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戮力同心抗灾夺丰收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30日05:50  大河网-河南日报

  □本报记者 李晓玮 董学彦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粮食生产连续6年大丰收,连续4年超千亿斤,连续10年雄踞全国之首,都是一个意义重大的经济事件——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局面,也是我国农耕文明史上的奇迹。

  1078亿斤粮食,这个看似简单的数字,如果和去冬今春我省遭遇的特大干旱联系在一起,却显得如此宏大与厚重。从大灾到大丰收,中原儿女担负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在广袤的中原大地挥洒苦干实干的汗水,创造了在大灾之年夺取粮食丰收的光辉范例。

  历史罕见大旱突袭河南

  中国粮仓面临严峻考验

  这是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

  在小麦生长的关键时节,我省连续107天无有效降雨。气象资料显示:这是一场中原大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同期最严重的旱灾。全省小麦受旱面积最高时近5500万亩,山区、丘陵地带高峰时有45万人、9万多头大牲畜出现饮水困难。1月29日,河南省气象局破天荒发布干旱红色预警。

  中原大地,河溪干涸,农田龟裂,空气中弥漫着焦躁的气息。在旱情最为严重的山丘区,地里的裂缝,足以放得下一只成人的脚掌。兰考县许河乡西埽怀村,58岁的田西和眼巴巴地望着枯黄的麦田,欲哭无泪,“自打记事到现在,没有见过这么旱的天。”

  “中原熟,天下足”。 我省是中国公认的粮仓,其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10,小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4,除了要满足全省近亿人口的需求外,(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每年还要向省外提供300多亿斤商品粮。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我省使命重大。

  国际金融危机在蔓延,中国粮仓却面临严峻考验。一时间,河南大旱成了举国关注的焦点。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在旱情最严重的时刻,总理亲赴中原大地指挥抗旱。旱情就是命令。河南省委、省政府连续5次召开专题会议,决定举全省之力,用全部智慧,汇聚一切力量,用10天时间把全省7000多万亩小麦普浇一遍。

  2月1日,春节长假后上班第一天,省委书记徐光春赶赴省防汛抗旱指挥中心,召开抗旱会议,指挥全省抗旱。省长郭庚茂深入基层,了解旱情,指导抗旱。省四大班子领导披挂上阵,分包省辖市,14个督导组分赴全省各地督导抗旱。一场保卫共和国粮仓的战役打响了!

  徐光春的话掷地有声:“民以食为天,国无粮不稳。河南是全国第一粮食生产大省,粮食丰收,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就有了坚实的基础;粮食歉收,就会使本来已经困难的经济局面雪上加霜。抗旱这场硬仗只能赢不能输!”

  动员一切力量战大旱

  千军万马抗旱夺丰收

  这是一场规模空前、力度空前的“全民抗战”——

  “百厅包百县抗旱浇麦夺丰收”大行动全面展开。各厅局工作组分赴农村,参与抗旱。他们临行宣誓:旱情不解除,人马不撤回!

  市、县、乡、村组织紧急行动。市包县、县包乡、乡包村、村组包农户,层层落实抗旱责任制。每一块干渴的土地,都跃动着抗旱大军挥汗如雨的身影。有条件的地方打井架泵,没有条件的地方车拉人担,争取多浇一亩麦,多保一棵苗。

  人民解放军、民兵和党员干部毅然出击,挺进抗旱一线。济南军区某工兵团200多名官兵携99台工程装备开进封丘,开挖2300米抗旱导流渠。武警河南省总队紧急抽调1240余名官兵,自购15万元抗旱设备投入抗旱战斗。为抗旱而调动如此多军队、武警官兵,在我省还是首次。

  气象部门殚精竭虑,组织实施10多个架次飞机增雨作业,累计影响面积约18.1万平方公里。黄河水利委员会将小浪底水库下泄流量由390立方米每秒加大到1000立方米每秒,支持河南省抗旱浇麦。13794名科技人员分包4.8万个行政村,面对面指导农民科学浇水。

  在抗旱紧要关头,省委、省政府果断决策,要求尽快建设一批抗旱应急工程,确保小麦能浇上拔节水、灌浆水。一时间,广袤的中原大地,数百个工程队紧张施工,上千个村庄的田间地头机器轰鸣……全省应急灌溉工程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强力推进。水利部门仅用66天的时间,完成投资13.38亿元,新增灌溉面积1239万亩,为抗旱夺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这场与天灾的较量中,各部门相互支持、全力配合,形成了强大的合力。“千军万马抗灾保粮,充分体现了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创造力,展现了各级政府的号召力、执行力、推动力,彰显了河南人民心系九州勇担粮食安全重任的政治意识、大局观念和奉献精神。”省水利厅厅长王仕尧回忆起当时抗旱的情景,依然十分激动。

  据统计,我省抗击此次特大干旱,共投入抗旱资金27.19亿元。日最高投入抗旱人数320万人,行动机电井91万眼,投入机动抗旱设备83万台套、机动运水车辆6.2万辆次,累计浇灌面积9514万亩次。一次抗旱投入如此之多,在河南抗旱史上前所未有。

  破增产之后减产怪圈

  创灾年丰收光辉范例

  气势恢弘的中国粮仓保卫战,不仅成了检验河南省各级领导干部实践科学发展观、转变工作作风的“考场”,更是我省粮食生产水平的“试金石”。

  商丘市虞城县刘集乡的刘皮、胡堤口、李河等村是当地有名的低洼易涝地。过去每逢大雨,这里经常出现水围村庄、田地被淹、作物减产等情况。8月初,商丘市普降大雨,平均降雨56.2毫米以上,个别地方甚至高达153毫米。但在这次罕见的强降雨过程中,曾经的心腹大患却出奇地宁静。这宁静,得益于不久前当地刚刚实施的除涝疏浚工程。

  “由于防洪除涝工程的及时实施,全市未形成内涝灾害,工程效益已经显现。据初步调查估算,仅此一次,全市即减少涝灾损失面积13万亩,避免经济损失104万元。”商丘市水利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这样的情景,在我省今年入汛以来大规模开展防洪除涝工程之后随处可见。南阳市一位农民心情激动,写信赞道:“今夏雨水多,旱田变湖泊;庄稼要淹死,恨天灾情多;党的好干部,密切来关注;拨款来治水,农民受实惠。”

  据悉,为确保今年秋粮丰收,省委、省政府在夏粮生产“600行动计划”顺利实现之际,果断决定启动“450行动计划”,即确保秋粮产量超450亿斤,努力实现全年粮食产量超千亿斤的目标。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全省投入资金20691万元,对黄淮海平原及南阳盆地的低洼易涝秋播地进行治理,实际完成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2794.23万亩,为全省的秋粮丰收打下基础。

  毫不动摇地加大农业生产投入,为我省粮食连年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例,经过新中国60年的建设,全省已拥有大中小型水库2357座,打机电井115.4万眼;建成万亩以上灌区243处,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7559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0%,在抗旱夺丰收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永苏说,2009年我省粮食总产在多重灾难侵袭下再超1000亿斤,打破了过去粮食生产总是在增产两三年后就要减产这一历史怪圈,创造了在大灾之年夺取粮食丰收的光辉范例。这标志着河南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粮食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达到了稳产增产的新阶段。②6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