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贝时璋逝世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1日02:09  舜网-济南时报

  

贝时璋逝世
贝时璋逝世
图一:这是1993年,贝时璋在指导青年人做实验(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图二:贝时璋院士 新华社发

  记者从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获悉,著名生物学家和教育家、我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科学院最年长的院士贝时璋先生,2009年10月29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107岁。

  贝时璋1903年10月10日出生于浙江镇海县。作为我国现代生物学研究和教育的先行者,贝时璋开创了我国生物物理学、放射生物学和宇宙生物学,为我国生命科学和载人航天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最年长的中科院院士

  随着苏步青院士、陈省身院士先后作古,贝时璋院士一度是1948年遴选的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也是最年长的中国科学院院士。

  资料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协助筹建中国科学院,贝时璋奔走于北京、杭州之间。1950年离开浙江大学到上海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员兼所长,1954年,贝时璋为参加科学院学术秘书处工作,将实验室迁往北京。1957年成立北京实验生物研究所,他任研究员兼所长。1958年在该所基础上又改建为生物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兼所长,直到1983年改任名誉所长。

  1958年起兼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物理系主任;1978年至1982年兼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生物教学部主任;1978年至1984年任中国动物学会理事长;1980年至1983年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长,1983年至1986年任该学会名誉理事长;1958年至1983年任《中国科学》编委、副主编;1980年至今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卷编委会主任;1984年至今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副主任。贝时璋对分担的工作,无不奋力完成。如为国务院科学技术规划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制订各种近期或长远规划,尤其在1956年制订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973年受当时科学院领导委托撰写的“科学技术基本建设”的建议以及参加制定1977年国家8年科学规划时,均全力以赴。 2003年 10月 10日,是贝时璋的百岁寿辰,在百岁生日之前出版他的论文集,是先生最大的心愿。先生一直在说,如果论文集出不来,过百岁生日就没意思。为此,先生用了一年多时间主编完成了《细胞重建》论文集第二集,并由科学出版社于9月正式出版。

  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在长达80多年的科学探索生涯中,贝时璋获得了无数科学成果,他的主要研究包括动物个体发育、细胞常数、再生、中间生、性转变、染色体结构、细胞重建、昆虫内分泌腺、甲壳类动物眼柄激素等方面,其中尤以关于细胞重建的研究最为突出。

  1932年春,贝时璋在杭州郊区松木场稻田的水沟里观察到甲壳类动物丰年虫的中间性,并发现在其性转变过程中生殖细胞的奇异变化,即细胞解体和细胞重建的现象,这一现象是细胞繁殖方式和途径的重大新发现,打破了细胞只能由母细胞分裂而来的传统观念。贝时璋将此种现象称为“细胞重建”,于1934年发表了名为《丰年虫中间性生殖细胞的重建》的论文,从此奠定了他作为我国著名细胞生物学家的学术地位。

  1958年,由贝时璋负责在北京实验生物研究所基础上改建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这标志着生物物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中国正式确立。贝时璋不仅创建了生物物理研究所,而且创建了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物理系,为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为适应中国原子能事业发展的需要,贝时璋开创了放射生物学研究,建立了核试验落下灰监测站和天然放射性测量技术。在国际航天事业刚起步之际,贝时璋又高瞻远瞩地创建了宇宙生物学研究室,与有关部门合作,在1964-1966年两年间发射了5枚生物探空火箭,并成功回收了搭载的生物样品和实验动物。

  鉴于贝时璋在科学研究上的突出成就,2003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根据中国国家天文台的申报,正式批准将该台于1996年10月10日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36015的小行星命名为“贝时璋星”。

  105岁时拿到第五个博士学位

  2007年3月,贝时璋院士获得博士学位80周年之际,这位德高望重的国际知名学者又在德国图宾根大学获得了第5个博士学位。

  1928年3月,25岁的贝先生在德国图宾根大学获得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李枢强研究员处了解到,德国图宾根大学第5次授予贝时璋院士博士学位。李枢强也是留德博士,贝院士是他的德国导师的导师的师兄,十多年来,李博士成为德国教授们和贝先生的义务联系人。据李枢强介绍,1978年、1988年和2003年,在贝时璋院士获得博士学位50周年、60周年和75周年的日子里,图宾根大学又3次分别授予他博士学位,使他成为图宾根大学的“钻石博士”。

