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江流不断 诗歌不绝

  

江流不断诗歌不绝

  登天心古阁,难免思接千载;立橘子洲头,不禁诗思连绵。本报今年陆续在天心阁和橘子洲举办的各种诗歌主题活动,如一缕缕清风,摇动着长沙人诗意的生活。图为本报在天心阁举办的中秋诗会活动现场。

  

江流不断诗歌不绝

  长沙晚报总编室主任申芙蓉女士向太阳鸟游艇副总经理于鸣非先生(右)赠送《你说话吧》一书,以表对活动支持的谢意。

  主持人语

  现代社会,通俗文学、网络影视一步步挤占诗歌的生存空间,使诗歌面临被日益边缘化的危险。有人惊呼:诗歌死了!但也有人说,在诗歌貌似没落的今天,依然有许许多多的诗歌爱好者在书写着自己的追求。从“朗诵达人”到“万行长诗”,本报今年组织的系列活动,在星城长沙掀起了一轮又一轮诗的风潮,让人们再度看到了诗歌活跃的身影。

  可是,在你的眼中,诗歌已经死了吗?你喜欢诗歌吗?古体诗与现代诗,你更喜欢哪一种?诗歌艺术将走向何方?10月23日晚,在设于长沙晚报报业大楼14楼会议室的第185期《你说话吧》讨论现场,50余位话友共聚一堂,就上述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著名作家杨里昂、谢宗玉、邓映如,诗人谢午恒、胡述斌、远人、雍人、危大苏、文建虎,市作协常务副主席唐樱、中南大学教授王林,《湘江颂》万行长诗创作团队部分成员,以及来自新疆、黑龙江等地的诗友,参与了现场讨论。

  本期话题讨论形成主要观点如下。

  东道主说

  我们为何要办诗歌秀

  李万寅(长沙晚报副总编):我们今天带着一颗炙热的心,共聚一堂话诗歌,我代表长沙晚报社对各位的光临表示热烈欢迎!从今年上半年开始,《长沙晚报》扛起了复兴诗歌的大旗,目的在于通过这个平台唤起大家对诗歌的热爱。“朗诵达人”是以“寻找最具魅力的声音”为主题,由长沙晚报和星辰在线联合主办的诗歌秀,搭建一个让大家展示才艺,表达个性的平台,活动推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目前“朗诵达人”已达到数万人,从平民百姓到小资白领,都不乏参与者。此举使得诗歌深入群众,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朗诵达人”的品牌目前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典型,得到各方的高度评价。紧接着,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本报又联合星辰在线举办了“湘江颂·万行长诗颂祖国”的活动,迄今为止,我们的诗歌创作已经超过了一万行。参与“湘江颂”的创作团队非常庞大,实力雄厚,吸引了各地的诗人报名参加。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出诗歌集,然后把它改成交响诗演出,在有可能的情况下申报吉尼斯纪录。我想,只要有人在,只要江河还在流,诗歌就不会死。

  话友感受

  诗歌,我们爱你爱得深沉

  危大苏(诗人,作曲家):我用一首诗来表达我对诗歌的感情。《诗,就是虫子》——突然觉得/我们就是一群虫子/远处/有一亿块钱/我们好像看都不看/因为我们是虫子/等我们结束说话/也许 会有一条虫子很快地离去/我理解他/他不知道/他明天的早饭米在哪里/但 我们的诗 就是一条虫子/是一只地地道道的虫子/你以为虫子就丑啊/虫子/可以是蜻蜓 蝴蝶 蚕/飞蛾

  徐锡怀(市地税局干部):“7.5”事件发生后,我写了一首《收住你罪恶的黑手》,从起步规划到写好用了125分钟,在浏阳的网络上是一片叫好声。这一次长沙晚报举办的“湘江颂”诗歌创作,我写了1200行,可以说是废寝忘食。我认为诗歌是永远不会死的,因为我们爱她爱得深沉。

  话友热议

  观点一:诗歌未死,一代代诗人会延续它的生命

  薛瑞众(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生):在我的眼中,诗歌不会死,而且永远不会死。因为一代代的诗人前赴后继,在延续诗歌的生命。好的诗歌要让我们的心灵产生共鸣,要与人民群众互动,那样的诗歌必能充满活力。

  龚吉士(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我不认为诗歌已经衰落了,从广义上来说,民歌、民谣都属于诗歌。我建议湖南省搞一个诗歌节,把这个诗歌的舞台搭建起来,既然我们的中国号称“诗国”,那怎能让诗歌死亡?

