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山区农民的福音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3日08:12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 说起浅山农业发展,老百姓便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确是这样,多少年来,干旱始终制约着山区农业的发展,就是遇上了好年景,也只能是收点养家糊口的口粮。为加快干旱山区农业的较快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近年来,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立足抗旱实际,调结构、抓特色,推广了一项项抗旱节水的农业新技术,改变山区农民的传统耕作模式,为山区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为山区农民增收带来了新的福音。

  全膜覆盖——旱地里结出了“金棒子”

  旱地里种玉米,山里的老百姓似乎在听故事。而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技术的推广,上万亩玉米在浅山大田里长了出来,并呈现出一排喜人的长势。该技术2007年在大田试种成功,截至今年种植面积达到4.66万亩。据转导乡领导介绍,2008年转导乡种植1700亩全膜覆盖玉米,亩均产量650公斤,最高产达到800公斤,产量创转导乡历史最高。转导乡前坪村肖家社社长马学礼说,他去年种植的7亩全膜覆盖玉米,总产量达5500公斤,在给省城西宁亲戚送去玉米棒子时,亲戚门怎么也不相信这又大又沉的玉米棒子,竟然来自转导乡的浅山旱区。民和县农业局副局长兼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马成忠说,后半年雨水比较充足,从目前长势看,今年亩均产量将达到650公斤,最高产量估计将达到850公斤。

  拱棚双模——旱地里种出了甜西瓜

  民和县隆治乡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农民调结构、抓特色,积极推广拱棚双模技术,在旱地里种出了甜西瓜。截至今年,规模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以上,其中露天种植面积1800亩。为使旱砂地里的甜西瓜有个好市场、卖个好价格,今年,隆治乡积极争取资金,修建了152栋钢架拱棚,大力推广拱棚双膜种植技术。双模种植的旱砂西瓜提前上市,具有价格优势。据了解, 0.4亩的拱棚双膜西瓜地要比1亩地的露天西瓜收入还要高出300元。目前,旱砂西瓜因个小、汁甜、瓤沙而深受县内外市场欢迎,已经成为隆治乡的一个种植特色和农业品牌不断发展壮大起来。

  日光温室——冬天的山地也产菜

  冬天的山地里种蔬菜,以往山区的老百姓想都不敢想,但2001年在核桃庄乡排子山村修建的十几栋日光节能温室却让这里的老百姓亲眼看到了,而且棚均收入达到1200余元,相当于当地小麦亩均产量的3-4倍。初次尝到甜头的老百姓在感受冬天产菜的新鲜之余,修温室种蔬菜的积极性不断高涨起来,浅山日光节能温室如雨后春笋,一路欢歌向干旱山区发展开来。截至2008年底,全县累计争取国家设施农业投资1347万元,建成日光节能温室6051栋、2100多亩,其中浅山日光节能温室4846栋,建成100栋以上的规模村8个。县菜办技术人员介绍说,就以种植菜瓜来说,一栋222平方米的温室纯收入达到1800元左右。这对常年靠天吃饭的山区农民来说,是笔不可低估的收入。

  脱毒种植——“土豆豆”变成“金蛋蛋”

  近年来,脱毒马铃薯以高产、优质、抗病、防腐、避灾等优势深得山区农民青睐,种植面积居高不下,已经成为浅山旱作农业的一大主导产业。今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22万亩,其中脱毒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20.3万亩,占马铃薯播种面积的92.3%,占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0%以上。为挖掘马铃薯产业优势,今年,民和县农作物脱毒中心积极筹措资金,强化管理,建成种薯繁育基地3.9万亩,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1.3万亩,同时,以项目带动马铃薯向产业化发展,在马营镇罗家沟村实施了马铃薯产业村项目,涉及农户248户,种植面积1020亩。通过项目示范帮带,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产业特色。该县农作物脱毒中心主任赵常卿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马铃薯经过脱毒处理后,其优势远远超出当地传家老品种,根据试验比较,与当地常规品种相比其增产幅度在40%-140%,特别是由他们精心培育的脱毒马铃薯新品种"民薯2号"亩均产量2000公斤左右,最高亩产达到了3500公斤,今年推广面积达到5万亩。脱毒马铃薯不仅产量高,抗病性能强,而且一直以品质优、口感好等特点深得群众和市场青睐。(作者:石延寿 刘忠志 包晖)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成功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