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粤北四条高速下月起计重收费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29日04:08  大洋网-广州日报

  

粤北四条高速下月起计重收费
希望计重收费可以解决京珠高速超载之困。记者张伟清 摄

  25吨车载40吨货物计费将翻倍 空载车将降低标准收费

  酝酿多时的货车计重收费将从下月起开始在粤北试行,并逐步在全省推广,这将对来往于广东的货运车辆产生重大影响。记者昨日获悉,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自今年11月1日零时起,在广东省联网收费粤北区域高速公路(包括京珠北、京珠南、街北、清连高速),以及韶关、清远市辖区内的开放式收费公路试行货车计重收费。

  文/记者杜娟 通讯员粤交综

  现场:京珠北已挂“计重”标志牌

  计重收费是一种以收费站实地测量的车货总重为计费依据,并按照货车总重对应的区段费率标准累加计算收取车辆通行费的征收方式,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0个省份实行了计重收费。

  省交通厅负责人表示,广东也已酝酿近2年,准备近1年,计重收费体现了“少用路少交费、多用路多交费”的创新理念。目前仅限对货车进行计重收费。

  据悉,京珠南、北高速沿线的计重收费设备已经全部安装完毕,测试工作进行了半年,现已经过验收。记者在京珠北的乳源收费站看到,收费站前面已经挂出大大的标志牌“计重收费 减速慢行”,而收费亭前面竖起的收费显示屏上,也有总重、超载率、轴数、车型、费用等几项显示。

  计重收费有利于从源头遏制超载

  该站的所有车道前都安装了地磅,记者看到埋在地下的地磅由两条约长1米、宽40厘米的硫化橡胶密封着,两旁竖着两根轮轴识别器,只要车辆一通过,收费亭里的电脑就能显示其重量和到底是几轴的货车。该站负责人告诉记者:“每过一辆车,我们的电脑里就可以显示其重量。”

  之所以选择京珠高速作为试点,作为南北交通大动脉的京珠高速每日约有1万辆货车通行,80%以上的是超限超载,很多只能以极低的时速在路上“蜗行”,而且对路面破坏极大,实行计重收费是用经济手段治理超载的好方法。而且京珠高速穿越的河北、河南、湖北、湖南4省都已实施计重收费标准。

  业内人士认为,短期来看,车流量的增长会受到限制,但车流收费费率会得到一定的提高;长期来看,将有利于降低路面养护维修费用,利于成本控制。交警部门则认为,在高速公路推行计重收费,有利于从源头上有效扼制超载车辆屡禁不绝的现象,大大降低京珠北交通事故高发的趋势。

  此外,广清高速本来也属于联网收费区域,但由于广清高速即将进行扩建,地磅改造工作有困难,所以目前暂不进行计重收费的试点。

  计重收费标准

  1.对轻载(空载)的重型货车按现行高速公路收费标准降低一个车型收费标准计收通行费(最低降至现行收费标准3类车型)。

  2.正常装载、超限30%以内(含30%)的货车按现行高速公路的收费标准计收通行费。

  3.对于超限30%以上的货车,正常装载部分及超限30%以内(含30%)按现行高速公路的收费标准计收通行费,超限30%以上的部分,每超限1%,应缴通行费在现行收费标准下增加4%。

  例如车货总重分别为13吨、29吨和40吨的三轴货车,通行京珠高速“粤北-太和”段,则有不同的标准。(三轴货车国家认定车货总重标准为25吨,按车型分类标准4型车收取通行费。)

  1)13吨的三轴货车,原标准为4型车,应缴505元。计重收费时,属于轻载(空载),降低一个车型收费标准收取通行费,即按原收费标准3型车收费为340元。

  2)29吨的三轴车,超限在30%以内,仍按4型车原收费标准缴通行费505元。

  3)车货总重为40吨的三轴车,该车已超过车货总重认定标准,按相关公式计算应缴:1111元。

  疑问一:会被收天价通行费?

  目前不少车主担心,实行计重收费后,超载车辆会被收取“天价”通行费,但从省交通公布的收费方案来看,还是体现了“少用路少交费,多用路多交费”的原则,也是用经济手段治理汽车超载。空载车将降低标准收费,超载30%以内的车辆按照原标准收费,只有超载三成以上的车辆通行费按照现行标准4%增收。

  疑问二:计重设备是否准确?

  此外,还有不少货车司机担心,由于计重收费采用的是动态计重方式,可能会因为汽车通行的方式和速度不同而产生较大误差。省交通厅表示,货车应以低速3~5公里/小时匀速慢行通过地面的计重平台,如被称重方对称重设备准确度有疑义,可在先缴交通行费后向省质监局投诉(电话:12365)。经省质监局组织重新检定确定该称重设备出具称重数据是否准确有效,如确定是称重设备原因造成多收通行费的,收费方应当向缴费方退还多收的通行费。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