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眼中的中国军队:国际维和舞台的中国官兵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3日12:16  国际在线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海峡之声广播电台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

  广西人民广播电台

  金陵之声广播电台

  杭州人民广播电台

  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七家电台联合播出特别节目

  男播:他们的身影出现在环境恶劣、危机频发的世界各个角落:

  维和官兵上官:在灌木丛里先后发现六条毒蛇。……

  维和官兵刘:枪口始终对着我后车窗,随时要发射的样子,……

  男播:他们秉承中国精神,以维护世界和平为使命:

  维和官兵陈:如果失去和平,可能你会失去一切。……

  维和官兵张:为了升起那面五星红旗,我必须做好。……

  男播:为了异国的安定,为了他乡的和平,为了素昧平生人们的幸福,他们有的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雷润民、刘鸣放、陈知国、余仕利、郁建兴、付清礼、张明、杜照宇。

  主持人:2007年11月3号晚,河南新郑国际机场,笼罩在浓浓的夜色之中,中国首批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工兵先遣分队的153名官兵快步登上等候已久的飞机。此时的中国北方大地,已是初冬时节。空旷的停机坪上,凛冽的北风呼呼作响。即将启程的维和官兵们却难掩内心激动:

  官兵1:作为军人,时刻都准备着为国家的利益而牺牲自己。

  官兵2:作为联合国第一支部署苏丹达尔富尔维和部队,我们深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以一流的素质、一流的作风和一流的成绩完成联合国赋予的各项任务,为后续维和部队顺利部署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促进苏丹达尔富尔地区稳定与发展、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主持人:等待着维和官兵们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让我们一起先来认识一下:

  男播:达尔富尔地区位于苏丹西部,面积达50多万平方公里,居住着包括阿拉伯人、富尔人和黑人等80多个部族,大多以畜牧业为生。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达尔富尔地区也曾经是雨水丰沛的肥沃土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荒漠化现象不断加剧,当地各部族间的武装冲突不断。西方殖民统治留下的历史问题,使得部族矛盾更错综复杂,造成平民伤亡和居民流离失所。2006年苏丹政府和主要反政府派别签署了《达尔富尔和平协议》。2007年7月底,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决定向达尔富尔地区派遣联合国和非洲联盟混合维和部队,帮助苏丹政府恢复达尔富尔地区的秩序。应联合国的邀请,同年11月下旬,中国首批赴达尔富尔维和工兵先遣分队抵达任务区,为联合国和非洲联盟混合行动做准备。

  主持人:时间的脚步悄然滑到年末,2007年的12月30号,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年特别报道的直播间里,我们的主持人拨通了苏丹达尔富尔中国维和工兵李西宁妻子孙亚婷的电话:

  主持人:孙女士你好!首先我们要向您表达我们的敬意和一份节日的祝福,您在什么地方?

  孙亚婷:我现在在山东济南的家里,跟父母一起过新年呢。

  主持人:平时你们都通过什么样方式进行联系呢?

  孙亚婷:一般就是他打国际长途过来。

  主持人:那你特别想他的时候怎么办?

  孙亚婷:因为他们那边工作,接电话也不是很方便,所以一般还是他给我打电话,我不太给他打。

  主持人:今天他有没有给你打呢?

  孙亚婷:现在还没有。

  主持人:此时此刻,你最想和远在外面的爱人说一些什么呢?

  孙亚婷:你出去执行维和任务,这是我们应尽的义务,我应该支持你。你在那边要好好工作,维护好国家的形象,当然也要注意安全,照顾好自己。家里这边你也不用太担心,我会好好照顾我们的爸妈。

  主持人:中国维和官兵们在达尔富尔工作的条件之恶劣,是远在万里之外的亲人们无法想象的。我们的记者郑磊曾随中国政府达尔富尔问题特别代表刘贵今大使访问了达尔富尔,得以亲身体验了中国维和官兵们在当地的艰苦生活。让我们跟随郑磊的报道,走进他们的生活和工作:

  从南达尔富尔州首府尼亚那机场开车15公里,就来到中国维和部队的营地。一下车狂风卷着黄沙扑面而来,让人的眼睛都难以睁开。谈起沙尘天气,维和工兵分队分队长上官林宏说:“进入2月中旬以来,达尔富尔地区沙尘天气增多,风沙最大时能见度只有几米,中午气温都在42度以上。建设之初,营地是一片荒芜,到处是荆棘。在灌木丛中和乱石堆中先后发现6条毒蛇,另外发现蜥蜴、毒蝎子和长达13公分的毒蜘蛛。”

