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民生观察· “小饭桌”的常态化和监管完善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27日03:02  兰州晨报

  

·民生观察·
在“小饭桌”就餐的学生。本报记者 陈明哲 摄

  近日,兰州市城关区有关部门抽检辖区内“小饭桌”的结果让人忧心。百家“小饭桌”良莠不齐,近三成存在问题,执法部门下达了42份限期整改通知。

  “小饭桌”的顽疾仍在,如何在“小饭桌”的常态化和监督完善之间寻求平衡,再次被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进退维谷的抉择

  2009年10月23日13时,距离下午上课还有一个多小时。

  就读于兰州八中初三年级的范子彬提着一袋子复习试卷在马路上心事重重地走着。下午要进行月考,他有些忐忑。

  由于家远,每天他都在学校附近的一家“小饭桌”吃午饭。今天,他没什么胃口,只简单吃了一点就急忙冲出了那个“拥挤而喧闹的食堂”。

  虽然很想躺下休息一会儿,但一看到“小饭桌”的大通铺,脏兮兮的枕头、被褥和身旁不熟悉的“同床”,他顿时睡意全无。“睡不下,有时去书店打发时光,有时就在街上浪着。最近要考试,所以吃完饭就去教室上自习。”范子彬的言语里有一丝无奈。

  秋天午后的阳光透过逐渐光秃的枝桠倾泻下来,洒在身上暖暖的,他有些疲倦,心情也渐渐低落起来。这就是初中生范子彬每个月220元餐宿费换来的“午休时光”。

  他很羡慕那些家离学校近的同学。于他而言,每天能吃上父母做的可口的现成饭,再美美地睡上个午觉,是遥远而奢侈的事情。

  像范子彬这样因为家远而不得不在外解决午饭及休息问题的孩子很多,除了去学校周边的饭馆吃,“小饭桌”是他们为数不多的选择之一。

  家住西站、就读于兰州27中的高二学生李乐元也有着相似的境遇。

  “除了家远,我父母工作也很忙,所以就近选了一家‘小饭桌’。一个月270元。”李乐元说,“贵是贵了点,但饭菜还不错,感觉比外面吃的要好一点。”因为家长不放心,另外在“小饭桌”吃饭还能有个午休的地方,所以即使已经高二了,李乐元仍然在“小饭桌”吃饭。

  李乐元是他们班上唯一一个在“小饭桌”吃饭的学生。

  “我同学大多在外面吃午饭,费用也要比我所在的这家‘小饭桌’便宜一些,在外面吃也就是学校附近的餐馆,时间长也吃腻了,更不要谈什么膳食营养了。不过相对小饭桌而言,选择更自由灵活一些。”李乐元说。

  李乐元的父亲告诉记者,去年开始就给孩子找了个“小饭桌”,虽然价格不便宜,但也没有办法。问及就餐环境、营养卫生和安全保障等因素的时候,李先生表示,“我希望‘小饭桌’能重视孩子的营养,只要饭做得好,钱贵一点我们也愿意。”

  同是“小饭桌”,有的每月收费仅130元,而有的却整整翻一番,达到270元,孩子吃一顿午饭就需花费十几元钱!价格的巨大落差彰显了行业质量水平的参差不齐。

  记者了解到,“小饭桌”每天食谱虽不尽相同,但基本都是两荤一素,再搭配一份米饭、汤,都是些家常菜。饭后每人一个苹果或桔子等水果。据酒泉路一位“小饭桌”经营者透露,一份“两荤一素一汤”或“两荤两素”的套餐,其成本价在4元钱左右。由此可见,一些“小饭桌”的价格“水分”很大。某些“小饭桌”为获取最大利润,压低成本,最后受害的就是在这些“小饭桌”里就餐的学生们。

  孩子到“小饭桌”就餐,家长最关心的莫过于饭菜的质量是否过关、营养搭配是否合理。记者走访后发现,“小饭桌”的经营户们大都知道饭菜应该荤素搭配,但在膳食的营养成分、卫生消毒和“小饭桌”的硬件配套设施上,很多“小饭桌”还不完善。

  然而,由于单一的家庭作坊式经营,兰州不少“小饭桌”存在卫生条件差、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膳食营养不均衡、大多属于无证经营、存在监管盲区等问题,状况令人忧虑。

  现实与隐忧

  近日,兰州市城关区工商分局与区卫生局、药监局、教育局、城关卫生监督分所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对辖区内的“小饭桌”进行了一次专项检查。此次检查中,共抽查了辖区内的100家“小饭桌”。检查人员重点对“小饭桌”的证照,从业人员的卫生情况,房屋面积、厨房环境、碗筷消毒情况,学生每日测体温情况及有无体温记录,有无甲型H1N1流感防控措施等进行了检查,结果让人忧心。“小饭桌”质量良莠不齐,近三成存在问题,执法部门下达了42份限期整改通知。

  根据相关规定,“小饭桌”的从业人员、管理人员,都必须掌握有关食品、公共卫生、传染病防治等基本知识,还要参加相关培训,取得健康和培训合格证后方可上岗,但对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没有相关要求。这就导致一些“小饭桌”从业人员素质上的参差不齐。

  据记者走访了解,在无证“小饭桌”的经营者中,下岗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占有很大比例,这些经营者大多腾出家里的房子或租套单元房,用作学生就餐和午休的场所,拥挤和卫生条件差成了最严重的问题,给就餐的学生们带来安全隐患。

  在七里河区的一家“小饭桌”记者看到,一间十来平方米的房间里摆放着四张简易方桌,窄窄的长凳仅有20多厘米宽。房间的通风和采光都不够理想。适逢午饭时间,房间里人挨人坐满了20多个学生。除了学生的就餐环境,“小饭桌”厨房的卫生条件也无法让人放心。没有消毒柜,没有专用的洗涮间,孩子的餐具也根本达不到专碗专筷的标准。

