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平山“石油之子”秦文贵感动中国(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31日08:41  燕赵都市报

  

平山“石油之子”秦文贵感动中国(图)

  秦文贵

平山“石油之子”秦文贵感动中国(图)

  秦文贵参加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 燕赵都市报记者 祁胜勇

  ◎引言:平山是革命老区,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老区人忠诚,战争年代平山出英雄,和平年代也出。最近在中宣部等十一部委组织全民投票选出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出自平山的秦文贵就名列其中。

  1.明理尚贤的家庭培养出个大学生

  

  1961年9月,秦文贵出生在平山县毗邻西柏坡的一个小山村--树石村,在家里的七个孩子中,他是幼子。生活给了他很多贫困的记忆,但也给了他一笔一生也用不完的财富,那就是吃苦耐劳、朴实勤奋。

  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待人宽厚温和。父亲识文达理,母亲虽不识字,但也广受村民爱戴。平时父母教育秦文贵兄弟姐妹们的都是“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凡事退一步地阔天高”、“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等朴素的道理。饭桌上常谈之事要么是先贤古圣之德,要么是农耕稼蔷之理,再就是内战、抗战之苦。明理尚贤的家庭教育,给秦文贵的人生打下了良好的根基。

  凭着这笔财富,学习刻苦的秦文贵1978年考上了华东石油学院,成为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孩子。他的梦想很朴素,不再像父亲那样当一辈子庄稼汉,成为一个特别棒的工程师或者科学家。1982年品学兼优的秦文贵从华东石油学院毕业后,分配到青海油田。那是全国海拔最高、生活最苦的油田,地处柴达木盆地的戈壁瀚海,平均海拔3000米,“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被称为“生命的禁区”。但秦文贵和那个时代充满激情与浪漫的的青年们一样,憧憬着在这片广阔的天地有所作为。

  临行前,年过花甲的父亲特地赶集去买了张中国地图,可查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儿子所说的 “花土沟”。老父亲有些不舍,但他懂得小家与大家谁轻谁重的道理,送秦文贵上车前他郑重叮咛:“不管走到哪里,你都要对得起国家!”

  怀着报效祖国的理想和豪情,秦文贵一路西行。

  

  2. 艰苦的条件让怀揣梦想的他哭了

  先坐火车,又坐汽车,出玉门、跨阳关,天越来越高,地越来越荒凉,终于在第6天的午夜到达了花土沟。当懵懵懂懂的他走下班车时,迎接他的是一阵打得脸颊生疼的黄沙。秦文贵曾想到过这里的自然条件很苦,但怎么也没有想到会这么恶劣。当时的花土沟,只有几间低矮破旧的泥坯房;野外钻井队的职工都住帐篷。有些人来了家属,在荒滩上挖一个方坑,上面架上废钻杆,再铺上竹帘和油毛毡,用沙土一盖,就是个遮风避寒的家了。更难受的是,高原极度的缺氧和干燥,白天口干唇裂劳累一天,夜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秦文贵第一次站在5米多高的钻台上,抬眼打量高耸入云的井架被狂风吹得呜呜直响,不由心里发颤。队长看出他的心思,朝他扔去一把棉纱,“去,擦天车去!”秦文贵心中忽然上来一股狠劲儿,那是山里人老区人的倔强之气,爬!工友们都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他,看他一直攀到天车顶。下来后,外表严厉内心和善的队长对他说:“小秦啊,你不简单。你是大学生,我们工人比不了,可井是打出来的,不是书本上写出来的,你要干钻井这一行,就要先过这一关。”

  更难过的是生活的关隘。快过年了,秦文贵下夜班后搭便车到花土沟基地买了些年货,准备在钻井队过第一个春节。当天下午,秦文贵从基地搭车到通往钻井队的路口下车,想再搭个去自己井队的便车,然而,却死活等不来一辆车。天黑了,风也刮得更大了,他只好在夜幕里背着年货徒步行走在通往井队的戈壁滩上。秦文贵哭了,“这哪是人呆的地方啊……”

  但他还是留下了,而且一呆就是二十年。

  3.制服井喷成为真正的石油人

  

  1983年的初冬,狮20井在4000多米井深发生强烈井喷,吼声如雷!晚上11点多,放喷管线却被结晶盐堵死,井口压力很快上升到了200多个大气压!如不立即处理,将会井毁人亡。但谁都明白,在这么大压力下,流体的穿透力,肉体根本无法抵挡。看着队长毫不犹豫地跳进齐腰深的泥浆中奔向井口时,秦文贵震惊了,他和队友也忘记了危险,提着管钳,冲向井口,拆换被堵的管线。当卸到还剩几扣时,粗壮的管线丝扣突然被巨大的压力顶脱,队里经验老到的老徐师傅猛力地将他推向一边,100多米长的钢管带着管钳从秦文贵原来站着的地方呼啸而过,飞出老远,重重地砸在泥水之中……

  黎明时分,油井终于被保住了。

  但是要驯服桀骜不驯的油井,就必须把重晶石粉混拌在泥浆中提高泥浆密度再泵入井内才能彻底压稳。这些每袋50斤重的石粉要靠人力背到井场,井队人手不足,油田高价请来一群农民工帮忙,但人家干了不足两个小时就不干了,农民工们说:“我们那儿驴子也不干这活儿。”