  但是中国军人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艰苦环境,高效推进营地建设工作。中国政府达尔富尔问题特别代表刘贵今在视察后也为这些中国维和军人的出色表现和奉献精神而动情。

  刘贵今:“这个时候来看看大家,我就有了亲身体会和现场感。我回去在记者招待会上应对媒体,这些场合上我就可以讲我们中国在做什么,如此巨大的贡献,这是有目共睹的。非洲之外,第一个向达尔富尔派兵的国家这就是我们中国。”

  这是对中国维和军人最大的褒奖,而用分队长上官林宏的话说:“我们干的就是给别人奠基的活,实际上也是在为达尔富尔和平奠基。”

  男播:联合国维和行动是联合国根据安理会或联大通过的决议,向冲突地区派遣军事人员以恢复和维护和平的一种行动。它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局部地区冲突的扩大和再起,从而为政治解决创造条件。参加维和行动执勤的人员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装备轻武器用于自卫的维和部队;二是不带任何武器的军事观察员;三是工兵、医疗、运输等后勤分队。为了表明维和身份,维和官兵一律头戴蓝色贝雷帽或头盔,佩戴联合国徽章。

  主持人: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数量和规模大大增加。同时,除继续承担传统职责之外,联合国维和人员执行维和任务的领域急剧扩展,其中包括组织和监督选举、维护法律秩序、安置难民、为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创造安全环境、解除各派武装、扫除地雷、重建家园等。维和行动已经成为联合国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位于非洲西部的利比里亚物产丰富、风景秀丽。然而从1989年开始,持续整整14年一场内战,却让这片丰茂的非洲大地面目全非。内战爆发之前,利比里亚货币和美元比值曾经是1:1,而战后却跌倒25:1。这个经济较发达的非洲国家,沦落为全球最贫穷国家之一。旷日持久的内战不仅使利比里亚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更让它陷入持久的动荡,造成至少25万人死亡,100万人远离家园。

  2003年9月,联合国在利比里亚部署维和部队,以维护这个国家和平与安全。应联合国的邀请,中国自当年12月开始参加联合国利比里亚特派团的维和行动,每批任期八个月。2006年4月,由工兵分队、运输分队和医疗分队558人组成的中国第四批赴利比里亚维和人员踏上这片非洲西岸的土地。陈海花是医疗分队的一名护士长,她告诉我们,对于在和平年代出生、在和平年代环境长大的人们来说,到达利比里亚后,才如此真切地看到和感受到战争对于一座城市、一个国家摧毁程度有多深。

  陈海花说:“就是整个街道黑漆漆的,没有电,没有自来水,公厕之类的公共设施就更别说了。没有象样的公路,道路交通状况非常差。还有让我印象更深、感触更深的是:那些经常在街头乞讨的流浪儿,没有衣服穿,没有吃的,甚至那么小的五六岁的小孩还要领着小小孩,一个个特别大的肚脐,特别大的脑袋,完全是营养状态极度不良导致的,这就给我的印象特别深。曾经一个非常繁荣的国家,经过十几年的战乱,最后导致成这个样子,让我觉得孩子们真是非常可怜。”

  主持人:在八个月任期时间里,陈海花和其他维和人员足迹遍步利比里亚全境,其中运输分队行程达130多万公里,运输物资近70万吨;工兵分队修复主干道500多公里;医疗分队接诊患者5000多人次,收治重病症患者250多人。陈海花向我们讲述了医疗分队一次难忘的抢救经历。

  陈海花说:“我记得是在2006年7月25日这一天,当地医院来求助我们中国二级医院,说有一个孕妇,当地医院判定它是一个死胎,肯定已经死了一个多月,现在处于大出血状态,来到我们医院处于休克状态,病人的病情非常危重,母子的生命随时受到威胁。经过我们一检查,这个孩子还存活,还有胎心。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那就全力抢救他们。没有妇科医生、没有设备怎么办?当时就决定全力抢救这个孩子、全力抢救这个孕妇。在这个情况下,光说抢救,怎么抢救啊?赶紧成立很多小组,启动紧急抢救预案。比如查资料的组,跟国内联系的组,如果她是顺产怎么办,还有手术组,一方面跟国内紧急联系,汇报这边的情况,下步怎么处理。”

  主持人:通过与国内专家的电话沟通,从网络查找并下载图谱等多方配合,经过8个多小时奋力抢救,这名孕妇最终顺利产下一名男婴。陈海花说,当中国医生、护士把孩子和母亲送回当地医院的时候,当地医务工作者自动站成两排鼓掌,夹道欢迎。