  朱玉喜(浏阳市文体局局长):诗歌会不会死?回答是否定的,不会!第一,诗歌是最高的文学形式,它的跳跃性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写诗和读诗的;第二,它是最精美的文学,它通过短小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情感,是人民最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

  陈国斌(井湾子社区居民):只要有人在,诗歌就永远不会死。小孩子三四岁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让他们背诵唐诗、宋词。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诗歌有继承人,怎么会死?

  黄东风(牡丹江市作协副秘书长):长沙是一个诗意的城市,《你说话吧》也是长沙人一种诗意的生活方式。我很早就从事诗歌创作,见证了近30年来中国诗歌的发展,从1980年代的朦胧诗,1990年代诗歌的鼎盛期,到现在诗歌的回归,诗歌越来越平民化、私人化,她还没到死的地步那么严重,只要诗心不死,诗歌就永远不会死。我们不能寄希望于所有的人都喜欢诗歌,诗歌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从一开始它就不是大众化的。

  文建虎(省老干部诗词协会会长):现在湖南每个市、县基本都有诗词协会,并拥有自己的刊物,参与人数达3万余人。每年创作诗词超过20万首。像湖南省老干部诗词协会就有会员640多人,是省会长沙十大诗词组织之一。所以说诗歌不会死。

  支禄(《吐鲁番日报》编辑):诗人说诗歌死了,那是写了不正宗的诗歌。读者说诗歌没死,那是因为他读了正宗的诗歌。诗歌就像吐鲁番的葡萄一样,一定要正宗的。

  观点二:诗歌的衰落是社会发展使然,不必担忧

  罗幔女人(网友):写诗者,无非为二层。一是诗言志,二是诗抒情。到了现代,人们言志或者抒情,有更多别的方式,比如写信、演讲、交谈,或者电话、网络。所以今天还是有人会写诗,但更多人不写诗了,或者说不选择写诗了。这是很自然的事,符合发展法则,不用担忧。如果杜甫身处今天,他的《兵车行》说不定就写成了博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不定会写成一个强烈针砭时弊的帖子。

  于鸣非(太阳鸟游艇副总经理):我以前做过诗歌编辑,以前跟我一起写诗的人,现在大都活在这个社会的底层,显然我们这个时代的潮流并不在诗歌,而是在经济方面。但是这个代价换来的是我们民族心灵的模糊,这个结果也是商业社会进程的一个必然,诗歌没有死,它只是蛰伏,在等待复兴时代的来临。

  谢午恒(诗人,《当代商报》主编):为什么大家对诗歌有这么大的意见呢?是大家对诗歌的期望值太高了,难道我们的小说就一定写得好吗?大家是太关注诗歌了,但诗歌创作又没有跟上时代的要求,因此我们心理上出现了巨大的落差感。

  话友思考

  诗歌为何病了?

