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67岁老企业为何依然“红” ——探究新华医疗的创新之源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27日07:18  大众网-齐鲁晚报

  

67岁老企业为何依然“红”

  一名工人正在生产线上紧张工作。

  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新华医疗”)是诞生于1942年抗日炮火之中的红色企业,历经67年风雨后,历久弥新,活力依旧。

  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新华医疗时曾勉励新华人继续奋发进取,不断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使企业永葆生机活力。

  67年的发展史证明,这种创新精神已经融入企业文化,新华人正是以此为“肥料”,使新华之花越发璀璨。

  10月23日,记者来到新华医疗,探究这个老企业背后的创新之源。

  文化创新:创新实干源于“红色”背景

  23日下午5点半,新华医疗的车间里依然机器轰鸣,软袋大输液生产线上的几位员工正忙着制作输液袋,车间里一派繁忙景象。这是胡总书记在新华医疗视察的第一站。

  眼看到了下班时间,但员工们依然坚守岗位。“这几天晚上要加班,因为公司最近接的单子较多,忙不过来,”一位张姓员工边忙手里的活儿边说,“这是好事,说明公司运营情况好,我们加班也高兴。”

  “新华医疗是我党、我军创办的第一家医疗器械企业,曾在解放孟良崮战役中支援36000件器械,荣获集体二等功,是一个红色企业。作为67年的老企业,自然有自己的企业文化核心,”新华医疗市场部部长赵小利强调道,“创新、实干,这就是核心理念。”

  他说,这跟其“红色”背景有关,整个企业充溢着部队作风,严谨迅猛,务实创新,“举个例子,比如一旦工作处理不完的话,员工绝对不会下班离开,就是这么股劲儿。”

  组织创新:干部少了搞科研的多了

  “创新是一个医疗器械企业的生存发 展之本。”技术中心主任孙绍伟对此深有感受,1974年进厂的他,与新华医疗一起见证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于1996年那场“大动作”改制,孙绍伟记忆犹新。政企分开后,当时新华医疗六七百名管理层干部分流,32个部门到目前减少为6个部,而管理人员逐渐缩减为六七十人。大刀阔斧的改革,让时任中层干部的孙绍伟很不适应。

  “突然不是‘干部’了,当时很想不开。”孙绍伟坦言,但正是这场狂风般的改制让新华医疗卸掉了沉重的包袱,轻装上阵,重新焕发了青春。

  管理人员少了,相应的科研人员大幅增加。目前,公司共2000多名员工,科研人员却有350多人,研发投入占总产值的7%到10%,远远超过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需求的5%的标准。

  管理创新:搭建新产品孵化器在搭建的这个科研平台上,管理机制也在随着企业发展而悄悄发生着变化。

  “2000年左右,公司从车间抽调专门的科研人员成立新品一部。”孙绍伟介绍,从此以后,“新品部机制”成了公司进行技术和管理创新的常态。

  每个新品部实行“部长负责制”,每个部有一定数量的科研人员,专事新产品的研发和新技术的开拓,“只要新品部的产品可以投入生产,就带着成果下到车间,进行产业化操作,解决了科研与生产脱离的难题,极大节省了由科研成果到产业化生产的过程成本。”

  目前,新品部已经发展到了8个部。“新品部实际上相当于产品的孵化器,”市场部部长赵小利说,一旦一种新产品实现了产业化操作,原有的科研人员可以成立新的“新品部”,继续推进新技术和产品的研发。

  技术创新:努力为行业做标准

  2002年,新华医疗成功上市,成为国内医疗器械行业仅有的三家上市公司之一,并把消毒灭菌设备和放射治疗设备作为新华医疗二次创业的战略发展重点。如今,消毒灭菌设备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已经是第一。继2006年消毒病菌设备被评为“中国名牌”后,国家工商总局近期认定“新华医疗”为“中国驰名商标”。目前集团每年都有几十个新产品推向市场,国家级新产品已达14个。

  然而新华医疗的董事长赵毅新却称,这是新阶段的开始,“原来我们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国内企业,现在我们要面对的是与国际企业竞争。因此,必须不断改造创新,打破国外产品在国内某些行业的垄断地位。”

  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目前,新华医疗正在参与起草20多项国家行业标准,并遵循“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原则不断推进。

  “不放过世界上任何前沿技术,我们正在向做标准的境界努力。”赵毅新公开表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