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居家:传统的养老模式 趋势:社会化养老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28日07:57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

  在西宁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记者得知,西宁有位长寿老人名叫张玉梅,她出生于1900年10月2日,她的生命已经跨越了两个世纪,是目前西宁市年龄最大的老人。

  居家:传统的养老模式

  世纪老人张玉梅的幸福生活

  

  西宁市二十里铺镇小寨村,一座闹中取静的村庄,偶尔会有几声火车汽笛声从远处传来,一条无名的小河从村中缓缓流出。沿着一条整洁的村级公路一路北行,世纪老人张玉梅的家就在路尽头。

  张玉梅有四儿两女,除了两个女儿嫁到外村,儿子们都住在小寨村,三儿子前些年因病去世了,白发人送黑发人,这让她一想起来就会心痛。好在子女间平时走动得很勤,并经常回家看望母亲,老人有时会恍惚老三尚在人世。

  老人的子孙们对她非常孝顺,他们知道,年纪轻轻便守寡的母亲吃了很多的苦,淳朴的他们不会讲什么大道理,在他们的心中,无论何事,让老母亲顺心顺意才是真心对她好。因此,这个五世同堂的大家庭里从来没有发生过争吵,家庭成员间都是和和气气的,家庭关系很和睦。

  老人的二儿子陶文库说,春节是老人最期盼的日子。正月初一一大早,她就会穿戴整齐等着儿孙们回家。当近四十个儿孙轮流向老人祝福新春时,她就会乐开怀。老人虽然上了年纪,记忆力却很好,有时一大家子人连他们这些当儿子的都对不上号,她却能准确地叫上名字来。最近七八年,老人的听力逐渐下降,有时大家说话声音小,她就会埋怨有事瞒着她;可声音大些,她又说大家态度不好。一说话就给岔得很远,逗得一家人捧腹大笑。时间长了,老人练就了一身凭嘴型分辨别人说话的本领,还屡试不爽呢!

  

  张玉梅说,儿女们现在毕竟都上了岁数,不仅要干农活,还要照顾家人。而她自己年轻时苦惯了,老了也闲不住,平时她会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洒扫庭除、做饭喂鸡、侍花弄草……有时她甚至忘记自己是个已经109岁的老人了。儿孙们怕老人累着不让多干,她却严肃地声明自己不愿成为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闲人。

  张玉梅虽然目不识丁,她却有着自己朴素的养生法:规律作息,四体要勤,心情愉快。

  老人每天的生活很有规律。一年四季,每天早晨7点准时起床,做些家务后就准备午饭;约一小时午休后,便出门沿着房子东面的铁路溜达,或在村子里到处转转;回家稍事休息后,便张罗着做晚饭了;晚上8点,她一定准时上床睡觉。平时喜欢吃杂面,不贪吃肉,再好的饭食也不多吃,七分饱即可。由于作息规律、适当活动,老人睡眠很好,身体非常硬朗。

  

  这位跨越了两个世纪的老人,不仅经历了旧社会的苦难,更是见证了新社会的风云巨变。一说起自己幸福的晚年生活,老人连连说道:“政府每年还给我发1200元的生活补助金,还是共产党好!”

  在儿孙们的记忆中,老人从未得过大病住院,甚至连感冒都很少得,偶尔有个头疼脑热,一两片药就能解决问题。但是老人一直很担心自己突然生病会给后辈们增加负担。2006年起,老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解除了她的后顾之忧。然而在老人这儿,这些一直没派上用场。

  陶文库说,老母亲经常会跟他们忆苦思甜,由于时间久远,老人对旧社会的苦难经常会被总结成“那会儿吃不上饭,连衣服都穿不上”;然而对于新时代的幸福生活,她却有很多例子,分了地、盖了房、买了车、政府发钱……

  一个小时过去了,考虑到老人的身体状况,记者起身告辞,老人执意要将我送到大门口。当老人踮着三寸金莲站在院门口挥手告别时,她开心地笑着,双眼眯成一条缝,红润的脸庞映照在秋日的暖阳下,散发出别样的光彩。在她那瘦小的身影背后,有一朵秋菊正在怒放……(作者:郭晓芸)

  再婚,共筑一个新家

  养老不仅是指对老年人物质经济上的供养、生活上的照料与护理,重视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也是不可或缺的。支持老年人再婚,排除社会偏见和家庭干扰,使丧偶老人得到再婚配偶的照顾,作为子女,应该有这种实在的觉醒与努力。

  10月19日,走进西宁市城西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宽敞明亮的办事大厅,一种喜气扑面而来。魏向丽女士抓了一大把糖塞到我手里,微笑着说:“先吃颗喜糖,沾沾喜气吧!”这把喜糖就是刚刚在这里办理了结婚手续的两位老人带来的。

  魏女士从事婚姻登记这一行已有些年头。她翻开日记本,给我讲起了一个故事。

  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一对老年人走进婚姻登记处。老先生姓王,刚退休没几年,他的老伴就因病去世了。

  王老先生的独子在外地工作,平时工作很忙,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回到家中陪陪老先生。平时他很寂寞,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身体每况愈下。儿子就请来一名保姆照顾老父亲。

  保姆姓李,比王先生小13岁,王老先生原本以为有了她的照顾,自己可以安度晚年。可是事与愿违,由于两人生活的环境、所受的教育不一样,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了一段时间后,矛盾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但她体贴入微的照顾,逐渐消除了他心中的疙瘩。随着两人逐渐了解认识彼此,王先生很爱吃她做的饭,她很喜欢在散步的时候听王先生讲有意思的事情……

  渐渐地,两人产生了感情。当王先生向她求婚时,她一下子就愣住了:自己的儿女已长大成人,他们又生活在传统意识浓重的农村,他们能同意自己再婚吗?她提出回老家住几天,想想再说。

  两天后,她回来了,可是脸上没了往日的笑容。原来,她在回家之后将要结婚的事情告诉了子女,子女没有反对,但她的儿子希望老人再婚后,能给他找一份工作。王先生会答应这个请求吗?她心里没有底。

  看着她终日闷闷不乐,王老先生心里也不是个滋味,他打电话给远在外地的儿子,说自己打算再婚,儿子很支持父亲,并且劝父亲说,以后都是一家人了,帮忙找个工作也是好事,同时在身边又多了个年轻人照顾。

  听了儿子的这番话,王老先生心里舒畅多了。详细地了解到保姆儿子的难处后,王老先生通过各种关系为他找了份工作。不久,两人喜气洋洋地结婚了。

  王老先生说,是双方子女的理解成就了自己的婚姻。(作者:胡星)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大门[1] [2] [3]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