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单打独斗的纯经济学过时了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3日07:51  东方网-文汇报

  

单打独斗的纯经济学过时了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冯晓瑜

  

单打独斗的纯经济学过时了

  奥利弗·威廉姆森冯晓瑜

  北京时间10月12日19时,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和奥利弗·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

  这一结果似乎释放出了一个信号,经历全球经济金融危机之后,包括诺奖委员会在内,人们对“有效市场”假说的信心动摇了,转而把目光更多地投向非市场性的经济制度研究。

  大大提升人们对非市场组织的理解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1933年出生于美国,现任职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此次获奖,是因为她“对经济治理的分析,尤其是对普通人经济治理活动所做的研究”。她是诺贝尔经济学奖1969年设立以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女性。奥利弗·威廉姆森1932年出生于美国,现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工作,他凭借“对经济治理的分析,特别是对公司的经济治理边界的分析”而获奖。

  “有效市场”是传统经济学的经典假说之一,而传统的经济学研究基本上都围绕着市场展开,更精确地说,是围绕着市场价格而展开的。但事实表明,市场的有效运行必须依赖于人们制定规范的契约并且真正执行契约;而且即便如此,市场也经常出现无法正常运行的情况。此外,有很多经济活动是在市场之外发生的,比如在家里、在公司、在协会或其他组织……奥斯特罗姆和威廉姆森通过各自的研究,揭示了公司或组织是如何存在和运行的,大大提升了人们对非市场的组织的理解,建立了“经济治理”这一全新的研究领域。

  消息公布后,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两位得主,普林斯顿大学的埃里克·马斯金和芝加哥大学的罗杰·迈尔森,分别通过电子邮件和电话,在第一时间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谈了他们对“新科状元”的看法。马斯金在给文汇报的电子邮件中说:“两位获奖者名至实归。奥斯特罗姆和威廉姆森都是在研究非市场的经济制度方面的领军人物。奥斯特罗姆揭示出,当一群人共同拥有某些公共资源时,即使不存在核心权威,这一组织也能发展出非常有效的规则来管理这些资源。威廉姆森则是罗纳德·科斯之后研究公司理论的第一人,尤其是,他揭示出了公司之间以及公司内部的交易是如何在市场上发生的。”

  芝加哥大学的迈尔森在接受本报记者的越洋电话采访时告诉中国读者:“这两人获奖是非常有意思的配对。我非常了解奥斯特罗姆和威廉姆森两人的工作,早在1991年我在莫斯科就读了威廉姆森的著作,在研究交易成本方面,他无可匹敌。他对公司边界的研究也成就卓著。奥斯特罗姆则对公共资源有很好的研究。我从来没有把他们两人联系在一起,而诺奖则把他们联系在一起了,这非常有趣。诺奖评审委员会可能想让大家了解公共资源在组织中的作用……”

  奥斯特罗姆和威廉姆森都聚焦于非市场性的经济制度研究,但两人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威廉姆森的研究重点,是在没有具体契约和法规的情况下,交易如何得以实现;奥斯特罗姆则聚焦在有规则的情况下,规则如何得以执行。

  “知识融合”开启经济学研究新天地

  作为“新制度经济学”概念的提出者,威廉姆森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凭自己的著作等身和卓越成就蜚声国际经济学界。在同为新制度经济学研究者的复旦大学教授张军看来,威廉姆森的“产业组织理论”介于企业理论与合同理论之间,与科斯和诺斯的理论不尽相同。近年曾在威廉姆森手下学习研究了一年半的暨南大学教授刘汉民则介绍说,威廉姆森思想活跃,熟谙企业组织的运行,其影响早已经波及管理学、法学、政治学等领域。

  奥斯特罗姆获得经济学奖,某种程度上出乎经济学人的意料。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复旦大学的张军、上海交通大学的周林和暨南大学的刘汉民教授都认为,与威廉姆森为经济学界所熟知相比,奥斯特罗姆其实很少涉足经济学研究领域。普林斯顿的马斯金教授在给记者的电子邮件中也谈到:“威廉姆森多年来一直被提名为获奖候选人,奥斯特罗姆获奖则令人惊讶,因为她的著作不属于经济学之列,而更大程度上属于政治学。”一个政治学家凭借自己的研究挤占了诺奖经济学奖的领地,意味着什么?经历了全球经济金融危机之后,单打独斗的纯经济学似乎不再管用了,市场监管更期待于社会科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与相互融合。

  本报记者季桂保田晓玲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