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海归之死与“残酷”的学术圈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27日10:43  国际在线

  作者:谢勇

  

  

海归之死与“残酷”的学术圈

  帅气的涂序新 资料图片

  海归博士自杀仅仅是“水土不服”?

  浙大海归博士涂序新跳楼之死,为何让人唏嘘?(组图)

  9月17日凌晨的事情。清华大学毕业生、美国西北大学博士、浙江大学教师涂序新,在回国三个月以后,长眠在中国的土地上。让人们特别难以接受的是他的死亡方式:从自己居住的大楼跳下(据《南方都市报》10月22日报道)。

  涂序新的死,当然会有他个人原因:可能是因为生性敏感,也可能因为一直在学校读书,是尚没有踏入社会的“半成品”,常人可以忍受的“压力”,在他那里就不堪重负,更有人认为,杭州高昂的房价逼死了涂序新。但是,涂序新事件尚未平息,湖南大学又有一海归博士归国一年后自杀,与涂序新不同,这位海归月收入过万,而长沙每平米四千多元的房价,与杭州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两件事情放在一起,不能不让人反思更多。事实上,在同学的眼里,涂序新性格宽厚、热爱生活而且对社会抱有理想,拥有人文关怀:涂序新拥有清华法律学士学位,在海外关注中国社会问题,参与知识分子社会责任之类的讨论。这样一个人会走上自杀之路,是否可以佐证:一个执着学术,天资聪颖又有社会关怀的人,是特别不适合在中国高校里生存的,是特别容易罹患抑郁之疾的?

  会有人问,既然中国大学官僚化严重,没有合理的评价体系,那为什么涂序新不换种工作?或者,他为什么不重回美国继续自己所钟爱的学术研究?此类问题,不能说全无意义,对于涂序新本人,如果早些时候有人如此指点迷津,可能不至于走上绝路。但是,事情还有另一更为根本的层面,即使涂序新不死,在大洋彼岸实现了幸福生活,其他有志于在国内高校谋生的学者,会不会依然苦苦挣扎在“残酷”的学术圈?让我们不要想像什么诺奖了,先让这些人能够心理健康,有足够的空间生活下去,从事自己喜欢的研究工作吧。

  所以,最需要改变的,并不是涂序新的脆弱,而是涂序新遗书中所说“现实:残酷、无信、无情”的国内学术圈,是现在高校的评价体系和运作规则,是已经丧失需要重新呼唤的大学灵魂。不妙的是,这些将一位优秀人才推向死地的因素,已经成为不少学界中人不予批判反而加以认可的“常识”。

  希望这些人的死亡是改变的开始。在涂序新们自杀的时候,朱清时先生主持的南方科技大学正在南中国运作,其教授治校、去行政化等等理念,似乎预示着一个安心学术、潜心研究的环境在未来有可能出现。虽然朱先生的教育理念在今天更像与风车作战的勇士,而且这个未来究竟有多遥远也不得而知,但如果那一天真的到来,人们会对涂序新的死亡产生另外的理解:他纵身一跃,宣布了中国教育必须“改变”,虽然艰难,却是迫在眉睫。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