  陈海花说:“孕妇的家属说,是你们挽救我们孩子的生命,我们遇见东方神医了。就请我们给孩子起个名字,我们队长和政委就让我们全队每个成员都参与各项工作,大家给这个孩子想了很多名字,最后确定叫‘利华’。”

  主持人:“利华”,利比里亚的利,中华的华。这个取自两个国家名字作为自己姓名的男孩,当他长大懂事后,他的家人一定会告诉他出生时的曲折过程。在他漫漫人生长路上,一定会对中国,这个与他相距万里的国度产生一种最为朴素也最为深厚的情感。而中国与利比里亚两个国家友谊也将在这种情感中得到延续。

  作为母亲,陈海花曾经给自己八岁的儿子,寄过这样一份特殊的礼物,这是一组反映利比里亚儿童生活极度贫困的照片,她告诉我们她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让孩子看到世界的某些角落,还有这样贫困的地区,还需要更多人付出爱心,帮助他们重建家园。

  陈海花说:“他给我写了一封信,他说:‘妈妈,我觉得他们真是太可怜了’。他以前不会觉得在世界的这些地方有什么不好,他以为世界都是这么和平、这么幸福、这么和睦的。现在我让他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或者还有更多地方,需要更多的人去付出爱心,去帮助他们恢复他们美丽的家园。”

  主持人:在结束历时八个月维和任务时,陈海花这名来自中国的普通医务工作者,对生命、对和平都有了一番不同的理解和思考。

  陈海花说:“我觉得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和平太重要、太重要了。如果失去和平,你可能失去一切。如果说你不是真正到那个地方,去切身感受一下那个地方人民经过战争以后受到怎样的摧残和蹂躏,你不会从内心真正感受到和平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你不会感受到的。”

  男播:他们的身影出现在环境恶劣、危机频发的世界各个角落:

  维和官兵上官:在灌木丛里先后发现六条毒蛇。……

  维和官兵刘:枪口始终对着我后车窗,随时要发射的样子,……

  男播:他们秉承中国精神,以维护世界和平为使命:

  维和官兵陈:如果失去和平,可能你会失去一切。……

  维和官兵张:为了升起那面五星红旗,我必须做好。……

  男播:为了异国的安定,为了他乡的和平,为了素昧平生人们的幸福,他们有的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雷润民、刘鸣放、陈知国、余仕利、郁建兴、付清礼、张明、杜照宇。

  主持人:1948年,联合国首次执行维和行动。这一年的5月29日,安理会通过决议,选派36名武装军事观察员进驻耶鲁撒冷,监督第一次中东战争后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达成的停火协议的执行情况,帮助维持地区稳定。时隔八年,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之际,联合国通过决议,决定建立一支多国部队。当年11月,联合国第一支紧急部队开始在埃及苏伊士运河地区、加沙、西奈地区部署。这是联合国第一次派出维和部队。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世界各战乱地区的“缓冲区”或“隔离区”内,都活跃着头戴联合国蓝盔的维和军人身影。联合国维和行动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由国际社会共同参与的集体维和力量。它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0年4月,中国第一次向“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派出了五名军事观察员,开始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近两年以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又向柬埔寨临时权利机构派出了由400名官兵组成的工程兵大队,这也是我国首次成建制派遣非战斗部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19年来,中国已累计向全球各地派出维和官兵12744人次,目前仍然有1900名军人在全球9个维和任务区以及纽约维和总部工作。而鲜为人知的是,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

  人们知晓、了解这些中国维和军人的工作和生活大多是通过记者的报道,而为了采访到这些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的无名英雄,记者们又经历各种各样的曲折。《世界新闻报》记者李静曾经采访过多名维和军人,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她曾经通过MSN网络对话的方式完成对一位参与联合国驻西撒哈拉维和行动的中国军事观察员的采访。

  李静说:“我首先拿到联合国观察员的MSN地址,然后先在MSN上跟他取得联系,本来想给他打电话,进行电话连线,但是后来了解到那边既没有座机、也没有手机,因为环境所限,所以后来就决定还是用MSN采访,这样可能更方便一些。这个采访差不多进行了1个多小时。其实聊的内容并不是很多,这是因为受到网络、还有打字速度的限制。平时可能20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那天大概用了1个多小时,而且为了采访得清楚,我每问完一个问题,要耐心等很久,估计他回答差不多了,我再问下一个问题,所以可能耗时比较长。这是我从业以来第一次通过MSN采访我的采访对象,以前从来没有过,后来也没有遇到过。”

