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个“村改居”的生活碎片 ——走进淄博市潘庄社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26日06:13  大众网-齐鲁晚报

  

一个“村改居”的生活碎片

  ▲潘庄电视台演播室里,工作人员正忙着为节目做准备。

  

一个“村改居”的生活碎片

  小区内的清洁电动车每天定时清扫。

  淄博市张店区科苑街道潘庄社区原来是农村,2002年划入城区。10月18日,胡锦涛总书记来到这个位于城区内的“村庄”视察,这让潘庄人欢腾不已。

  沿着胡总书记的足迹,记者捡拾到的不过是潘庄人生活中的一些碎片,但这上面却闪耀着文明、和谐与富足之光。

  文/本报记者郭静仲爱梅吕冰王恒片/本报记者邱志强记者观察

  “村改居”的后劲如何延续

  “社员”这个字眼,记者在潘庄社区听到了无数次。

  潘庄已然不是原来的乡村!到处是高楼大厦商场酒店,小区内物业公司的清洁电动车开来开去,社区文化活动广场上各种健身器械齐全,门口的大石雕上刻着“中国十佳小康村”字样……

  但在这个俨然已是城市社区的潘庄,居民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依然是“社员”。

  原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村民,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失去了土地依凭,他们依靠潘庄的集体企业——潘成集团庞大的第三产业生存发展,成了拥有农村户口的城里人。

  十几年的功夫,他们携带着农村人特有的朴实、憨厚乃至残存的小农意识进入城市社区,并迅速完成了由“农民”到“居民”的蜕变,日常起居、饮食习惯、生活方式……除了改不掉的本土口音,俨然已是城里人。

  也有不同!最明显的就是淳朴的民风所带来的和谐、温暖之气。街道上常见三五成群的老人,带着各自的孙辈,一起聊天游戏。楼上楼下,只要有事可以随时张口,因为多是原先的老街坊。正如“当家人”耿佃成提出来的,建立“绿色感情”,打造和谐邻里关系。

  和潘庄社区一样,不少“村改居”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没了土地的农民,能否依靠单一的集体经济持续发展下去。潘庄的经济支柱——潘成集团能否抓住契机继续大步向前迈进,让潘庄的后劲延续下去,6000多潘庄人都在期待中!一张见证变迁的小饭桌

  在潘庄,张会芹是个地道的老户。这几天,她经常情不自禁地偷着乐,因为胡总书记来她家了,当时就坐在她家的红木长椅上,跟她以及老伴杨长举拉家常、 问冷暖,“那个热乎劲儿,就像老街坊串门。”

  10月23日上午,潘庄58号楼,一身大红毛衫的张会芹,笑容在脸上绽开着,“日子这么好过,还有这么大的领导来看咱,真高兴坏了。”笑语中,提起潘庄的今昔,今年60岁的她总喜欢用八个字概括: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40年前,她刚嫁到潘庄时,家里只有三间土房,到处漏风撒气,每逢下雨阴天,四角还得用铁丝牵拉住,防止倒塌伤人。

  “吃的更不用说,一家人围着个小破桌,咸菜疙瘩就窝窝头。”她说。

  当年的那张小饭桌,现在就放在餐厅里,低矮的桌腿,黑黑的油漆桌面,在漂亮的红木家具衬托下格外扎眼。

  1998年,张会芹一家从破旧的平房搬进这套三室两厅的新房时,家具基本换了个遍,唯独留下了这张小饭桌,重新刷了一遍漆,放在餐厅里继续使用,成了连接过去那段苦日子的唯一见证。一张“不花钱”的医疗证

  从潘庄南门牌楼进去,沿平整干净的水泥路向北,不到300米便是潘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记者刚走上台阶,就遇到了提着一塑料袋药品的50多岁的鲍振博。袋子里装的大多是普通的感冒药和消炎药。

  她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药不算贵,并且还“不花钱”。见记者诧异,她扬了扬左手中的一个绿色小本本,开心地笑了:“我们村里每个人都发了合作医疗证,上面有钱。”

  这个小本的封面上写着“合作医疗证”,打开后里面是鲍振博和老伴的名字,下面注有200元的字样。原来,这是“村里”给每个居民发的医疗资金,60岁以下的每人每年100元,60岁以上的每人每年300元。这些钱足够他们解决小病小灾的,一旦有大病发生,还有新农合的保障。

  如今,潘庄55岁以上的居民每年发放养老金5000元,居民不论年龄大小一律享受粮食补贴,每人每年600元。另外,对考上大学的学生实行奖学金制,全居实现了老有所养、少有所管、医有所保、急有所助。

  这只是潘庄人收入的一部分。近年来,社区还投资5亿元开发建设了84栋居民住宅楼,人均住房达56平方米。鲍振博说,住不了的房子可以往外租,一套80多平方米的房子月租六七百元。一个“庄级”电视台

  每天中午12点左右和晚上8点左右,59岁的冯乃琴都要打开电视,看“PZTV”(潘庄电视台)。

  这个电视台是专属潘庄人的,播放的是潘庄新闻以及各种通知。如果在电视上看到某个街坊邻居,冯乃琴一点都不稀奇,因为熟悉的面孔太多了。

  潘庄电视台的“总部”就设在2005年投入使用的社区活动中心四楼,里外两大间,分为录制室和演播室。电视台共8名工作人员,记者到时,都去录制居委会大会了。台长说,最快中午12 点就能播放会议内容,“收视率不低,因为都是关系到潘庄人自己的事儿。”

  “上情下达”实现了信息化,方便了百姓,“下情上传”的渠道也很畅通。

  潘庄社区居委会党委书记耿佃成说:“我们按照原先15个生产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有3到5名居民代表,如果居民遇到问题,可以向他们反映,然后他们再反映到居委会来,最多一天就能解决。”

  由于都是同村人,街里街坊的,许多人还是喜欢一有事就直奔书记办公室,“人情面子这些东西还不能不照顾,的确有些棘手。”不过,耿佃成说,他早已习惯了。

  “我们社员习惯了找大领导,这样省事。”一位60多岁的老年居民解释,站在挂着“科苑街道办潘庄社区居委会”牌子的门口,他依然自称为“社员”。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