其实只是一个教学点,学校只有一二三年级共16名在校学生,两名教师。我们开着车在村庄里面左突右拐,好不容易才找到学校,而学校锈迹斑驳的铁大门却挂着同样锈迹斑驳的大铁锁。学校里没人,透过铁大门的栅栏望过去,满校园都是长得十分茂盛的荒草,还有一棵杏树和几株白杨。在校门口,我们巧遇收工回家的回族村民马胜红夫妇,他们告诉我们,这个学校从周一到周三一般都会有人,也可能会正常上课,周四周五就没人了。我们给学校的校长打了电话,他说,他家里有事,而另一个老师因妻子临产请了假。就只好锁门放假了。马胜红夫妇还告诉我们,他们有两个女儿都在这里上过学,一个小的还在上一年级,一个大的曾经上到过三年级,因为没有四年级,她就在三年级连续读了三年,她一直希望能读到四年级,希望能一直读下去,可是,四年级一直没有等来,就回家了,前两天就出去打工了。像她一样的孩子在这个村上还有好几个。

   现场采访记录之二:

  6月27日,星期六。下午。草原。阳光灿烂。

  尕羊曲河畔。同德县尕巴松多镇的卫什杰初小在一条草原简易公路的边上,公路沿一道山梁蜿蜒而去,公路边上用钢丝拉着围栏,围栏里面是绵延不绝的草原和山峦。在那所学校跟前那围栏特地留出一个缺口,算是学校的大门了。学校只有一排砖木结构的六七间平房,已经很破旧了。全校有34名学生,其中一二年级学生有25名,其余9名学生尚不足龄,算是学前班的学生了。还有两名教师,一个男的是民办教师,年纪稍大一些,1988年之后,一直在这里当老师,现在一个月也只有300元的报酬。一个年轻的女老师是民族师专毕业后分配来的,在这里也已经两年了。

  因为很多学生的家离学校都很远,他们每天只上四个小时的课,大部分学生还得要家长用摩托车接送。年轻的女老师叫尕忠吉,因为学校没有围墙,晚上一个人住会害怕,就带了5岁的儿子一起在学校。她自己的家在县城,她母子俩每星期回一次家,回家或是回学校,她就骑摩托车捎着儿子。学校没有可以接待客人的房间,我们就站在那排校舍前的草地上一边看着草原和草原上的蓝天白云,一边和两个老师说话。说话时,不远处尕羊曲潺潺的流水声就在我们的耳边,很柔和,很清晰……有好几个学生的家就在河的那边,每天下午放学时,他们还得护送孩子们过河。

  现场采访记录之三:

  6月28日晚,星期天。兴海县唐乃亥乡,黄河岸边。

  这是两个听来的故事。故事之一发生在沙那村小学。这个学校自己没有校舍,学校设在以前大队的仓库里,有十几个学生,但因为太偏僻,一直没有老师。为了孩子,一个好心的村干部便每天去给他们“上课”。他自己从来没有上过学,只在寺院里学过一点藏语文,课本上的东西对他来说还是深奥了一些。他就另辟蹊径,每天给孩子们讲一个故事,或者就带着他们一起玩草原上的孩子玩的游戏。等所有听来的故事都讲完了,所有想到的游戏都玩过了,就重新来过。尽管,这个学校肯定没能完成它应有的使命,但是,这个人至少给那些孩子们带去了欢乐,他也因此感到快乐和安慰。

  故事之二发生在恰当草原小学。那学校共有9名学生,没有老师,也是一个曾当过阿卡的人凭在寺院里学的一点藏语文给孩子们上课,学校只有一年级学生使用的课本。调研组的人问“老师”:“学校有几个年级”?答曰:“三个年级”?问:“只有一年级的课本,怎么给三个年级上课”?答:“一年级时学一遍,二年级时学一遍,三年级时又学了一遍”。这只是记者现场采访记录的几个片段,在调研时,每一个参与调研的人都有很多这样的记忆,每一个记忆的片段都留在了调研人的脑海里。

  这是海南历史上参与人数最多、触及层次最深、反映民意最充分的一次大调研。调研参与人数超过26000人次,先后召集1900多次座谈会,收回近3万份调查问卷。这次规模空前的大调研,为后来的大调整铺平了道路。

  一个完整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就在这种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相继酝酿成熟,并经过反复论证和研讨正式出台。它的牵扯面之广、牵扯人数之多在青海教育发展改革的历史上也属罕见。

  从一开始,这项大变革、大调整就得到了国家教育部、国家民委、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也尽全力配合支持,其支持力度之大,在一个自治州的教育发展史上从来没有过。省委书记强卫、省长宋秀岩、省政协主席白玛、原副省长马建堂、副省长高云龙、张光荣等很多领导都曾就此作过专门的批示,给予持续的关注和关心。

  海南州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方案刚一提出,省委书记强卫就批示省政府、省教育厅有关领导:“海南州提出的中小学布局调整意见大方向对,请支持他们大力抓好试点,稳步推进”。9月6日至8日,强卫深入海南调研教育布局调整、生态畜牧业和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情况,在与共和县民族中学教师代表座谈时,他说:“我们这次到海南考察调研,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重点考察海南州近几年教育布局调整工作进展情况。通过到贵南、同德、兴海、共和四个县实地调研,总体感觉海南州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令人满意,深受鼓舞。这两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海南大手笔、大力度地调整学校建设布局,改善教育基础设施,大大缩小了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造了有力条件。海南州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方面所做的积极尝试,所迈出的巨大步伐,代表了全省教育事业发展的大趋势,应给予充分肯定”。他要求省有关部门帮助海南州总结经验,解决问题,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稳妥推进教育布局调整工作健康发展,为全省教育改革积累经验,带动全省教育水平的提高。

  省长宋秀岩在海南州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方案上批示:“海南州委、州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满足群众享受高质量教育需求的高度,提出了全州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方案,看后令人感动。这个方案有充分的调查数字,有坚强的群众基础,有州委、州政府的深入思考,体现了他们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和主动工作、大胆改革的精神”。并明确要求省政府有关领导组织相关厅局认真研究,将海南作为全省集中规模办学,提高办学质量,满足群众需求的试点,给予支持。两年来,她亲自指导教育改革的具体方案、确定教育投资的筹措方案、推动教育改革方案的稳步实施。她曾多次深入海南农村牧区就此作专题调研,她说:“海南州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对教育的投入前所未有,抓教育改革的勇气前所未有”。

  海南州广大干部和各族群众对这项大变革、大调整所给予的巨大热情是空前的。尤其是那些偏远农牧区的各族群众在听到当地很多中小学将在这次大调整中都要进行撤并的消息之后,都纷纷到县上和州上反映,希望能把自己的孩子安排到县城或州上最好的学校里读书。各县县城小学上学期的在校学生突然猛增,一些家长提前一学期就想方设法把孩子转入县城就读,以便新学期开学时就能顺利进入大调整后的新学校就读。

  教育一直是最大的民生问题,群众对高质量优势教育资源的渴望,更加坚定了海南决策者实施教育变革的信心和行动。(作者:古岳)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白杨 风险 大门 表座 寻求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