  98岁之前没住过医院

  从自己的住所到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来回3000步,这条路贝时璋走了整整40年。今天,这位年逾百岁的资深院士虽说已不再往返于这两地之间,但前几年,他仍坚持每天在自家室内、走廊和阳台上走3000步,以模拟从家里到实验室所走的路程。

  贝时璋一生没有生过大病。98岁之前没有住过医院,除了正常的体格检查,他是不去医院的,平常几乎不打针吃药。

  过了百岁之后,贝时璋的味觉、嗅觉和触觉功能都还很好,只是从96岁开始,贝时璋的听觉和视觉功能逐渐减退。与人对话时,就由家人用水彩笔写大字给他看,或者用手指写在他的手心里。贝时璋用放大镜细细看每一个字,偶尔碰到字数多的问题也会提“抗议”:写得简单一点嘛!

  2003年编纂论文集时,没有讲稿,贝时璋也能思路清晰地做一个半小时的学术报告。他常说:“我们这样的年岁,脑功能好,记忆力(信息储存)和思维活动(信息加工)都好,只是信息输入功能(听觉和视觉)差了一些。”

  从小就勤劳的贝时璋始终把自力更生挂在嘴边,每天自己整理卧室兼工作室,收拾床,抹桌椅板凳,常年坚持洗自己的内衣裤、袜子、手帕和抹布。

  在饮食上,他的原则是早上吃得饱,中午吃得好,晚上吃得少;不挑食,荤素搭配,讲究营养和热量,吃饭要讲究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的搭配。至于口味,身为南方人的贝时璋惟一的要求就是清淡,除一日三餐,他基本上不吃零食;除水果外,不吃生冷食物。

  贝时璋在德国留学时学会了吸烟,一直吸了60年,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一说戒烟,便从此不再抽烟。他也从不吃补药和营养品,只是每天坚持吃4片复合维生素B和6片维生素C。之所以每天坚持吃复合维生素B和维生素C,贝时璋认为,根据自己的细胞重建理论,维持好细胞解体和细胞重建的平衡,是对抗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以及维持和提高脑功能的重要环节,而吃一定量的复合维生素B和维生素C,就可以维持氧化、还原系统作用的平衡,保持健康。

  □贝时璋简历

  贝时璋(1903.10.10~2009.10.29)实验生物学家,细胞生物学家,教育家。中国细胞学、胚胎学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早年从事无脊椎动物实验胚胎学和细胞学的研究,对细胞数恒定动物与再生的关系作了深入的研究;上世纪30年代初发现了中间性丰年虫,并观察到其雌雄生殖细胞的相互转化现象;70年代提出了细胞重建学说。重视交叉学科,致力于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发展,先后组织开拓了放射生物学、宇宙生物学、仿生学、生物工程技术、生物控制论等分支领域和相关技术,并培养出一批生物物理学骨干人才。

  贝时璋出生在浙江省镇海县濒临东海的憩桥镇上,祖辈靠打鱼为生,父亲是德商洋行的一位职员。贝时璋12岁随父亲外出求学。先在汉口的德华学校,后到上海的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德文科读中学。1921年在同济医工专门学校的医预科毕业后到德国留学,先后就读于福莱堡大学、慕尼黑大学和图宾根大学。1928年3月在图宾根大学毕业,并得自然科学博士学位。贝时璋在德国的八九年,受到德国传统的严格的生活规律和深刻的学术思想的熏陶,对他以后的科研生涯有很大的影响。在图宾根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在著名的实验生物学家J.W.哈姆斯(Harms)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1929年秋回国。1930年4月在杭州筹建浙江大学生物系,8月被聘为副教授。办系伊始,缺乏师资,贝时璋开出组织学、胚胎学、无脊椎动物学、比较解剖学、遗传学等等课程。除讲课外贝时璋坚持科学研究,即使在抗日战争期间,浙江大学西迁,生活和工作条件极差,仍孜孜不倦地从事科学探索,为浙大生物系培植了浓厚的学术科研气氛。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