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方:宁可枪毙他 也不能放中方:拿美飞行员 去换回他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1日03:49  扬子晚报

  10年造两弹“外国人能造的,中国人同样能造!”

  有一天,突然通知我说:“今天晚上,你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院长陈赓大将要会见你。”我去了。

  谈着谈着,他就问我:“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我那个时候正憋着一肚子气呢,中国人怎么不行啊?所以就回答很干脆,我说:“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

  陈赓大将听了以后,非常高兴地说:“好极了,就要你这句话。”

  ——钱学森回忆

  拘留15天,体重减了15公斤

  然而,钱学森万万没想到,他的回国夙愿竟酿成了一场劫难!美国海军部次长恶狠狠地说:“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

  从此,美国对他的政治迫害接踵而至。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在特米那岛上将他拘留15天,直到收到加州理工学院送去的1.5万美金巨额保释金后才释放了他。出来后,他失声了。15天之内,他体重减了15公斤。后来,海关又没收了他的行李,包括800公斤书籍和笔记本,并将其污蔑为间谍。他们硬说行李里面有机密材料。其实,在打包之前,钱学森已交他们检查过。美国检察官再次审查了他的所有材料后,证明他是光明磊落的。从1950年到1955年,钱学森遭受了长达5年的软禁。

  钱学森在美国受迫害的消息很快传到国内,新中国震惊了!国内科技界的朋友通过各种途径声援钱学森。党中央对钱学森在美国的处境极为关心,中国政府公开发表声明,谴责美国政府在违背本人意愿的情况下监禁了钱学森。

  周恩来拍板:用美国飞行员交换

  当钱学森要求回国被美国无理阻拦时,中国也扣留着一批美国人,其中有违反中国法律而被中国政府依法拘禁的美国侨民,也有侵犯中国领空而被中国政府拘禁的美国军事人员。美国政府急于要回这些被我扣押的美国人,但又不愿意与中国直接接触。

  1954年4月美英中苏法五国在日内瓦召开讨论和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出席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联想到中国有一批留学生和科学家被扣留在美国,于是就指示说,美国人既然请英国外交官与我们疏通关系,我们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开辟新的接触渠道。

  中国代表团秘书长王炳南6月5日开始与美国代表、副国务卿约翰逊就两国侨民问题进行初步商谈。美方向中方提交了一份美国在华侨民和被中国拘禁的一些美国军事人员名单,要求中国给他们以回国的机会。为了表示中国的诚意,周恩来指示王炳南在6月15日举行的中美第三次会谈中,大度地作出让步,同时也要求美国停止扣留钱学森等中国留美人员。

  然而,中方的正当要求被美方无理拒绝。7月21日,日内瓦会议闭幕。为不使沟通渠道中断,周恩来指示王炳南与美方商定自7月22日起,在日内瓦进行领事级会谈。为了进一步表示中国对中美会谈的诚意,中国释放了4个被扣押的美国飞行员。

  中国作出的高姿态,最终是为了争取钱学森等留美科学家尽快回国。可是在这个关键问题上,美国人耍赖了。尽管中美双方接触了10多次,美国代表约翰逊还是以中国拿不出钱学森要回国的真实理由,一点不松口。

  正当周恩来总理为此非常着急的时候,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叔通收到了一封从大洋彼岸辗转寄来的信。他拆开一看,署名“钱学森”。他禁不住心头一震,他迅速地读完了这封信。信中的内容,原来是请求祖国政府帮助他回国。

  这封信是钱学森当时摆脱特务监视,在一封写在小香烟纸上寄给在比利时亲戚的家书中,夹带给陈叔通副委员长的。对于这样一封非同寻常的海外来信,陈叔通深知它的分量,当天就送到周总理那里。“这真是太好了,据此完全可以驳倒美国政府的谎言!”

  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在事实面前约翰逊哑口无言。美国政府不得不批准钱学森回国的要求。1955年8月4日,钱学森收到了美国移民局允许他回国的通知。

  再也不穿西服,再也不去美国

  由于当时飞机很少,最早的一班到香港的飞机也是两周后。钱学森决定立即买船票回家。美国洛杉矶移民局不忘刁难这位科学家。买船票时,售票员一听是钱学森,便说一等舱已卖完,只有三等舱船票。事实上,一等舱船票很富余,但船务公司得到移民局的交待。钱学森买了四张三等舱船票。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梦寐以求的回国愿望得以实现了!这一天钱学森携带妻子蒋英和一双幼小的儿女,终于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踏上返回祖国的旅途。

