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钱夫人美过赵雅芝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1日03:49  扬子晚报

  在中国科学院宿舍区一排老旧的红砖楼群中,有一座普通的小楼,这就是被称为“中国航天之父”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和中国“欧洲古典艺术歌曲权威”蒋英夫妇的家。走进这个家,满眼都是藏书,在屋中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一架德国制造的黑色大三角钢琴。这架琴记录了这对夫妻至真的情感、至诚的追求、至上的奉献……

  “英妹,嫁给我吧”

  为钻研科学,钱学森36岁才结婚,其夫人蒋英是我国现代著名军事战略家蒋百里的女儿,钱学森与蒋英从就小青梅竹马。媒体称蒋英为“比影星赵雅芝还美的钱学森夫人”,两人不仅感情甚笃,在艺术、事业上也都有共同语言。

  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和蒋英的父亲蒋百里都是前清秀才,又同是留日学生,两人回国后都在北京供职,因此两家来往甚密。

  蒋英是蒋百里的三女儿。只有一个独生子的钱均夫仗着同蒋百里的特殊关系,直截了当地提出要5岁的蒋英到钱家做他的闺女。蒋英从蒋家过继到钱家是非常正式的,蒋钱两家请了亲朋好友,办了几桌酒席,将蒋英的名字也改为钱学英。

  蒋英回忆起那段经历时说:“过了一段时间,我爸爸妈妈醒悟过来了,非常舍不得我,跟钱家说想把我要回去。钱学森妈妈答应放我回去,但得做个交易:你们这个老三,现在是我干女儿,将来得给我当儿媳妇。”

  良好的家庭环境,使钱学森和蒋英自幼受到很好的文化熏陶和家庭教育。蒋英儿时喜爱唱歌,颇有音乐天赋。1935年,蒋英随父亲到欧洲考察。1937年,蒋英考进柏林音乐大学声乐系,从此开始了她在欧洲学习音乐的漫长旅程。

  而钱学森,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对艺术也很热爱。书法、绘画、写作、小品尽显才艺。

  1935年钱学森赴美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钱学森和导师冯·卡门共同开创了举世瞩目的“卡门——钱学森公式”。从此,钱学森的名字传遍了世界。

  一个在美国苦攻航空机械理论,一个在欧洲畅游于声乐艺术的海洋之中,10多个年头,钱学森与蒋英彼此没有来往,只有艺术的种子孕育在各自的心田。

  然而,当蒋百里赴美国考察把蒋英在欧洲的留影拿给钱学森看时,照片上那动人的微笑和儿时就依稀可见的美丽,在钱学森的心里掀起了微澜。

  这年的旧历七月初七,是钱学森刻意选择的良辰吉日。钱学森终于下定决心,向蒋英求婚。

  钱学森来到蒋家,走到蒋英面前恳切地说:“英妹,12年了,我们天各一方,只身在异国他乡,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我们多么需要在一起,互相提携,互相安慰!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还要相逢,我们却一别12年,太残酷了。这次我回来,就是想带你一块儿到美国去,你答应吗?”

  的确,两个人虽无书信来往,但是,长久的分离,并没有封冻两颗相爱的心灵,相反,更加重了他们之间的思念。他们都在无言地等待着对方。

  1947年,钱学森与蒋英在上海喜结良缘。

  这年9月26日,钱学森与蒋英赴美国波士顿。他们先在坎布里奇麻省理工学院附近租了一座旧楼房。在新家的起居室里摆了一架黑色大三角钢琴,为这个家平添了几分典雅气氛。这架钢琴是钱学森送给新婚妻子的礼物。

  多年之后,当蒋英忆及往事,依然回味无穷地说:“那个时候,我们都喜欢哲理性强的音乐作品。因此,我们常常一起去听音乐,看美术展。我们的业余生活始终充满着艺术气息。不知为什么,我喜欢的他也喜欢……”

  软禁中的竹笛与琴声

  在美国工作的10多年间,钱学森为美国航空和火箭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50年8月,当得知钱学森要回国时,美海军部副部长立即给司法部打电话:“无论如何都不要让钱学森回国,他太有价值了!”

  整整5年在美的软禁生活并没有消磨掉钱学森和蒋英夫妇返回祖国的坚强意志。在这段灰暗的日子里,钱学森常常吹一支竹笛,蒋英弹着钢琴,两人共同演奏古典室内音乐,以排除寂寞与烦闷。

  1955年10月8日,在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下,美国政府终于准许钱学森夫妇回国。但当钱学森和蒋英带着他们6岁的儿子永刚、5岁的女儿永真在机场最后登机时,美国政府又无理扣留、没收了钱学森在美国20年间积累下的研究笔记。而他们的结婚“信物”——黑色三角钢琴,在蒋英的据理力争下,最终与他们一起回到了祖国。这架三角钢琴也因此成为钱学森和蒋英历经风雨、沐浴幸福的见证。

  在回国以后的半个世纪里,每当蒋英登台演出,或指挥学生毕业演出时,她总喜欢请钱学森去听、去看、去评论。钱学森也喜欢把所认识的科技人员请来欣赏,大家同乐。有时钱学森工作忙,蒋英就录制下来,放给他听。如果有好的交响乐队演奏会,蒋英也总是拉钱学森一起去听,把这位科学家、“火箭迷”带到音乐艺术的海洋里。

  每当听到蒋英的歌声,钱老总能感到一种美好的赐予。于是,他自豪地对自己说:我是多么有福气啊!他甚至总想对人们高呼一声:让科学与艺术联姻吧,那将会创造奇迹!据《伴侣》