  主持人:李静说,出于对维和军人的保护,同时也是为了不影响他们的工作,她在报道中,经常不能使用他们的真实姓名,而要使用化名。我们了解到,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参加维和行动的19年中,已先后有8名中国军人在维和行动中殉职。让我们大家共同缅怀这些为异国他乡人们的和平幸福奉献生命的中国军人。让我们一起记住他们的真实姓名。

  男播:雷润民,联合国驻伊拉克—科威特军事观察员。1994年在伊科边境地区因车祸牺牲。

  刘鸣放,联合国驻柬埔寨军事观察员。1992年5月在柬埔寨执行任务时,感染脑疟疾,医治无效不幸牺牲。

  陈知国、余仕利,中国赴柬埔寨维和工程兵大队1中队3分队8班战士。1993年5月21日22时40分,一枚火箭弹落入驻扎在磅同省斯昆镇的中国维和工兵大队营地,陈知国、余仕利不幸牺牲,另有7名中国工兵受伤。

  郁建兴,联合国对伊武器核查机构化学视察组组长。2003年3月13日14时许,郁建兴带领其他几位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对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南部努曼尼亚加工厂进行核查,在乘车返回巴格达途中发生车祸。郁建兴头部受伤,抢救无效不幸牺牲。

  付清礼,中国赴刚果(金)维和工兵连建筑分队3班班长。2005年5月3日中午,付清礼在基武湖畔一个临山半岛上洗刷装载机上的污泥时突然晕倒,抢救无效不幸牺牲。5月4日,联合国官员建议,将这个半岛命名为“付清礼半岛”,以示纪念。

  张明,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运输分队士官,2005年10月24日7时15分,在与战友外出执行任务时,被子弹击中头部,不幸牺牲。

  杜照宇,联合国驻黎巴嫩军事观察员。2006年7月25日19时30分,以色列空军对黎巴嫩南部城镇希亚姆进行了袭击,击中联合国观察员哨所。杜照宇与其他3名联合国观察员不幸遇难。

  男播:执行维和任务,他们果敢刚毅——

  维和官兵:我代表中国警察站在这里,我必须做得好。

  男播:面对亲人,他们却总有说不出的愧疚和遗憾——

  维和官兵:我要用自己圆满完成维和任务来换取母亲在九泉一笑。

  主持人:科索沃处于前塞黑共和国的南部,居民80%以上是阿尔巴尼亚族。多年以来,这里塞族和阿族的民族矛盾冲突激烈,引发1999年以北约为主的多国联军对塞黑为期77天的空袭。随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1244号决议,决定向科索沃部署联合国维和部队。

  从1999年至今,虽然战争已经过去了十年,但是战争遗留下的隐患仍然存在。因为战争导致的民间散落枪支到处泛滥,国际犯罪团伙大多在这里聚积,加上政府派别之间明争暗斗,阿族和塞族的民族冲突仍然激烈,局部战争和流血冲突随时可能发生。置身于这样复杂的环境中,中国的维和警察也不可避免时时刻刻面临着威胁。曾于2005年7月到2006年9月在科索沃执行维和任务的中国维和警察吴强向我们讲述了他的真切感受:

  吴强说:“我们刚到任务区的时候,不论各个部门还是有关教官给我们讲课的时候,都一遍一遍强调,要检查汽车炸弹,检查相关的安全装备,我们开始的时候很麻痹,没有切身体会。但是刚到第八天,我开着车,在我们住的地方的下一个街道,我们车旁的一辆车就被炸了,炸得粉碎,我的车玻璃全被炸碎了,这一下事儿给我警醒,汽车炸弹随处可见,所以说每次开车之前必须检查。”

  主持人:2005年11月,吴强经办一起恐怖案件。一天,当他完成一份背景调查准备离开警局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吴强说:“我发现警局对面有一辆民用车,民用车里坐着两个人,每人手里拿着一挺AK47。我驾车出来之后,他的车头马上对着我,车门打开,两个人在驾驶员、副驾驶位置上双双把AK47伸出来,朝着天,我一看肯定是针对我的。当时我在前面开,我车后还有另一个国家的警察,我们驾车准备离开。这辆车马上就尾随我们,枪口始终对着我的后车窗,随时要发射的样子。为了保护我自己和另一个警察的安全,我们高速驾车离开,但是歹徒也高速驾车追踪,在路过一个路口的时候,在一个丁字路口,我趁着对面车流比较多的间隙,抓住一个空隙快速左打轮穿了过去,后面跟着我的另一个警察就没有过去,之后就被后面车追上,他一慌,一打方向盘,就撞到一棵大树上,结果车被撞毁,人也受了重伤,那时尾随我们的歹徒扬长而去,朝天空放了一枪,意思是警告我不要再参与此事调查了。”

