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校本教材 开启生命教育先河 2009年秋季,《生命 生活 社会》资源包校本教材正式走进兰州市城关区60多所小学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26日02:52  兰州晨报

  2009年秋季,《生命 生活 社会》资源包校本教材正式走进兰州市城关区60多所小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因为这本校本教材的实施带来鲜活的生命力,传统的教育理念,由此而得到新生和尝试。

  生命是教育的原点,也是教育的终点。黄克剑先生把教育的使命归为“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也许,《生命 生活 社会》校本教材的意义正在于此。

  一堂课

  10月13日,一只船小学电教室。由王亚丽老师执教的校本课程《爱护身边的环境》在这里进行。

  面对二年级60多名学生,王亚丽老师提出话题:说说你们自己身边的环境。孩子们纷纷发言,整理出来的答案有三个类型:家园、社区、教室。

  教室墙面上有三幅情景画:家里的鞋子乱扔一片,社区里垃圾遍地狼藉不堪,教室里桌椅板凳斜躺横卧。

  “怎么办?”老师问孩子。按照校本教材的要求:跳出单一的求知求学的目的,增加增强孩子生活的能力。老师启发学生自己动手整理眼前的环境。

  信心十足的孩子被老师分成三个小组,各自站在对应的画幅前。原来,画上的东西都是用透明胶粘上去的。孩子们动手,让鞋子钻进鞋柜,让垃圾跑到该去的地方。前面的孩子在动手,后面的孩子有的大声建议,有的冲上前去,纠正伙伴做得不到位的地方。

  吵吵嚷嚷的孩子们返回座位。教室安静了,画面整洁了。老师不做评判,请出一位家长来评判孩子们动手的结果。

  在孩子们的掌声中,妈妈家长开始动手,原来,鞋柜里鞋子乱了分类,拖鞋应在一层,皮鞋应在另一层。床铺没有整理到位,枕头放在不该放的位置,作业本应该垒在一起……而点评,让孩子们情不自禁发出惭愧的笑声:“你们整理的时候手忙脚乱,没有次序,看来你们很少整理自己的东西!”

  老师接过了话题:“请同学们想想,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该怎么做?”

  孩子们纷纷给出了答案:“自己收拾房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不能乱扔垃圾,再好的环境也要我们自己爱护。”

  初步的教学效果已经达到:老师、家长、学生三位一体,立体地告诉孩子身边的环境是什么,怎么爱护身边的环境以及爱护身边的环境自己应该怎么办。

  在医院上班的刘先生陪女儿上完了这一课,他告诉记者:“上这样的课很有必要,与文化课相比,我更注意锻炼孩子的生活能力,倾向于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

  在兰州市国税局上班的史妈妈感叹:“以前都是自己大包大揽,我错了,这些事,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做。第一次听这样的课,非常有益,我想,孩子一定会有所改变的。刚才上课时,孩子悄悄对我说:以后他会自己收拾自己的屋子,再也不随便乱扔东西了。”

  十年一剑

  孩子的成长,是个体生命不断充盈的过程,与之相应的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并不是新近的教育观点,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欧美一些国家在“生命教育”的理念和实施途径与方式方面有较为丰富的探索,形成了自身的特色。生命教育课程在我国还是一门新型学科,尚处于探索阶段,兰州市城关区教育局的《生命 生活 社会》资源包是对此最好的注解。

  据《生命 生活 社会》校本教材的主编、兰州市城关区教育局局长张军介绍:教材的诞生经历了三个过程:从2001年开始的三年,是全区各校依据学校现有资源和教师特长,自主开发校本课程。此后的4年是学校自主发展阶段,主要是单学科延伸。从2008年开始,城关区教育进入区域联动、多元介入、系统开发阶段,以《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课题为标志,通过与课程专家、教研员、一线校长与教师、家长以及体育、卫生、心理健康、环保、司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等方面专家密切配合,力求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有突破,使校本课程能弥补国家和地方课程的空缺,体现素质教育核心价值追求,充分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一只船小学校长、甘肃省特级教师马瑗说:“西方有位哲人这样认识:教育就是当你学过的知识,在过了很多年淡忘了之后所剩下的那个东西。如此看来,教育不是获得的知识,因为知识可以遗忘,只有通过知识而融化在生命之中的意义,才是永远的、终身的。”