  各界评价

  ■专家

  钱学森是中国国魂

  著名军事专家张召忠教授:钱学森给中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钱学森身上有三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铭记:第一,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50年代钱学森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毅然决然地冲破重重阻挠回到他深爱的祖国,决心将自己的才华贡献给祖国的现代化建设。第二,积极的创新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就是创新精神。在没有充分的资料可查,没有现成模式可依的情况下,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中国航天军事科技人员锐意创新,仅用不到十年时间就成功地研制出了中国自己的原子弹、氢弹和导弹。第三,自强不息的奉献精神,20世纪50-60年代,钱学森带领中国航天军事科技人员在中国自然环境最恶劣的地区坚持研制、试验尖端科技武器,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为中国国防尖端科技作出了巨大贡献。

  著名军事专家戴旭:在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里有一枚名叫东风-1的近程地地导弹,这是中国地地导弹的开山之作,也是钱老的开山之作。钱老参与过多型火箭和战略导弹武器的研制,由于火箭和导弹的基本原理是相通的,中国现在的火箭产业和导弹系列都是从钱老那个时代奠定的基础。尤其是这些导弹武器已经成为中国镇国利剑。钱老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奠基人,作为知识分子,他为中国的航天事业默默地奉献了自己全部的才华。没有他就没有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今天,他在中国航天科技事业中的地位,甚至在中国科技界的地位无人可以替代,钱老是中国的国魂。

  ■子女

  父亲从不言传,只是身教

  钱永刚长期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的研制工作,是高级工程师、上海交大兼职教授。他是钱学森长子,同时也是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钱永健的堂兄。

  很多家长对于钱老如何教育子女十分感兴趣。钱永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回答却有点让人出乎意料:“如果说我们家有什么教育秘诀的话,那就是‘不教育’。我们家要说‘言传’,几乎没有,主要靠‘身教’”。

  钱永刚说:回想我从小到大,我主要是看父母怎么做我就怎么做。他们从来不会跟我说你要这样或者不要那样,而是用他们做人做事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影响我们。

  有一次,家里的炊事员很郑重地对钱永刚说:“你父亲是个有学问有文化的人。”钱永刚当时就说:“这还用你说,我当然知道了!”但炊事员接下来的一番话却让钱永刚记住了一辈子:“你看你父亲每次下来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从来不穿拖鞋、背心。这是他看得起咱、尊重咱!”钱永刚从此也向父亲学习,至今保留着吃饭要穿戴整齐的习惯。

  父亲的治学态度对钱永刚的影响很大。钱永刚回忆说:“有一年夏天,我路过父亲的书房,发现他正满头大汗地看书,认真程度让我自愧不如。”本报综合

  ■邻居

  钱老穿衣吃饭非常朴素

  “我上次见他还是前年,我去他们家看他,他正靠在沙发上看书。”曾任航天工业部财务司司长的亓英德,就住在钱学森家前一栋楼,听到这个消息以后,今年86岁的亓老先生特意来到钱学森家楼下看看。“那次见面,他虽然腿脚不方便,但头脑很清醒,我们就聊国家航天事业的大发展,我说这离不开他的贡献,他听到后只是笑了笑。”

  亓老先生说,钱学森给他印象最深的就是生活简朴,从家里的摆设到穿衣吃饭都非常朴素。“我记得60年代初的时候,我们领导去他家给他送了两条鱼,他问领导是不是大家都吃上了。钱老说,大家都吃你就给我送,大家吃不上,你就别给我送。”

  亓老先生说,三年困难时期,国家为了照顾他,给他发了一个红本,可以用来买布、买肉等生活必需品,但钱老婉言谢绝了。“这么多年,我看他没穿过礼服,一直穿一件黄色的军装,外面披着黄色的大衣。此外,他对孩子的要求也很严,他儿子的裤子上好几个补丁。”亓老先生说,钱学森的儿子从小就非常勤劳,每天都会打扫楼前的空地,早晚各扫一次。

  ■网友

  网民最佩服钱老回国

  昨天,在获悉钱学森逝世的消息后,几大门户网站都在显著位置做了调查,主题是在钱学森一生的闪光点中,哪一点最令人印象深刻。记者昨晚10点查阅新浪的相关调查后发现,已经有超过16万名网友发表了观点,而统计数据也稍微有些出人意料,网友评价最高的是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从美国回国,排在第二的是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排在第三的是钱学森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奠基人,钱学森参与“两弹一星”研制。

  “悲夫,英雄跨鹤归鸿蒙,剩十亿国民怀高士,两弹震吼名青史;惊矣,人杰挥手辞暮年,留百万热土念达人,一星耀闪指苍生。”网友“黄龙”写道。

  有的网友设置了网上纪念堂追悼钱老。在纪念堂页面,可以选择以“静默一分钟”的方式表示哀悼,可以留言寄托哀思,还可以浏览钱老的生平事迹。

  昨日16时,在清华大学的“水木社区”论坛,“本日十大热点话题”中已经有两条是关于对钱老逝世的悼念主题,分别来自“水木特快”和“航空航天”板块,跟帖达300多条。“哀悼”、“默哀”、“走好”,简单的字句承载着沉重的哀思。

  网友“heast”说:“哀悼。作为航天人,希望国家的航天更加强大。”“yongfeng21”则写道:“钱老等老一辈航天人用自己的所学为我国国防事业的强大奉献了一生,值得吾辈敬仰。钱老走好,沉重哀悼。”

  综合新华社等稿件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