  杨里昂(著名作家):诗歌是得病了,但还不是癌症。从内容上说,有的诗纯属歌功颂德,没有写自己真实的感受。香港回归的时候很多人写诗,有的人连香港都没去过,是怎么写的呢?有的诗就太不食人间烟火了,还有一种叫“下半身”的诗歌,感觉是在写黄色小说一样的。《湘江颂》就不同,它的最大特点是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所以受到欢迎,《长沙晚报》用这么多的篇幅来刊登诗歌,是一个壮举,应该载入诗歌发展史册。

  王林(中南大学教授):现在中国的文学非常疲软,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诺贝尔奖,诗歌更是低迷。第一个原因是随着新媒体和新的文学形式的出现,我们对诗歌的消费逐渐缩紧。第二个,我们的诗人也同样感到诗歌被边缘化了,从而使诗歌创作热情受到了伤害。

  罗村(网友):诗歌死了吗?请让我用普希金下面这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不,我绝不会死去,只要这个月光下的世界上还有一个诗人。”但是,当今的诗歌,确实正在发生一场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当今的社会方方面面都在走向繁荣,唯独诗歌在滑坡,诗歌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在滑坡。二是诗歌本身的走向和审美取向很糟糕,诗歌的铁肩担道义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下半体、口水诗,诗歌的路子越走越窄,审美取向越来越向下滑行。三是诗人的境遇很糟糕,由于诗歌价值下滑,许多诗人贫困潦倒,为五斗米折腰,甚至有诗人因生活无着,愿意被人包养。

  袁培根(北大中文论坛“旧体诗词原创”版主):诗歌真的死了吗?我认为诗歌不会死,诗歌将会与人类共存亡。就像我的物质生活离不开辣椒一样,我的精神生活离不开诗歌。但诗歌已经被人们搞得半死不活了。这其中包括“伪诗人”,写的东西,诗歌不是诗歌,散文不像散文,代表作有赵丽华的“梨花体”,另外一个,媒体给诗歌的版面太少了,在有限的版面里还只发名人的诗作,写得再不好也发表。第三,我们的艺术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现在价值取向很单一。

  杨兰(岳麓区湘仪学校教师):社会在发展,现代不像古时候,没有电视,没有网络,很多人只能把他的精神寄托在诗词里面,但现在诗歌有很多竞争者,诗歌的路是越来越难走了。

  长天孤鹜(网友):如今,生活节奏太快了,工作压力太大了,空余时间太少了,虽然有了点钱,但大家都没心情、没场地、没同伴、没时间吟诗作乐了。写诗,毫不夸张地说,成为了一种奢侈。

  徐大山(湖南老干诗词协会会员):我们这个诗词协会会员就有600多个,现在很多“70后”、“80后”都还在创作诗歌,所以我觉得诗歌不会死去。但是我觉得眼下诗歌“活得”很累,主要是现在我们从小就不提倡写诗,少了许多诗歌文化氛围。

  李艳新(长沙市信息中心职员):诗歌不会死亡,但它的生命在遭受侵占、扼杀。如今的环境变化就是杀手之一,你们去看现在的一些江流,被污染得很难看了,这样的环境还能让人心生诗意和创作灵感吗?

  吴涛(湖南读书会会长):诗歌死了,是被互联网谋杀了。数以亿计的资讯淹没了我们很多美好的东西。诗歌已经深埋在地下,像煤矿一样,需要我们深度挖掘。

  青年心声

  我们以年轻的方式爱着诗歌

  郑龙(长沙理工大学毕业生):我是一个刚从学校毕业的“80后”。大家说现在的诗歌创作青黄不接,确实,诗歌对于年轻人来说,已经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我们高考考作文的时候,题目后面就明确写着“不准写诗歌”。但不能否认的是,我们还是喜欢诗歌的,现在最流行的音乐是“中国风”歌曲,比如方文山的词,我们可以当成诗来读,这也是我们热爱诗歌的一个表达方式。

  吴晨骅(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我在组织黑蚂蚁诗社活动的时候,旁边有人窃窃私语说:“我觉得诗歌离我很遥远。”说明诗歌已经失去了亲切感,这也是最危险的地方。青年是最具有诗情的群体,但校园里很少有人看诗歌,不是我们不爱诗歌,而是因为现代诗歌良莠不齐,好的诗歌非常少,新诗越来越无力。而我们需要的是真正有影响力的诗歌,能带动大家的感情的诗歌。

  话友建议

  诗歌的出路在哪里?

