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拒绝下一个“闫德利”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28日15:37  山西新闻网
山西新闻网 

  2009年10月12日,一位自称来自河北容城县的女子闫德利,在自己的博客上公布了279名曾与自己发生过性关系的男性手机号码,并称自己身染艾滋病。所谓的“性接触者号码”在一夜之间传遍全国各大论坛。经核实闫德利确有其人但并未患艾滋病,涉嫌诽谤她的最大嫌犯是她在北京的男友。

  几张不雅照片,200多个手机号码,子虚乌有捏造出来的情节,就能让网络上听风便是雨,惹来喧嚣一片,掀起一场轩然大波。究竟是谣言因人而起,还是人们不分青红皂白,推波助澜了谣言?闫德利事件,给很多人脸上狠狠敲了一记耳光。所谓的乱伦、艾滋病、报复事件在众目睽睽之下变成了子无须有;义正言辞的讨伐,理直气壮的指责,到头来不过成了他人恶意诽谤的帮凶。

  从艳照门到摸奶门,从炫富女到艾滋女,“又黄又暴力”的金钱、性两大元素,构成了网络热议话题的主流,甚至引起了主流媒体对相关事件的普遍关注。客观地说,这是媒体对大众猎奇心理的妥协与迎合,但同时媒体也在不自觉中引导了大众,关注类似话题,满足滋长了大众的集体窥私欲。猎奇成为真正目的,慈善只是外表的包装。人们看热闹,盲目的对事件人物进行评价抨击,却鲜有人真正善意的去关心和帮助当事人。

  网络给大众舆论开放了一个窗口,但同时也成了少数别有用心的人炒作、污蔑、诽谤、造谣中伤的工具。作为善良的大众网民,我们的同情心不能被滥用,我们的道德与正义感更不该被利用,成为伤害无辜者的帮凶。这需要我们擦亮眼睛,学会分辨是非真假,不轻易被人煽动,更需要网络监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管理和监督。还网络一片清净,让你我都不会成为下一个“闫德利”。

  山西新闻网 郭嫣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