  此外“小饭桌”的安全保障也只是一张空头支票。大多数学生家长和“小饭桌”只有口头协议,从没签订过任何书面协议。一些好动的孩子在狭小、拥挤的房间里,一旦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口头约定后一旦出现问题也很难维权,出现纠纷后很难解决。多数家长都对孩子在“小饭桌”里的安全问题非常担忧,但又无能为力。

  更为严重的是心理层的负面影响。现在,有很多家长因工作或其他各种原因无法照料孩子而托付给“小饭桌”,疏忽了与孩子的交流沟通。孩子离开父母时间长了,容易产生性格偏激、任性、自私、固执、缺乏爱心等心理问题,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教育的缺失。

  难念的经

  提起“小饭桌”存在的问题,许多家长都深有同感,可真让“小饭桌”销声匿迹,家长和学生们又不答应。

  这就需要解决既要执法监管又要维护“小饭桌”常态的问题。

  西北民族大学法学院教师张兆成告诉记者,“小饭桌”的出现是市场需要的结果。建议尽快出台由卫生、教育、工商三部门联合实施的管理办法,使“小饭桌”纳入日常监管范围,加强从业人员的安全及卫生教育,各相关部门依法进行规范,部门之间相互配合,才能使“小饭桌”真正从“草根化”逐渐向“规范化”发展,而在执法过程中要合理掌控执法尺度和力度,不能滥用职权,不能破坏“小饭桌”作为一种社会需求的自发市场行为产物的合理存在。

  目前的“小饭桌”应该算是一种微利行业,它与一般餐饮单位的最大不同在于,经营者多为下岗职工等低收入群体,而且经营面向的服务人群也很特殊——中、小学生。现在,部分经营者担心一旦“小饭桌”立法监督,他们的生意将会举步维艰;学生家长也担心经营者将成本的增长转嫁到自己身上。如果没有合适的利润空间,很难培育一个行业成熟发展,“小饭桌”也不例外。对于经营成本,多数“小饭桌”经营者讳莫如深,众口一词:挣不了几个钱,勉强维持。

  不过,一位接收了20多个孩子的“小饭桌”经营者杜先生给记者粗略地算了一笔账:他所租的房子面积40多平方米,20多个小孩每人每月收180元,总收入大概近4000元。在支出方面,每月房租700元,除去水、电、煤气、饭菜等2000元左右的费用外,剩下的钱不到2000元,再支付给雇用员工500元左右的工资,每月的纯利润也仅有不到1000元。

  日前,国内部分城市对“小饭桌”立法规定经营面积的“红线”,如果想继续从事这个行业,很多经营者不得不重新租房子来达到标准的底线。

  再有,近年来房屋租金的不断上涨,也是“小饭桌”经营者常常挂在嘴边的问题。

  在房租和饭菜成本的双重压力之下,很多经营者表示,不排除涨价的可能。一些家长表示,虽然饭菜价格不比饮食安全重要,但也不希望价格高得难以承受。

  “对于‘小饭桌’经营者所担心的问题,应通过市场自我调节来解决。但同时基于各方面的考虑,相关部门应给‘小饭桌’经营者、尤其是弱势群体经营者以政策上的便利。毕竟,与营利相比,食品安全才是最重要的。”张兆成说。

  规范整治

  经过多次规范整治,兰州市城关区目前已有77家“小饭桌”取得了食品卫生许可证和健康证,占辖区“小饭桌”的五分之四。

  兰州市城关区卫生监督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兰州大部分“小饭桌”为家庭作坊式,存在“小、隐、散”(即规模小、较隐蔽、布局分散)和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记者了解到,该所已在城关辖区对所有持证“小饭桌”实行严格的餐饮业食品索证制度,一旦出现问题,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追根溯源,问责到底。

  近日,兰州市卫生监督所开展了对全市“小饭桌”的调查工作,为出台《兰州市“小饭桌”卫生规范》做前期准备。有关“小饭桌”的卫生安全问题,从几年前就开始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以前,国家未针对“小饭桌”出台管理办法,执法部门惟一可依据的标准就是食品安全法,但仅靠卫生监督部门很难对其管理到位。

  目前,国内许多城市已经制订了独创的“小饭桌”模式,比如太原市的餐馆式“小饭桌”;大庆市于2008年4月3日通过施行《大庆市学生“小饭桌”卫生监督管理办法》进而规范打造的标准化“小饭桌”;同在西北的银川市人大为“小饭桌”立法等等。

  有专家建议,只有高起点地创办有知名度的“小饭桌”连锁,才有望使孩子吃饭难的问题尽快解决,当然这需要卫生、教育等多部门的共同努力。将“小饭桌”统一纳入社区管理,通过社区和有关部门审查,组织就业者进行体检和培训,统一名称,合法上岗,依据科学、营养和卫生的标准制作营养午餐。

  兰州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负责人告诉记者,希望家长积极配合执法部门,经常对孩子就餐的学校食堂、小饭桌、小饭馆进行卫生督促检查。

  虽然“小饭桌”在很多层面归属模糊,存在监管盲区,但相关管理部门并不能因此而缺位。维护“小饭桌”的常态化,并不意味着对“小饭桌”中明显的问题之处视而不见或草木皆兵,结合诸多不规范“小饭桌”的具体现实,兰州中小学“小饭桌”显然需要监管,以完善对中小学生午餐、午休服务,实现“小饭桌”的产业化与规范化。

  然而,每一次监督、执法甚至立法,都是外在的监管,而更为重要的,是每一个服务业人士内在的责任感和社会良知。(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

  本报记者 郑志成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