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老丁种藕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3日15:10  北京晚报

  

老丁种藕
黄昏的藕塘中,一位工人挑着藕担收获而归。
老丁种藕
“皮衩”是采藕的必需装备,常年在泥水中工作,它能从一定程度上避免关节炎等职业病的发生。
老丁种藕
藕塘也给附近市民带来与公园荷塘不一样的生活情趣。
老丁种藕
为满足喜好新鲜的市民需求,批发商在收购现场摆摊儿小规模零售。
老丁种藕
丁所山家里挂着幅一笔而成的“家”,里面写满父母、兄嫂、妻儿和自己的名字。拥有一个美满的家,是他多年努力的终极愿望。
老丁种藕
怀旧的丁所山在他的捷达车里装上DVD,闲暇时看看周润发版的《上海滩》。

  清晨,首都机场起落的飞机打破周围的寂静,安徽人丁所山带着他的十多位同乡走出临时住所,来到距T3航站楼只有几公里远的一片400亩的藕塘中,开始一天的收获。

  “我们这是藕塘,不是荷塘,荷塘的荷花品种繁多,主要为的是观赏,我们这里的荷花品种单一,但藕产量不是公园里的荷塘可比的,每年从盛夏一直可以收获到来年清明……”藕塘里,一位工人一边采藕,一边向路过这里的都市人介绍着。他们大多姓丁,都是老板丁所山从安徽老家带来的,在这里种藕已有十二个年头。

  藕塘分布在李天路两侧,时常有北京、天津等地的批发商来此收藕。丁所山来京郊承包藕塘,不是因为这里产的藕比家乡好,而是这里有人批量收购,良好的市场吸引着他也成为“北漂一族”。1997年,老丁来到这里承包稻田,村里不敢做主把他推到乡里,乡里不敢做主把他推到县里,三个月后,锲而不舍的他终于包下这片地,开始改为藕塘。十多年来收成一直不错,只是2005年的一场雹灾损失惨重,冰雹不会直接打坏泥里的藕,但荷叶的损坏会导致藕的腐烂。今年天气不错,收成也很喜人,每亩产量3000斤。

  前年开始,老丁又在通州包下500亩玉米地改为藕塘,由于地不熟,今年亩产量2000多斤,明年有望追上机场那边的产量。承包近千亩藕塘,老丁也成了京城一顶一的产藕大户。

  这个季节里气候宜人,是采藕最舒适的季节,但工人们只是限定片儿区采藕,保留区要等到春节前再采,为了等待一年中的最高价。但那时采藕也是最困难的,穿着棉衣、套着“皮衩”,还得就口二锅头暖暖身子,然后下塘,破冰采藕。为了这段高收入时间,每年都有部分工人留守。

  据丁所山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顺义、通州的村民们陆续将水稻田承包给外地人种藕,承包者中九成多和他一样来自安徽。2003年,北京市政府下令停种水稻。

  如今提到种藕,很多人依旧会联想到江南,原本有着很强地域性的物产已在京城做到本地供应,没有地域差异。在老丁看来,北京是个包容性很强的城市,周围的本地人大多会对他们的吃苦耐劳竖起大拇指,北京也逐渐成了他这个土生土长江南人的第二故乡。

  白继开摄影报道J213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