  “这是一个被互相感动,互相促进的过程。”青石小学老师李鑫这样总结自己的感受,他忘不了在《我会感恩》这节课中的收获。

  在青石小学,一名五年级学生,在3岁时失去了母亲,后来一个叫魏红霞的女人走进了他的生活。或许是一种本能的敌意,他从来没有叫过一声妈妈。但是,细心的老师发现,魏红霞对他如亲生一般:下雨了,她给孩子送来雨伞,孩子病了,她比谁都着急,但她的付出仍没换来孩子的一声“妈妈”。

  “我是后来才知道这些情况的。”李鑫说,当时给孩子们上《我会感恩》,课程按照预先安排的程序进行,孩子们随着老师的讲解,知道了爸爸、妈妈的艰辛,明白了爸爸、妈妈对自己的付出。等家长和孩子的激情被点燃后,李鑫提议,要孩子送给妈妈一件礼物。孩子在一种激动中完成了自己的心愿。等孩子和爸爸、妈妈都坐好后,“出现了感人的一幕。魏红霞和孩子紧紧抱在一起哭泣,忘记了周围,忘记了是在上课……”

  李鑫老师转述时,眼睛湿润了。他说,当时魏红霞更为感动,她说,她终于听到孩子叫她“妈妈”了,而且是:“妈妈,我爱你!”

  效果大于预计

  资源包的教学实施,实际效果远远大于最初的预计。

  按照最初的打算,是期望把家长和社会有关专业人士作为课程资源引进课堂,加以利用,以丰富学生的体验。在教学的过程中,家长和专业人士自然地融入课堂,与孩子共同接受生命教育。在白道坪小学,一节三年级饮食与健康板块以“身体健康需要营养”为主题,20位家长走进课堂接受教育。家长课后说:以前一直认为让孩子吃饱就行,学了这一课才知道营养需要搭配,合理搭配一日三餐,才能让孩子长得更健康。

  可以预见的效果是,随着《生命 生活 社会》资源包进入课堂,将有3万多学生家长走进校本课程课堂。许多家长由原来的课堂教学的观摩者变为活动的参与者,与孩子分享体验和感悟,共同接受生命教育。实验课堂上呈现出了教师、家长、社会有关人士(地震专家、儿科医生、民警、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共同研究教育,共同关注学生成长问题的新景象。

  《生命 生活 社会》小学校本教材共6册,每学年一册。每册教材围绕“健康成长和快乐成长”两条主线呈现,每条主线围绕4至5个主题设计内容,每册共9个主题。每个主题按照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形成了螺旋式递进。引导学生通过尝试和游戏活动,动脑、动手,学会交际,学会生活,学会知识与技能,从而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

  早在今年5月19日上午,城关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李肃群及人大常委会相关领导一行20人,深入城关区榆中街小学调研《生命 生活 社会》校本课程资源包实验情况。结论是:校本课程资源包透射出“关注生命、热爱生活、认知社会”的核心理念,认为资源包推广运用“启发式、互动式、开放式、体验式、参与式”的先进教学模式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最近,这套校本课程被教育厅推荐到国家教育部,有望参加在南京举办的校本教材研讨会。在全国各地一些学校也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关注。黑龙江省鹤岗市红军小学负责人杨坤给张军写来一封诚恳的信:“通过网络了解到张局长主抓的《生命 生活 社会》校本资源包编写及使用推广情况,感到非常适合我校学生使用……我认定这是一套对孩子十分有益、有影响的教材。”

  由《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主办的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奖评选活动各奖项候选人名单10月16日确定,张军(编号051)入围“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管理奖”候选人名单。

  面对已有的成绩,张军说:“只要生命能够健康成长,《生命 生活 社会》的目的就达到了。这个校本课程之所以又被称为资源包,意思就是不断更新,不断汇集一切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资料,欢迎所有关心教育的人来关心我们这个教材。”

  本报记者 阎世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