  秦文贵就和师傅们一起扛。高原缺氧,正常呼吸都不匀停,数袋重晶石粉扛在背上,体格稍弱者就会鼻血浸湿前胸,但他们仍夜以继日地背。3个月下来,秦文贵和师傅们硬是扛了1万多吨的重晶石粉,相当于2000辆解放卡车的运量。

  从此,工友们认可了这个大学生,后来在全队掰腕子比赛中,他已排名第二。打钳子、甩钻杆、扶刹把、下套管……,在劳作中他积累了日后科研的基础:看板房内灯光明暗闪烁,就知道井上启动了什么电机设备;听钻机声音轰鸣起伏,就可判断出井上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他踏踏实实地干,像老爹在山坡上种地。

  “十年井队生活让我懂得人生之顽强”, 秦文贵感慨,那些有一颗金子般责任心的师傅们令他终身难忘, “我一生都记着他们”。

  他思索,苦干不能苦熬!虽然柴达木盆地恶劣的自然条件非人力所能改变,但是科学技术可以推动青海油田快速发展。自己是大学生,就要勇于担当。

  在油沙山一口井的施工中,为了防止把井打斜,他提出采用刚性满眼钻井技术和钟摆钻井组合工艺,钻井速度提高了20%,节约成本20多万元。他负责设计的移动式钻机基础,取代了水泥固定基础,节省了成千上万吨的水泥石料和大量的人工。几年下来,他成了公司里小有名气的工程师钻井队长。

  4.揣一捧沙土心中不忘亲爱的祖国

  

  1992年元月的一天,他来到冷湖烈士公墓,这里长眠着柴达木油田的开拓者,其中还有他尊敬的师傅。秦文贵是来辞行的。经过严格考试,他成为中国石油系统唯一入选加拿大国际发展署和我外经贸部联合举办的人才培养项目的专业人才。那灰压压的一片坟茔,使他的心震撼不已。为了祖国的石油事业,许多人把宝贵的生命永远地留在了那里。他在墓碑前默默地站了许久,最后抓了把沙土用一帕白方巾裹好,深深地鞠了三个躬。

  在国外学习期间,秦文贵的学习心得报告多次受到高度评价,还曾被转发给其他学员传阅。其中有一次的报告得到了他所在公司董事长的赞扬,大家都很敬佩这个来自中国的勤奋好学、做事扎实的年轻人。

  在秦文贵学习将要结束时,这家公司愿以10倍的薪水,请他去工作,并承诺办理爱人和孩子定居海外的手续。但秦文贵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国,带着那捧沙土最终回到了柴达木。他说,国家培养了我,又送我出国深造,学成回国,理所当然!

  1993年秦文贵被提任公司的副总工程师。3月的一天,一个钻井队发现即将进入目的层的重点探井——狮32钻井的技术套管发生断裂,再也无法打钻。该井如果报废,已经投入的1000多万元亦将血本无归。正当在场的专家和领导们犯愁的时候, “扑通”一声,秦文贵不小心摔了个大跟头,他大喊“有了!”

  秦文贵联想到,断裂的套管和摔断的胳膊一样,能不能通过捆绑和扶正的方法加以解决呢?于是事故很快顺利地解决了。大家都高兴地说,秦总这一跟斗捡回了1000万元,能上吉尼斯世界纪录了。

  一年后秦文贵当上了油田钻井公司的总工程师。主持和参与了20多项技术改造、科研课题,组织研究和应用了数十项新技术、新工艺,解决了大大小小上百个生产难题。从1982年到2002年,除了在加拿大和美国留学4年,秦文贵将人生最美好的16年青春留在了柴达木。16年,狮子沟地区原油年产量由数千吨上升到5万吨,青海油田在高海拔地区创造了5630米的钻井井深最高纪录,创造了用大位移定向井开发裂缝油藏的记录,创造了8小时制服天然气井喷最短用时纪录……

  1997年4月24日,秦文贵获得了首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1999年被中宣部和团中央以及全国青联树为“当代青年的榜样”。

  5. 背负着故乡的体温继续在路上

  

  2003年,秦文贵调到北京,现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副总经理,负责钻井、井下作业业务和安全环保工作,还担任我国钻井工程标准化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全国青联副主席等职务。

  几年过去了,秦文贵时常在明亮的办公室里翘首西望,想念柴达木,想念油田,想念那些朝夕相处的工友,2008年,作为当代石油人的代表,秦文贵参加了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那块来自柴达木的伤痕伴随他擎起了圣火,北京、柴达木虽相隔千里,但秦文贵觉得,自己从未离开过那片青春燃烧的土地。

  2009年9月,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后,他谦虚而真诚地对记者说,“是祖国培养了我,一个人的理想只有深深根植于自己所热爱的大地,才能开出最艳最美的花朵。我所取得的每一点成果和进步,都凝聚着几代石油人的智慧和心血。我是代表他们当选‘双百’人物的”。

  对给予他生命底色的故乡,他深深地感恩:“我的当选,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誉,也是河北的光荣,更是平山的荣耀。‘双百’人物中如今健在者不多,还在工作岗位上的人更少。按60岁退休,我还要在岗位上再干12年,按活到80岁,我还要背着这个荣誉更长时间。平山县有两个人当选‘双百’人物,另一位‘双百’模范‘子弟兵母亲’戎冠秀可含笑九泉。我只有再做努力,再出成绩,才能对得住这个殊荣,才能对得住河北,才能不辜负平山父老乡亲的一片厚爱!”

  (注:本文照片均为资料图片。)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