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城市地带· 华林路:拓建中涌动的生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28日03:02  兰州晨报

  

·城市地带·
盘旋而上的华林路。本报记者 裴强 摄

  大多数兰州人“生命的最后一站”就是华林山,因此华林路被人们称为“人生的最后一程”,中途经过的华林桥也被戏称为“奈何桥”。

  也许是承载了太多的悲伤,也许是下了山谁都不愿意再去面对,华林路这条坎坷不平的城市道路,几十年来被遗忘在城市的一隅。目前,这条老路终于开始被整治了,一股生机开始在沉寂的华林坪上涌动……

  “华林山唐宋以前有‘林泉之胜’的美景,是建陵修墓的风水宝地;其地势险要,又是屯兵要塞。”

  据史书记载:华林山最早叫古峰山。隋末,金城校尉薛举揭竿而起,抗击暴政,自号西秦霸王。于是,修祖坟、建家庙于古峰山上,从此称为薛王坪。隋唐以后,迭经战乱,古峰山的原始森林破坏殆尽,以桦树为主的次生林丛生。因此,康熙年间撰修的《大清一统志》称之为桦林山,并言此山“林泉秀丽,为(兰)州胜境。”

  明代正统年间,肃王利用孙家台唐代禅院旧址,重修梵寺,号为华林寺(古代“华”、“桦”通假)。故明以后古峰山便被称为华林山或华林坪。

  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华林寺毁于战乱,只剩下寺院位于华林山北麓峰头悬崖峭壁上的九间楼。后来清政府在华林山筑三里之城,百姓称之为满城。由于九间楼在华林山伸向黄河的山嘴上,位置险要,这里高峰兀立,北可以眺望黄河,东可以控制兰州西关,西面能扼守下西园,居高临下,雄踞战略要冲。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对九间楼进行了加固,并修筑暗堡。1944年国民党中央军事调查统计局的首脑戴笠在此住过一个多月。随后这个地方作为军事要地,被笼上了神秘的面纱。解放后的1956年,扩建西津路时,有200多年历史的九间楼被拆除。

  兰州解放后,华林山建成了革命烈士陵园。“华林山唐宋以前有‘林泉之胜’的美景,是建陵修墓的风水宝地;其地势险要,又是屯兵要塞。”兰州历史专家邓明这样总结华林山曾经的地位。

  “几十年了,这条马路一直就这样,没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马路边以前是明沟,前几年改成暗排了。”

  华林山是许多兰州人的“人生终点”,而华林路则是通往这一“终点”的“必由之路”,“有一次我们给一位逝世的老人送葬,道路颠簸崎岖不平,车上一人感慨,‘这条路真够坎坷的,死人活人都受罪!’”王先生深有感触地说。

  实际上这句话却无意间提醒了沉浸在悲痛中的人,“为什么这条路不能修好一点呢?为什么不能让人生的最后一站路更安稳一点呢?”这样的呼唤,在坪上坪下回荡了数年之后,终于在今年9月付诸实施,华林路自9月20日施工以来,轰隆隆的机械声颤动了沉寂近半个世纪的华林坪。一条宽15米(包括两侧3米人行道)的标准化的城市支路将配套着污水、雨水、电力、通信等管网将城市的脚步开始向整个华林坪地区延伸……

  10月23日,记者从西津路文化宫路口,自北向南沿华林路上山,马路边一股漫流的污水散发着扑鼻的臭味从坡上流下,一辆辆摩的载着乘客飞驶而过,经过一个急弯盘旋而上就进入了远离市区的另一个世界——华林坪。只见没有人行道的马路上一辆辆过往车辆疾驶而过,车轮卷起的尘土扑面而来,马路边的店铺前总算有了砖铺的“人行道”,每隔一段距离就会看到市区里早已淘汰的高悬垃圾台,垃圾台下成堆的垃圾堆挡在人行道上,行人不得不进入车行道与车混行,坑洼不平的马路边上随处是成洼的污水,在一临街的牛肉面馆门口雨水井已被泔水和面条覆盖。在过往车辆卷起的尘土中,几位老人蹲在路边下棋、“掀牛”,马路边有限的空地是他们唯一可选择的娱乐场所。人行道上可怜的空间被卖凉皮的、钉鞋的、补胎的等各类小摊位占据,行人只能在车流中穿梭。

