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构筑精神长城是对救人大学生最好的纪念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30日00:07  红网

  湖北3名大学生为救落水者溺亡一事,经媒体报道受到广泛关注。社会各界对溺亡者家庭的捐款已超过45万元,且还在持续。10月27日央视《新闻1+1》以“救命,无需争议”为题,对此热点事件进行了分析评论。针对本身不会游泳的三位溺亡者这么做到底值不值,央视评论员白岩松的一番话堪称经典:我觉得生命不是做算术题,也不是写论文,无法用几个换几个来做值不值的讨论,也不能像写论文一样,我们要提前打草稿,然后列出一、二、三、四,然后再开始,我觉得那一瞬间的那种直觉和采取的行为就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这三个年轻人是英雄。

  尽管眼下媒体以及公众对此关注度极高,尽管围绕纪念祭奠英雄、安慰溺亡者家庭官方或民间组织的活动不乏热烈且多样,但笔者有一种并不乐观的预感:这件事很快就会淡出人们的视线,被社会所遗忘。

  如今,可以说是一个快速遗忘的时代。再大的事件、再轰动的新闻,无论是令人可歌可泣的,还是遭人谴责恨入骨髓的,都不大可能在每个人的记忆中停留太长的时间,都会像电脑中过时的文件那样被无情地删除。一方面,现代社会信息量庞杂巨大、生活工作节奏太快,人们有限的头脑空间实在装不下太多也没功夫装很多东西;另一方面,现今的人大都变得很“自我”、很“实际”、很“物质”,与一己利害无直接关系之事,一般都不会那么在意、那么用心。换言之,当今之人被一种精神所感动的难度已变得很高,能被真正打动、长期不忘乃至影响一生的“几率”更是很小。而回望曾经的那个传统时代,罗盛教、欧阳海、王杰、刘英俊等等,其英雄形象都曾长期驻留在人们的精神世界,持续地感动着、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诚然,社会变化、时代演进自有它变化和演进的逻辑,不宜简单、武断地去评价两个时代的优劣利弊,但可以肯定的是:任何社会形态之下,都应该有一种超越物质、超越个人的“道德理想和精神崇拜”的普世价值,假如一种崇高精神无法在人们心中驻留,我们的精神世界必然黯淡无光。

  在一个多元化社会里,每个人都拥有对三位为救落水者溺亡大学生进行价值判断的权力,媒体、尤其是自由度颇高的互联网也为之提供了充分的空间。然而,无论社会“物质”以及“自我”到何种程度,对于三位英雄“那一瞬间的那种直觉”(白岩松语)给予充分的崇敬甚至好好地被感动一把、被激动一回都是完全应该的。只有这种感动和激动的“振幅”够宽、强度够大,人们才不会将此快速遗忘。作为对强化主流价值观、引导社会风尚负有责任的政府和媒体,则首先不能快速遗忘,重要的不是追求一时“热闹”,而是在精神价值以及“长效机制”上多下工夫。例如,设置纪念日、在事发地修建英雄纪念碑或塑像、将英雄事迹纳入中小学课本等等。

稿源:红网 作者:刘以宾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