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蔬菜产业成支柱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27日05:34  荆楚网-湖北日报

  荆楚网消息 (湖北日报) 记者张爱虎 通讯员肖长惜 孙治平

  嘉鱼县新街镇茅洲垴村农民何礼华,是当地有名的蔬菜种植大户。今年他种植了8亩大棚蔬菜,9月3日,他盘点发现:毛利近10万元,仅大棚黄瓜一项4亩地,亩产值达9800元。他说:“村里农户最差的一年收入3万至4万元,好一点7万至8万元。”

  这并非个别现象。

  统计数据表明,去年全省蔬菜总面积1660万亩,总产值达438.4亿元,占种植业产值的38%以上,为全省农民人均增收67.5元。

  农业厅厅长祝金水说,近年来,蔬菜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已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

  从“一村一品”到板块连接

  豇豆村、黄瓜村、藜蒿村、花菜村……三年前,在新洲、嘉鱼、阳新、云梦等地,蔬菜专业村已达200多个。

  随着“一村一品”逐步演变成“一乡一品”,农业厅因势利导,连续3年,每年挤出1000万元板块建设资金给予扶持,同时大力调整品种结构,促进蔬菜产业规模化发展。

  通过有的放矢调整品种结构,适应西部地区和北方市场的露地越冬菜和水生菜,得到大规模发展,面积分别达到200万亩和150万亩;满足华中、华东、华南及港澳台市场的“秋淡”高山反季节菜,得到突破性发展,鄂西山区生产面积超过150万亩。

  在板块资金带动下,地方政府以奖代补,引导和鼓励蔬菜产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自2003年以来,武汉市财政累计投入5亿多元,建成35万亩瓜菜基地和6公顷工厂化育苗温室,蔬菜产业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按照跨县市板块基地连接建设的总体要求,省农业厅和相关市(区)、县拟用3年时间打造武汉——嘉鱼50万亩规模化、标准化的百里蔬菜长廊。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近1亿元用于新品种引进和前期建设。

  龙头牵引产业化

  大板块基地的形成,为蔬菜产业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促成了品牌整合与知名品牌的孕育。

  省农业厅引导企业优化产品、技术和组织结构。随州以神农、三友等公司为龙头,整合了香菇品牌资源。嘉鱼蔬菜、恩施“大山鼎”高山菜、十堰“武当红”系列加工菜等成为地方蔬菜产业公共品牌。

  在武汉等大中城市的各大超市,蔬菜已从早先的酱制品、糖渍品、保鲜品等初加工产品,转变为精深加工产品,蔬菜产业链条在延长、加粗。

  从基地到产业化,关键环节是龙头企业和农合组织。“公司+农合组织+农户”,龙头企业与基地良性互动发展。东西湖区引进中百仓储农产品公司,建设了大棚快生菜核心基地,转交农民承包使用,中百公司实行统一供种、供药、供肥、收购,年产快生菜6-7茬,亩均年纯收入1万元,现已带动周边2000多亩蔬菜生产。

  蔬菜主要以鲜食为主。为确保蔬菜能卖个好价钱,全省500多个菜农经济合作组织发挥中枢纽带作用,运销了全省蔬菜基地50%-70%的产品,提高了蔬菜种、加、销的组织化程度。

  随着蔬菜产加销企业和经合组织的不断壮大,蔬菜外销量和出口创汇不断增加。去年蔬菜外销量突破1000万吨,出口创汇达到2.5亿美元。

  向生态环保型迈进

  站在火烧坪乡青树包村村民覃春阳屋前,放眼望去,满目青葱,山顶上“戴着帽子”、山腰上“系着带子”、田边“修着坎子”。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省积极推进蔬菜产业向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质量安全型转变。

  遵循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原则,全省高山蔬菜通过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退菜还林、还药、还草,建立健全高山蔬菜生产保护机制,“火烧坪模式”正在脱胎换骨,向生态环保型转变,涌现出了利川市齐跃山、恩施市沙地等一批生态友好型高山蔬菜生产典型。

  为确保食用菌创汇产业永续发展,我省在推广木腐菌代料栽培的同时,大力发展以秸秆为主要原料的双孢菇、巴西菇等草腐菌生产。去年,食用菌种植面积达1.8亿平方米,鲜品产量60多万吨,年产值30多亿元。食用菌年出口创汇突破1.75亿美元,约占全省农产品出口创汇的30%,出口额居全国第2位。

  目前,蔬菜产业正在以产业化经营为主线、以精品名牌培植为重点、以推进“放心菜园”工程和“菌业创汇”工程为突破口,朝着生产技术先进、服务体系完善的现代产业迈进。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