  “这条马路没有果皮箱,只有垃圾台,人们都是随手扔垃圾,很少有人上到垃圾台去倒垃圾,能将垃圾扔到垃圾台下面就算不错了。而且这条马路特殊在每天早晨都有送葬的车队,这些车一经过,马路上就撒了一路‘纸钱’,一早晨都扫不完……”环卫工马女士边清扫着垃圾边无奈地说。

  “几十年了,这条马路一直就这样,没多大的变化……”丁延林正在一居民院内安装过冬的炉筒,小院里靠门口的一间房前整齐地码放着蜂窝煤。“我们这里不集中供暖,天然气从家门口过又不给我们平房供,我们只能烧蜂窝煤。”丁延林边干边说。“我觉得这几十年来,除人多了,华林坪上没有太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几年前我们拉上了自来水,马路边以前的明沟前几年改成暗排了……”在丁延林母亲——72岁的焦奶奶眼中,华林坪离城市很近却不属于城市。“城里面都建不好管不好呢,政府哪还能顾上我们山上。”焦奶奶笑着说。

  “我现在最头疼的就是逢年过节有亲戚来我家里,一方面家里窄小没地方住,另一方面就是居住环境太差……”

  在华林二马路,综治员李德保正在马路上巡逻,提起华林路的拓建他显得异常高兴:“这条路喊了近十年终于动工了,这对于我们坪上的居民真是个大好事,除了马路,我们还盼望政府早日把我们的居住环境也改善一下,因为凭借我们自己的力量是没办法实现的。”

  李德保的家一进门是一间狭小的厨房,说是厨房其实是一个自己搭建的小棚子,里间的一间房是他一家人的客厅兼卧室,实用面积不足16平方米。而且李德保家还没通上自来水,他每天要去挑水,一桶水的价格是3角钱。说起住房,李德保给记者讲述了他的无奈,一次他带着儿子去“城里”一个同学家参加聚会,他担心儿子去其他小孩家里会产生强烈的反差,就在路上提前作思想工作,他对儿子说:“别人家里房子大,生活条件肯定比咱家好,因为咱们山上和人家根本没法比,但是咱不能嫌弃自己的家,要想改变居住条件就要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我现在最头疼的就是逢年过节有亲戚来我家里,一方面家里窄小没地方住,另一方面居住环境太差,我是个特别爱美的人,但现实让我没有这个条件。”

  李德保高中毕业后于1985年开始干个体,但最终还是赔本了,2003年七里河区开始招收综治员,他成了一名综治员,连续6年来,他除了干好本职工作外,天天坚持义务护送华林路第二小学的学生过马路。“华林路上没有斑马线,没有人行道,人车在一条窄路上,尤其是孩子们放学的时候过马路十分危险……”李德保边送记者出门边抱怨说。

  记者出门后转身发现在李德保家后门口处,火红的“爬山虎”像枫叶般爬满了墙头,紧挨墙脚的一边摆放着十几个花篮,种满了花草,就连下台阶的栏杆上也用彩色的塑料条编成漂亮的栅栏,像个小小的花园点缀着陈旧的平房……

  “我觉得狭窄的华林路不但造成了扫墓高峰的车流拥堵,而且还严重地影响了兰州整个城市形象。我们的新生参加扫墓后回去都说前往烈士陵园的路真烂,周边环境真差。”

  今年2月17日,在兰州市人代会上,城关团的几位代表提出建议,将兰州市殡仪馆从现址迁往城郊或远郊,以利于华林山地区的整体开发和建设,为城市增加可利用空间。

  人大代表给搬迁兰州市殡仪馆找出了4条理由,第一个理由是,始建于1968年的兰州市殡仪馆距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规模已赶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也不符合兰州城市规划。第二个理由是,由于人们的传统观念、价值取向和思维定势,“火葬场”客观上已成为人们心中的“不祥之地”,从而使华林坪、华林山一带的发展受到阻碍,没有合理的规划和充分的开发,造成这一带大量土地、环境等资源严重贬值和浪费,制约了城市的发展。第三个理由是,殡仪馆的位置与兰山公园仅河谷之隔,影响了南山生态旅游窗口。第四个理由是,殡仪馆距离市中心较近,交通道路建设滞后,目前仅有一条华林路可以通往,送葬车辆极易造成交通拥堵。这与兰州市这样一个300万人口的都市不相匹配。

