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最大的博士群体在官场”折射出什么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昨天在杭州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据了解,官员凭借手中所掌握的各种资源,在博士考试中“脱颖而出”,甚至有的官员连正式的大学毕业学历都没有,却能一帆风顺摘得“博士帽”。如西南大学研究生部相关人士透露,重庆区县党政一把手中,大约有一半在该校攻读博士学位。(《钱江晚报》10月27日)

  不论是博士从政,还是官员读博,其实,与大学本科、硕士考公务员的时代背景是一样的。现在,公务员,特别是有了一定级别的官员,已经不是铁饭碗了,而是金饭碗。这个“为人民服务”的职业,按道理应该不轻松的,在国外,经济景气时一般乏人问津。可在我国,一再高烧不退,甚至成为全民运动。与公务员热所折射出的一样,“最大博士群在官场”表明,我国社会公共资源配置极度不公平。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当所有资源都向行政权力集中的时候,博士岂能免于流俗。

  这不禁让我想起浙大海归博士跳楼自杀的情形,一个保送清华,并在美国名牌大学拿到博士学位的优秀人才,最后竟然因为生存和环境的双重压力而跳楼。如今,官员一根烟二两油,一顿饭一头牛,屁股底下坐栋楼;而各色超男快女灿烂上台,唱一首歌豪取数十万。与此相比,众多潜心学术的博士学者只能居于陋室,皓首穷经却捉襟见肘。固然,为学要学会坐冷板凳,可是,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千万别让知识分子坐冷板凳太久……一旦产生相对剥夺感,知识分子也会用脚投票,要么离开这个国家,要么离开学术职业。这样的结果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国家的创新能力将会被窒息。

  其实,何止是“最大博士群在官场”,即使留下来在高校或科研院所的博士们,也大部分被行政化、官僚化。在学术领域,资源都掌握在“行政领导”手中,而且,成果评价、职称申请、研究考核,也是按照行政科层的办法来进行。我们常说,企业重的是效率,政府重的是公正,对于学术,最重要的应该是自由。学术一旦异化成了一条“流水生产线”,注重的就不再是学术本身,而是如何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一旦有掌握大量社会资源的官员来考博,他们岂有不答应之理。

  至于官员为何去读博。无疑,在“以官为本”、“官尊民卑”的潜意识中,在行政权力执掌资源分配的环境之下,官员读博有着天然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学历高,机会就多的现象,刺激了官员对高学历不择手段的追求。由于代议制的不完善,没有形成科学、公正和民主的官员评价标准。在当下,官员的升迁主要是由上级考核,可是因为信息不对称,上级主管部门对下级的所作所为以及办事能力、民意状况等并不完全清楚,抛开潜规则不论,一旦这些软件标准模糊,拼的就只能是硬件了。所谓硬件,不就是文凭、履历之类吗?

  《论语·子张》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对这句话,人们普遍都存在误解,意思并不是什么“学习好了就该去做官”,更不是“读书就为做官”,而是:“做官如果有余力就该去学习,读了书如果有余力就可以去做官。”而且,在孔子那个时代,所谓学习,更多是指为人之学、做人之学。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