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黄山朝晖”照亮中国驻美使馆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28日12:11  安徽市场报

  

“黄山朝晖”照亮中国驻美使馆
黄山朝晖
“黄山朝晖”照亮中国驻美使馆
新安春韵
“黄山朝晖”照亮中国驻美使馆
9月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华盛顿中国驻美大使馆,为全国人大赠送驻美大使馆的巨幅国画揭幕。新华社记者 刘卫兵摄
“黄山朝晖”照亮中国驻美使馆
张松正在聚精会神地创作

  10月23日,是个美好的秋日,艳阳高照,满城的桂树正在三度吐着醉人的芳香。对于省美术家协会秘书长、画家张松来说,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周五,一个繁忙的工作日。

  但是,办公桌上,一封来自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人民大会堂管理局的感谢函,却将这个平凡的日子点染得熠熠生辉。“遵照全国人大常委会指示,经有关领导和专家推荐,我局曾邀请贵省美术家协会秘书长、著名画家张松先生,为全国人大常委会领导同志赠送中国驻美大使馆新馆创作反映黄山题材的巨幅中国画……张松先生克服种种困难,在20天的时间里,创作了一幅反映黄山题材和一幅反映皖南风情题材的山水画作品。其中《黄山朝晖》已在今年9月份吴邦国委员长访美时,由委员长亲自赠送我驻美使馆。画作受到普遍好评……”放下这封信,张松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至此,这项由全国人大“钦点”的既光荣又艰巨的创作任务,终于画上了圆满而完美的句号。

  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的华盛顿,中国驻美大使馆高大、庄严、通透的中央大厅内,张松倾情创作的巨幅中国画《黄山朝晖》正淋漓地展示着我们皖人的骄傲,中国的自豪。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冰心奶奶当年的诗句,今天读来依然经典。

  在继去年9月25日,张松的两幅国画成功入选随“神舟七号”飞越太空后,今年他又一次成功飞跃自己的事业巅峰。如何在短短20天内,完成全国人大交给的政治任务?如何既保持国画以墨为主的精髓,又适时创新,以明亮的色彩辉映外交场合所需的大气磅礴?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张松那间不算宽大的画室,在墨香扑鼻的氛围中听他讲述那些成功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那些巨幅国画问世的前前后后——

  闭关修炼:朝晖携春韵

  人生数十年画室二十天

  今年7月20日,张松接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人民大会堂管理局的邀请创作函。函里点名邀请张松创作一幅长5.4米、高3.4米的黄山美景巨幅国画,以备全国人大常委会赠送新落成的中国驻美大使馆。显然,这不仅是一次宣传安徽形象、展示安徽风光的绝好机会,更是对外展示中国画家精神面貌和艺术造诣的一个舞台。

  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张松第一次感到沉沉的压力。虽然走出军营很多年了,但是他忽然又有了一种兵的感觉,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自己学画几十年、画画半世纪,现在,该是剑出鞘、笔传神的时候了。

  握了几十年的画笔,在手中;登临了无数次的黄山,在胸中。几天之后,张松拿出了小稿。7月底,画稿被送到北戴河让国家领导审阅。根据修改意见,张松马不停蹄地又画了两稿。

  8月8日,张松来到北京,在人民大会堂那间近200平方米的书画室里,张松开始了20天如闭关修炼般的创作。每天早晨进入画室,推开窗户,展现在眼前的是宽阔雄伟的天安门广场,花团锦簇,车水马龙,伟大的祖国一片欣欣向荣,那种油然而生国家至上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点燃了张松的创作激情。被这种澎湃的激情推动着,张松的创作效率空前的高,脑海里全是笔墨黄山,胸中波澜化作笔下滚滚云海、峭拔山峰。12天,张松顺利拿出《黄山朝晖》巨幅画稿。

  尚未喘息,就在《黄山朝晖》装裱过程中,等待领导审查期间,张松意外地接到了人民大会堂一项新的艰巨殊荣:共和国60华诞前夕,人民大会堂欲从全国遴选一批名家画作,装点大会堂公共区域。虽然全国不到十人,但张松名列其中。在这种才情喷薄的创作高峰期,这不啻是一个最好的消息,这时候的张松,感觉不到累,有的就是一种无法言表的宣泄的快乐。挥毫泼墨5天,长5.4米的巨幅画卷《新安春韵》诞生。

  这实在是一次让人忘记一切的投入创作,没有任何应酬,没有丝毫杂念,全身心地投入。两个多月后,张松在接受记者采访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表情痴迷:“这20天在我的创作生涯中,是难忘的,沉浸在创作状态中是快乐的,也是幸福的。”

  一朝出关:笔墨挟华彩

  声震华盛顿名扬大会堂

  9月9日,在华盛顿中国驻美大使馆,正在美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的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为全国人大赠送驻美使馆的巨幅国画《黄山朝晖》揭幕。红幕徐徐拉开,黄山群峰云海之巅,一轮朝阳喷薄而出,夺目的光芒照亮使馆的中央大厅,一时间,相机频闪,掌声雷动。

  几天之后,张松的另一巨幅国画《新安春韵》在人民大会堂二楼大厅挂出,画上灵秀的新安江畔,点染着大片金黄灿烂的油菜花,整幅画作绚丽明快,洋溢着蓬勃的生命力。该画作悬挂在二楼大厅的回廊,“左邻”是韩美林的奔马,“右居”是范曾的作品。

  安徽景观又一次为世人瞩目和惊叹,安徽画家再一次成功登上中国乃至世界的前台。

  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两次创作,中间可有波折、坎坷?水墨国画的悠远淡泊如何适应重大外交场合所需的明快色调?

  张松坦言:“困难是有的。像使馆和人民大会堂这样的国家外交、公众场合悬挂的国画作品,与美术馆展览受众群体不一样,作品表现不能全是黑乎乎的墨色。创作中最大的困难就是既要保持国画的笔墨精髓,又要彰显磅礴的气势,明亮的色彩。开始我拿出的小稿色彩比较暗,后来几经揣摩、修改,最后完稿的作品,全国人大的领导和专家,对画卷的气势、色彩及笔墨都非常满意。”在传统的基础上,打破原有创作中的固有模式,这对张松来说,是挑战,亦是艺术上的摸索、提高。

  这个少年时代因将毛主席画得惟妙惟肖,而被部队以增加5个征兵名额为条件带走的军旅画家,始终有颗感恩的心。在他认为,艺术并不是那么玄妙的东西,它就是一个人表达自己情感的载体。作为一名艺术家,他的作品不能仅仅在业内的小众之间流传,艺术家师法自然的作品,应该是其回报社会的方式,理应符合大多数民众的审美要求。对安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张松充满由衷的自豪。“很多外地甚至国外的画家,羡慕我们安徽艺术家有这么好的创作资源和环境,既有人文景观,又有自然景观。是这里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我们,我们没有理由不以一颗感恩的心,把这一切反映好。作为艺术家,应该有这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颗对社会感恩的心,一腔对绘画执着的爱,身为省美术家协会秘书长的张松,即使行政工作再忙,杂事再繁琐,他也会随时随地进入绘画状态。出差途中车窗外的景色,会给他灵感和素材;工作之余见缝插针地提笔涂染,会是他最好的休息。

  对他而言,协会工作,是始终保持一颗火热的心,为全省美术界3000位画家打造更广阔的舞台;而绘画创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是一种本能的需要,是他生命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论繁忙还是轻闲,不论年少还是年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