  建议1:诗歌要追求“兴、观、群、怨”

  王林:好的诗歌要有担当精神,中国诗歌自古主张“兴、观、群、怨”,比如天安门运动时期的诗歌高潮,比如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借小草来悼念张志新烈士。比如2008年冰灾、“5.12”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的时候,诗歌正在逐渐回暖。古人说“不到潇湘岂有诗”,湖南长沙的诗歌发展目前呈现高歌猛进的态势,尤其是《长沙晚报》用这么多的版面来发表诗歌,主办各种诗歌主题活动来扶持诗歌,再次体现了湖湘文化“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

  徐锡怀:诗歌的继承和发展还是会有所好转的。诗歌要有出路,除了我们媒体有责任,新老文化爱好者有责任,我们的文化部门高度重视以外,还有我们的诗本身要更多地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热点。

  建议2:媒体要坚守阵地,重视宣传

  朱玉喜:诗歌的振兴,需要爱好文学的人努力传承,现在很多有名的诗人都改行写小说去了,我们的诗人、媒体要像《长沙晚报》一样坚守阵地,不追风。另外,诗歌还是要从娃娃抓起,现在浏阳的“诗词进校园”活动搞得非常好。

  黄卓士(退休工程师):要诗歌不死,一是改变现在文化考试内容,要考诗歌;二是要改变观念,改变世人对诗歌的态度;三是媒体要重视对诗歌的宣传。

  申芙蓉(《长沙晚报》总编室主任):“万行长诗”活动的目的是团结一批诗人,创作一批诗作,培养诗歌土壤,挖掘人的诗心,有诗心的人才会有更美好的梦想。报社拿出这么多的版面来发表诗歌、扶持诗歌,不是因为我们有钱,而是因为媒体需要担当这样一分责任。

  建议3:拓宽传播渠道,让诗歌与其他文化形式融合

  文建虎:中国的诗歌发展方向应该是古体新诗与自由新诗的相互融合,同时要开拓好的载体。在市场经济快节奏的生活条件下,应突破单纯的案头文学的老模式,与演唱结合,与书法结合,与音乐结合,与影视文学、戏剧文学、网络文学、舞蹈艺术结合,才能最大程度地繁荣。

  建议4:成为诗人之前要做一个伟大的读者

  远人(诗人,《文学界》编辑):做诗人之前首先要做好一个读者,一个优秀的读者,一个伟大的读者。我们在参加万人“湘江颂”写作的时候,你是否理解它的主题?如果一个诗人只读诗歌,它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诗人,写诗不是单纯写一些“分段的句子”,我们要吸收更多的东西,才能写出有意义的诗歌。

  陈刚山(天狮集团经理):我不是特别懂诗,但是我被诗歌感动过。我觉得诗歌的表现形式,应该要有所突破。“功夫在诗外”!

  建议5:请对诗歌持宽容的态度

  高萍萍(省招标局干部):只要我们是发自内心的,用自己的真实情感写出来的诗歌就是好诗。诗歌领域的新现象值得关注,要包容每一种创新,有创新才有进步。

  胡述斌(诗人,市文明办副主任):如果诗歌死了,我们今天坐到这里就不是谈诗了,而是给诗歌开追悼会了。诗歌的形式要变,事实上她也是不断在变,要适应新的形势。另外,诗歌需要宽容,我们不要让诗歌承载过多的东西,它负载不起。再一个是对诗人的宽容,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然后是对媒体的宽容,《长沙晚报》组织的“万行长诗”,可能会留下十行、几十行有名的诗句,那就很不错了,也有可能一句都没留下来,但是只要我们被熏陶了,就可以了,不要苛求太多。再一个是对读者的宽容,读者也有选择自己喜好的权利。

  总策划:何旭 总主持:李辞

  本期现场主持:李辞 兰风

  文字整理:万晓娟

  网络传播:星辰在线

  电台主持:兰风

  摄影:余志雄

  速录:袁普 秦立梅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