  主持人:有的国家的侦察员因为本人和家属受到恐怖分子的严重威胁,因为压力太大而不得不调离原来岗位,但是吴强和他的中国同事们始终选择坚守,他们念念不忘的是绣在胸前的国旗标志,他们始终用“中国警察的精神”来激励和鼓舞自己。吴强说:“中国警察有一种顽强奋斗、努力拼搏、孜孜不倦的工作精神。不论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想到胸前那面五星红旗,那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这是第一。第二是一种责任感,我代表中国警察站在这里,我必须要做得更好。”

  主持人:2007年8月1日和2日,新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对海地进行工作访问,这是自2004年联合国海地稳定特派团进驻海地之后,联合国秘书长首次前来访问。由于海地不时发生针对政府要员的暗杀事件,为了确保潘基文和参加活动的海地官员的安全,经过慎重考虑之后,联合国海地问题特别代表决定,将护卫工作交给中国防暴队来承担。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队员王峰说:“当时我们的任务有两个:首先是防止当地发生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发展成暴乱、骚乱;第二个是防止有人行刺。”

  男播:海地位于加勒比海中的伊斯帕尼奥拉岛西部,面积约2.78万平方公里,是拉丁美洲最早摆脱殖民统治、取得政治独立的国家。政变和常年的动乱使得这个国家枪支泛滥,枪击、绑架事件层出不穷,治安极差。位于首都太子港西北角的太阳城是“危险之地”,当地警察也得退避三舍。

  主持人:在潘基文抵达海地前的十多天,中国防暴队就多次进入目标区进行采点,勘察地形。经过数十次情况分析之后,防暴队确定了警戒护卫的最佳方案。护卫圈以潘基文下塌的蒙塔那酒店为中心,共设警戒护卫组三层,最外面一层为海地当地警察和其他防暴队,第二层为巴西特种部队,第三层为防护圈核心,由中国防暴队负责把守,为潘基文提供贴身防卫。

  8月1日,潘基文抵达海地首都太子港。中国防暴队在酒店周围安排装甲车数台,机枪数挺,各狙击手也相继驻守各制高点。同时,巡逻小分队不断在酒店出入口、楼梯走廊、楼前院后以及酒店四周进行守护,克服了天气炎热、蚊虫叮咬等困难,连续执勤20个小时。2号上午11时,在潘基文离开海地1小时后,防暴队数十名队员胜利完成任务,安全返回营地。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队员石广中说:“我们都是全副武装,我们尽量选择比较隐蔽的地方,树底下,石头边上,或者坐在车辆里边,或者流动的各个哨位,各个卡位进行警戒。”

  主持人:八月是这里最热的季节,达到五六十度的高温。石广中说:“我们只要出勤,就必须穿防弹衣,戴头盔,带枪,防弹衣20多斤,头盔10多斤,带枪10多斤,反正这一身装备下来至少50多斤。在车里边也不能开空调,因为联合国秘书长住的酒店就在一个小山头上,很安静,一旦开了空调,稍微有一点点声音,那个酒店都能听到。”

  主持人:中国防暴队的出色表现受到了联合国海地稳定特派团的高度赞扬,两任秘书长特别代表四次视察中国防暴队,特别代表埃德蒙?穆莱特还亲笔题词,褒扬中国防暴队“为推进海地和平进程维护世界和平事业做出杰出贡献”。

  然而,就是这些执行起维和任务来果敢坚毅、可以为了祖国荣誉和世界的和平牺牲一切的男子汉们,在面对远隔万里的亲人时每每会有说不出的愧疚和遗憾。张伟保是第五支中国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一员,每次执行任务都勇敢冲在第一线,但他在维和期间却流下了眼泪。张伟保说:“虽然有些心理准备,但是真正这个消息传来的时候,心里还是比较沉痛的。”

  主持人:原来在防暴队出发之前,张伟保的母亲被检查出身患肝癌,已经到了晚期,连安慰的话都没有来得及说,他就踏上了前往海地的维和之旅。由于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他们兄弟几个都是母亲拉扯大的,因此和母亲的感情最深。然而母亲最终还是没能等到他凯旋的那一天。

  张伟保说:“中国有句话叫‘忠孝不能两全’,我说既然忠孝不能两全,那就让我忠到底,我用自己在海地维和期间圆满完成维和任务来换取母亲在九泉一笑。”

  主持人:2007年10月1日,中国全体防爆队员被联合国授予“和平勋章”。

  主持人:所有这些维和军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军人虽然和战争紧密相连,但是和平才是他们真正的使命。(记者吴倩、丁宁、翟磊)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