  为此,人大代表们建议:由相关部门牵头,将兰州市殡仪馆整体搬迁至城郊或远郊;将兰州市殡仪馆整体搬迁工作纳入全市民生规划之中。

  经记者调查了解,人大代表的建议有相当高的支持率。

  每年清明节兰州市内的各大高校和中、小学生,以及许多机关、企事业单位都会组织大规模的扫墓活动,前往烈士陵园扫墓的群众和学生多达10万人次以上,据相关部门统计,今年清明扫墓人数超过了12万人次。“我们每年都要组织大学生前往烈士陵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是每逢清明,我们的学生队伍不得不行进在危险的车流中,常常搞一次活动给老师们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七里河一位学校负责人如是说。

  “我觉得这条狭窄的华林路不但造成了扫墓高峰的车流拥堵,而且还严重地影响了兰州整个城市形象。我们的大一新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其他省份,参加了扫墓后回去都说兰州前往烈士陵园的路真烂,周边环境真差。”兰州某高校负责团委工作的王老师这样认为。

  面对有限的可储备土地和失陷性黄土对高层建筑的制约,政府将如何把华林路文化宫至烈士陵园沿线打造成一条“文化景观线”?市民们憧憬着,期待着。

  “搬迁兰州市殡仪馆的建议出发点是好的,也符合兰州市规划,但是话说起来轻松,现有的殡仪馆往哪搬?谁来投资建设?对于地皮和财政都紧张的兰州市而言这可不是件轻松的事。由于解决不了后续的问题,搬迁兰州殡仪馆的提议暂时搁浅了。”相关部门一负责人如此透露。

  “其实困扰华林坪地区发展的不仅仅是兰州市殡仪馆,问题是华林坪根本就没有多少可开发利用的土地,经过兰州城投公司入户摸底调查,华林坪地区可用于开发的储备土地很有限,因为兰州市殡仪馆周边的土地许多是垃圾填埋后垫起来的土地,不适合搞房产开发。而且整个华林坪坪上区域属于黄河三级阶地,土质是失陷性黄土,坪上周边都是深沟高坎,存在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按照地质结构不能盖高层建筑,对于开发商而言这块土地就是一块鸡肋。”一业内人士这样认为。

  记者在兰州市规划部门获悉,早在2007年11月,兰州市针对华林坪、伏龙坪落后地区作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并已不断修改完善。《规划》对兰州市殡仪馆进行了保留。华林坪将沿文化宫、乾武门古城墙至烈士陵园一线建成“文化景观线”,而下西园区域主要规划为居住区,坪上地区土地利用以生态保护为基本导向,整体以低强度为原则进行开发,开发强度通过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两项基本指标进行控制,并提出对建筑物高度控制。

  “《规划》原则上要求华林坪上不再增加新的居住住房,原因是坪上为失陷性黄土,而且殡仪馆周边有大量垃圾填埋区域只适合绿化,不适合建高层,而且道路窄交通不便。”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院一工程师介绍说。

  记者随后在七里河相关部门了解到,伊真集团已提出了整体开发华林坪一马路至三马路区间110余亩地的开发思路,但是由于与规划要求的建筑高度控制标准不符而未能获得政府批准。“作为开发商而言,在有限的土地上只有盖高层才能实现盈利,但开发商提出的建18层高楼显然与规划相驳。”一位业内人士这样分析。

  华林路的拓建能否带动整个华林坪地区的合理开发?面对有限的可储备土地和失陷性黄土对高层建筑的制约,政府将如何把华林路文化宫至烈士陵园沿线打造成一条“文化景观线”?市民们憧憬着,期待着。

  本报记者 石玉龙 实习生 王瑞娜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