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好学力行 心系大众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30日08:11  解放日报

  “在这一年中,我无数次见到了这样的自习:漏风的教室里,没有炉子,两张课桌被拼凑在一起,中间有根蜡烛头,火焰隐约扑闪……”共青团中央西部支教团第一批成员、复旦新闻学院1995级本科生崔倩,动情地向记者回忆起10年前的支教生涯。

  她说,当初之所以毅然报名,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宁夏西吉县支教,是因为在新闻学院的课堂上,无数次听过范长江的故事。这位著名记者在战乱年代,孤身行走于大西北实地采访红军长征情况,考察中国的社会现实,留下了名垂中国新闻史的《中国的西北角》,“这种‘用脚丈量中国,用心观察社会,用情回报公众’的精神,深深烙入新闻学院的教育中。”

  胸怀民众,是复旦新闻人始终如一的期望。老系主任陈望道自己的办刊经验是:“找准题目、找准作者、切合社会热点而已。”他曾与鲁迅等发起“大众语”运动,强调写作要用“大众说得出、听得懂、看得明白、写得顺手”的语言。

  服务百姓,亦是复旦新闻人时刻护卫的理想。1956年,时任新闻系主任的王中,提出“报纸要根据读者需要来办,这是办好报纸的根本问题”,在当时振聋发聩。系友、现任《新闻记者》杂志主编的吕怡然感慨地说:“一批正直的老师以他们的良知、智慧和独特的方式,始终教我们求真。”

  从复旦新闻学院走出的许多名记者、名编辑,始终与民众同呼吸、共命运。如新华社记者吴复民,长期从事经济报道,亲历了上海国企改革反复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在《经济日报》工作的詹国枢,撰写了大量经济时评,为改革鼓呼、为企业把脉;《甘肃日报》记者周玉兰,在怀孕期间仍坚持做监督报道,屡遭威胁而从不退缩……

  【对话】

  崔倩(复旦新闻学院1995级本科生):那一年的支教生活,我收获颇多:在西北的大自然中寻找到了自我;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被人需要的感觉;最重大的收获是对社会和人的多样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对人对己都更宽容、更理解。

  王帆(复旦新闻学院博士在读):好学力行,为的是“铁肩担道义”。这对现今我们做学问、做记者乃至做人都有很大的意义。这是一种坚守。虽然传媒工具日趋多元化,由报纸而电视,由电视而互联网,工具在变,但我们的理念不能变。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