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蚁族》(1)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3日09:22  深圳晚报

  

《蚁族》(1)

  【廉思 主编】

  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我耳边响起了很早以前的一首歌:“再过二十年,我们重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这是经典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中的歌词,表达了对改革开放的美好憧憬。歌中继而唱道:“创造这奇迹要靠谁?”回答是:“要靠你,要靠我,要靠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当时出生的80后,就是现在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我讲述的正是他们中一个鲜为人知的群体。

  一接触

  那是在2007年的夏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中国新闻周刊》上的一篇报道——《向下的青春》。文中讲述一个名叫李竟的大学毕业生在北京生活工作的真实经历。文中的他令人担忧的现状、年轻脆弱的心灵以及无处寄托的青春和梦想,震惊了我。同样是“80后”的我,怎么也想不到在北京还有自己的同龄人过着这样的生活。他们真的存在么?他们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一个个疑问在脑海中涌现。我努力使自己平静下来,长期学术训练的敏感性告诉我,这是一个需要被关注和关心的群体,这是一个亟须研究的重大社会问题!

  我开始主动寻找有关这一群体的相关资料,但遗憾的是一无所获。当时金融危机还远未来临,国内经济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媒体正热衷于报道各类精英的逸事和言论,经济精英、政治精英、文化精英、学术精英等充斥着各大报纸刊物和网站的头条,根本没有人关注到这些微不足道的草根阶层。记得我当时在BAIDU和GOOGLE用关键词“聚居村”进行搜索,结果却显示为“少数民族‘聚居村’”。在中国期刊网和其他学术网站,对这一群体的检索结果同样是“零”。因此,我决定亲自去《中国新闻周刊》中提到的“聚居村”——唐家岭——一探究竟。

  唐家岭是海淀区最靠边的一个村子,从这里看不出任何京都的气息,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由于环城带地区交通便捷,生活成本低廉,可开发利用的土地相对较多,开发建设速度加快,就业、创业机会亦相对较多,加之这个地区大量合法和违法建设的出租房屋,使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此落脚成为可能,因而形成聚居。在这里居住的大都是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有些甚至还是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年龄大多和我相仿。他们有基本一样的情况,拿着一千多元左右的工资,租着每月三百元左右的床位,每天吃两顿饭,到工作单位要坐两个小时以上的公交车。唐家岭居住着四五万人,除了本村居民三千余人外,其他的都是如此生活。这些大学毕业生怀揣着梦想到学校,充满着理想出校门,但残酷的现实教会了他们什么是生活,小小的“聚居村”折射出一幅中国大多数年轻人生存现状的结构图。

  从唐家岭回来后,这些同龄人生活的场景时常在我眼前闪现,使我久久不能释怀。我决心要深入研究这个群体,我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我个人没有能力帮助他们解决窘境,但我可以通过自己的笔,让社会上更多的人了解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有了这样的想法,我开始着手对这一群体展开研究。

  二第一次调研

  对于这样一个新的生态群体,在没有前人研究可供参考的情况下,只有自己组织社会调查,才能获得有关这一群体的第一手资料。幸好我于2005-2006年曾挂职湖北省广水市市长助理,挂职期间我组织了针对广水市的经济社会调查,这段经历为我组织社会调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正在我埋头设计问卷、确定调研地点之际,北京市委领导找到我,委托我就北京市大学毕业生“聚居村”问题进行专项调查,这个想法与我不谋而合。有了政府的支持,我的研究工作得以迅速开展。

  调研问卷定稿、抽样地点选择、调研礼物筹备等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已是2008年1月。由于临近寒假,大部分学生已经回家过年,调研人员不足成为我面临的首要问题。无奈之下,我回到中国人民大学,利用自己曾在校研究生会做过主席的便利,招募了一些不准备回家过年的研究生参与调研,这批学生里就包括后来一直和我做此项研究的徐启元。

  下期预告:

  随着调查的深入,这一群体的面貌由模糊到清晰,逐渐显现出来:他们人数众多,大多聚居于城乡结合部或近郊农村,已经形成了一个个自然村落

  ——“聚居村”。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