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收入分配改革再起步中低收入者将受益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27日09:13  城市晚报

  收入分配关系到每一个人的钱包,向来都是一个敏感话题。从2006年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开始,中国新一轮收入分配改革在争议中走走停停。

  如今,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这轮改革再次起步。今年4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快出台《关于加强收入分配调节的指导意见及实施细则》(下称《指导意见》)。据报道,10月21日,中国国际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原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表示,由国家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制定的收入分配调节方案已上报国务院待批。相关权威人士透露说,诸项改革可能于今年内陆续出台。

  贫富悬殊仍在拉大

  相关数据显示,从1978到2006年,我国居民收入年均增长6.7%,这跟中国高达两位数的经济增速形成鲜明对比。而且,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突破了合理的限度也已是不争的事实。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中国目前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突出表现在收入份额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等方面。

  “收入分配问题,从浅层次看是经济问题;但从深层次看,则主要是体制问题、政策问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分析称。

  《意见》重点考虑薪资

  贫富差距过大已经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将出台的《指导意见》主要是理顺国家、企业、老百姓三部分的分配结构关系,同时也包括二次分配中财政收支中拿出多少用于社保、教育等问题,甚至三次分配中的慈善事业也都涉及到了。”苏海南表示。

  “《指导意见》就是按照十七大提出的‘限高、促中、提低’的要求怎么做实,可以说跟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指导意见》在今年5月份上报国务院之前的征求意见稿,曾征求过国家发改委社会学所所长杨宜勇的意见。作为研究社会学的资深专家,杨宜勇感同身受。

  “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关键看两个比重:一是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的比重;二是国民收入分配中居民收入分配的比重。而初次分配政策是这次《指导意见》出台的重点。《指导意见》将会提出要在初次分配中适当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改变目前初次分配中资本所得偏多、劳动所得偏少的局面。”杨宜勇表示,此次收入分配调整是双方面的,高的要往低处调,低的往高处调,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

  杨宜勇还透露,垄断行业高收入、事业单位薪酬改革、离退休人员工资以及低保等方方面面在《指导意见》中都会得以体现。“在个人所得税方面,《指导意见》提出了改革的方向,比如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模式是采用分类征收还是综合征收等”。

  然而,《指导意见》提交国务院已近半年,之前有消息说今年有望出台,到现在仍未有音讯,个中原因引发诸多猜测。杨宜勇认为,实际上,已经有一些在研究过程中达成共识的方案陆续出台了。例如,9月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分三步走实施绩效工资改革,到2010年1月1日起,事业单位将全面实行绩效工资制。

  中低收入者将受益

  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次收入分配改革始于1980年代。1985年国务院发文规定实行“企业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的收入分配制度。

  业内人士据此认为,今年展开的收入分配改革将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二次大的收入分配改革。此次收入分配改革能否成功,甚至影响到中国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

  这并非危言耸听,日前中国社科院针对252名青年经济学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88.4%的受调查的青年经济学者认为:“收入分配是否公平,最终还将从根本上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直在关注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的周天勇教授通过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的收入结构是呈倒丁字形,上部是高收入和中高收入的人群,底部是大量的低收入和中低收入者,调节收入分配改革最基本的还是要增加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其中的关键就是要提高就业率。如果过剩的劳动力太多,真正失业的人也就会多,劳动的参与率就低,分配能力就下降。

  “在国家、资本和劳动三个分配结构中,国家是用权力分配的,企业是用资本分配的,劳动者主要是用劳动力来分配的。如果劳动者失业了,就意味着国民收入的大部分可能是用权力和资本进行分配了,因此,必须提高就业率。而要提高就业率,就应该鼓励更多的老百姓去创业投资,要有更多的小老板。”周天勇说,国家要对中小企业创业实施减税、减费措施,让大量的中小企业吸收劳动力。

  周天勇强调说,“要缩小贫富差距,还要从产业结构方面进行调整。目前,我国40%的劳动力还在农业,要扩大第三产业的比重,尽快把农业剩余劳动力吸收过来,加大劳动者参与国民经济的分配。”

  (据《中国经济周刊》)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