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为了一方土地上的乡亲—— 记大通县极乐乡极拉后庄村党支部书记韩福良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27日07:49  青海新闻网

  两次采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极乐乡极拉后庄村党支部书记韩福良,都是在他忙碌的间隙中进行的。

  第一次采访韩福良是在2008年开春的一天,后庄村南的娘娘山上还覆盖着皑皑白雪。韩福良正领着村民们在一条斜长的谷地里,迎着早春的寒风,拉砂石、垫路基,铺筑一条通往岔水坝村的道路。晌午过后,蹲在路边的田埂上,记者与韩福良一起拿着“馄锅”边吃边聊。

  今年入秋的一个下午,第二次见到韩福良,还没说几句话,一个村民急匆匆找到他说,前几天村里去甘肃务工的几个村民在一起事故中受了伤,现在对方来人谈赔偿的事。要他赶紧去拿主意。韩福良一脸歉意,坐着村民开的摩托车一溜烟儿走了。

  “他一年到头就没有闲下来的时候,村里的大事小情全靠他,好些时候端着饭碗也有人和他说事。不过,他也忙出了名堂,几年下来,硬是让村里变了个样”。村会计王宝成对记者说。

  走连片种植区,看牛羊养殖基地,听外出务工户掐指算账,走街串巷看村容村貌……在整个后庄村感受到了富裕中透着的和谐与文明。

  坐这个“板凳”,就要想法给乡亲们干事

  南望娘娘山,北靠起伏的山峦,后庄村就坐落在平均海拔2750多米的斜长谷地的脑山里。村里的505户村民有耕地5370亩,人均耕地2.35亩。多少年来,种地打下的粮食只够村民们维持温饱,过好日子对村民们来说,只是一个梦。

  45岁的韩福良热恋这块土地,可总也忘不了后庄村的过去。1982年,高中毕业的韩福良试图通过高考走出生活的村庄,落榜让他的梦想破灭了。当走出苦闷和彷徨的那一刻,韩福良把立身之地选在生养自己的家乡。1986年通过考试,他被极乐乡政府聘为文化站站长,1998年,又在乡镇改革中回到村里。

  无论是作为一个普通村民,还是在村会计,村委会副主任、主任的岗位上,韩福良都在想,能为乡亲们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2006年,韩福良被乡亲们推到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

  村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深夜,韩福良和党支部的成员一次次商量如何把穷村变富,一个个晨昏,韩福良领着支委们围着庄稼地转,想着地里种什么来钱。

  有了“一村一品”的理念,有了“连片耕作”的土地资源,韩福良一趟趟往乡上走、往县里跑,给村里争来了“千亩连片示范田”建设项目。接下来韩福良又挨家挨户给乡亲们讲连片耕作,统一配方施肥,统一防治病虫害的好处。乡亲们的思想一致了,后庄村西南2千多亩耕地在科学种田、实施“良种工程”、跟进市场中成了“气候”。

  村民王志田站在一眼望不到头的"千里连片"的地边风趣地说:路北的麦田管"吃饭",路南的菜籽管"挣钱",去年,"千亩连片"的庄稼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我们以前只知埋头种地,韩书记种地动的是"脑筋"。

  为了把地里的农作物变成现钱,韩福良带着支部一班人,在庄稼下种前就四处跑订单,秋收后又东奔西跑找市场。外出联系收购的人由村里发给补助,可韩福良东奔西跑则是自掏腰包。用他媳妇的话说:他一出差准赔钱。韩福良却说,只要看到乡亲们点着手中的钱,他换来的是高兴。

  走出去看看,致富的眼界宽了,路数活了

  经营好眼前的地,韩福良又带着村班子放眼山外的远处,人家怎么有那么多的挣钱门路?人家怎么把地种得那么活?

  2007年以来,一到农闲,韩福良就分批带着村班子、老党员和种田能手到本县、西宁乃至甘肃、陕西等地的特色村、富裕村"取经"。耳闻目睹了人家的连片温棚、养殖基地、土地流转经验、劳务输出收入……韩福良在打开眼界的同时,思考着后庄村致富的"招数"。

  后庄村丰富的土地资源,让韩福良看到了发展养殖业的广阔前景。他在和村班子反复商量后,围绕村西南1公里处七户人家的31亩土地,以土地流转作起发展养殖业的文章。

  韩福良一边到县乡农牧口跑养殖项目,一边动员那七家农户以承包的土地参加土地流转,从流转的土地上受益。

  "极乐乡后庄穆伊牛羊繁育专业合作社"的牌子挂了起来,在争取到了50座畜棚项目后,"后庄村林崖养殖小区"今年开始紧锣密鼓地建设,22座以玻璃钢架进行封闭的畜棚已经建成使用,饲养的上百头只牛羊当年可收益。

  在韩福良的鼓励下,村民沈万明以自家的2.8亩地参加了养殖小区的土地流转,成为养殖小区的股东,按照小麦一茬、油菜籽一茬的平均值计算,他家投入的流转土地,每年可使家里稳稳地得到1400元的租金,比以往的租金高出了4倍。闲下来的家里人,出外挣更多的钱。

  除了种地、养殖外,韩福良便想着办法把闲下来的劳力往省内外的建筑工地、地矿等用人的地方引导。起初,过惯了"三饱一倒"舒坦日子的村民们,总是对自己的"土窝窝"依依不舍。韩福良一边劝说乡亲们走出去打工,一边率先鼓励自己的女儿和女婿到山西省太原市开起了馍馍铺,一年挣回了3万多元的收入。

  乡亲们陆续走出家门,有的到了矿山打工,有的干起了农机维修,有的搞起了餐饮……后庄村1350名劳动力,每年都有780多人在务劳完庄稼后出外,并有94户举家外出打工或做生意。靠着劳务输出,后庄村人每年都可挣来80多万元的收入。

  要把后庄村建成物质、精神"富裕"村

  后庄村人日子好过了,但与省内外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乡村相比,韩福良总觉得后庄村在许多方面需要追赶。

  今年6月,韩福良领着70多人到陕西省户县韩村实地观摩。在人家的村庄里行走,仿佛置身于城市的小区;听介绍看变化,这些乡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发生的变迁和村民的精神风貌,让他感到后庄村在新农村建设中,还有很多事要去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学习,不是"照葫芦画瓢",因地制宜,才更贴近后庄发展的实际,才更能显出后庄村的特点。几个不眠之夜,韩福良与村委班子合计出了下一步的发展路数。

  ———在更新集体林地1100多亩,栽下1.3万多株云杉等各种树林后,发动村民在村里种花植草,美化自己的家园,引导村民崇尚生态文明。

  ———从细碎处入手,拆除路边的旱厕、粪堆,代之以卫生厕所和沼气池。革除村民们生活中长期沿袭的陋习,引领村民崇尚现代生活的同时,塑造一个新的后庄。

  ———多方筹措资金,建起了集党员活动室、图书室、娱乐健身为一体的文化大院,让乡亲们在"吃好住好"的同时,推开酒瓶子、麻将桌,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

  ———搜集挖掘民俗实物,把先祖们留下生产和生活用具收集,冠以"后庄民俗展览室",让今天的村民了解过去的后庄。并把许多有刺绣、剪纸手艺的农家妇女组织起来制作手工艺品,并把它作为一项特色产业精心培育。

  韩福良之所以要下力气做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事,就是想着让后庄村在物质上富起来的同时,也成为一个精神和文化上的"富裕"村。(作者:萧柳)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刺绣 羊养殖 中长期 餐饮 板凳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