  随同钱学森一家漂洋过海回到祖国的,还有一架三角钢琴。这是1947年结婚时,钱学森送给妻子蒋英的礼物。在美国被软禁的五年中,正是蒋英的琴声和歌声,陪伴他度过那段阴暗的日子,而那些跃动的音符也浸入到了他的著作中——在《工程控制论》的首页,钱学森写下了“此书献给我的妻子英”。

  1955年10月8日,44岁的钱学森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这一天,被很多科学家视作中国航天事业的发端之日。从此,钱学森这个名字,便与中国航天、与民族尊严,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回到祖国后的钱学森,脱下西服,换上了中山装。从此,他再也没有穿过西装。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中美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两国之间的科学技术交流和科学家互访逐渐增多。在这种形势下,一些美国著名科学家和在美国的华裔科学家不断向钱学森发出邀请,请他到美国访问。并表示他们和美国科学院、美国工程院讨论过钱在美国的工作,认为他成就卓著,举世公认。如果他应邀来美,将授予他美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工程院院士荣誉称号,但都被他通通拒绝。钱学森认为,美国政府当年不公正地对待他,如果不公开道歉,即使是给他再高的荣誉,他也不能接受。 新华 金羊 世纪 综合

  和陈赓大将的对话

  到北京后不久,钱学森就带领全家来到天安门广场。仰望着雄伟的天安门和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他无比激动。随后,组织上便安排他去东北参观。他参观了新建的工厂、水电站、大学、研究所。从新中国成立6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中,钱学森亲身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的力量,增强了立志报国的信念。

  参观期间,钱学森访问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陈赓大将特意从北京赶来接待他。陈赓热情地对钱学森说:“哈军工打开大门欢迎钱学森先生。”在参观到一个小火箭试验台前时,陈赓问他:“我们能不能造出火箭、导弹来?”钱学森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中国人同样能造!”陈赓听后哈哈大笑,激动地握着他的手说:“要的就是你这句话!”事后,钱学森才知道,陈赓是带着国防部长彭德怀的指示,专程就此来请教他的。

  带来中国“闪电般的进步”

  回国不到半年的钱学森,对发展我国的导弹事业提出了长远规划。1955年十月,他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出任院长——在当时的中国,钱学森是为数不多的掌握火箭知识的科学家。而此时的中国,在导弹研究方面还是一张白纸。

  1960年,就在我国仿制导弹工作进行到关键阶段的时候,苏联撤走全部专家,并带走了最重要的图纸。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定要自力更生,一定要争口气,把自己的导弹搞出来。钱学森亲自为大家编写教材,把很多关键的词语直接翻译成中文。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导弹顺利发射。这是我国完全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颗中近程导弹。三个月后,大漠深处又成功爆响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实现两弹结合、使中国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导弹核武器的艰巨任务,摆在了钱学森的面前。

  1966年10月27日,罗布泊的巨响震动了全世界——中国的两弹结合试验成功,中国拥有了真正的核武器。外电纷纷评论:中国闪电般的进步,像神话一样不可思议!

  神话仍在延续。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这是钱学森和他的同事们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的又一大贡献。当毛泽东高兴地向钱学森表示祝贺时,却发现他已悄悄地离开了。

  最大的荣誉:共产党员

  钱学森是位科学家,他为了回到祖国而奋力抗争;钱学森不是共产党员,但回国后的亲身经历,使他产生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强烈愿望。

  1958年年初,钱学森郑重地提出入党要求。1958年10月,在钱学森回国的第三年,力学所党支部通过了他的入党要求。1959年1月,经中国科学院党委批准,钱学森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同年11月12日转正。30年后,他回忆道:“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了!我简直激动得睡不着觉。”钱学森一生获得过无数荣誉,但他认为,最大的荣誉是自己能成为一名共产党员。1991年10月1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大会。江泽民、杨尚昆亲自为他颁奖。但钱学森在讲话中却说:“今天我不是很激动,就在今年,我看了王任重同志写的《史来贺传》序言。在这个序言里他说中央组织部把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史来贺和钱学森这五个人作为建国后40年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我心情激动极了。我现在是劳动人民的一分子,而且与劳动人民中最先进的分子连在了一起。”

  工作目标定到2049年

  在钱学森的心目中,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钱学森多次说过:“我作为一名技术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工作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奖赏。”

  在创建力学所期间,他按照技术科学的思想,主持建立了各个专业科组,并积极倡导学术民主,在科学研究面前不论资历深浅,彼此都平等。他在中国科技大学创办了近代力学系并兼任系主任。在给学生讲课时,他发现许多工农子弟因为经济困难,买不起计算尺等学习用具,便把刚出版的中文版《工程控制论》一书的稿酬,毫不迟疑地捐给了系里,资助贫困学生购买学习用具。

  早在回国初期,钱学森就曾提出要把载人航天的锣鼓敲起来。

  上个世纪的最后一个冬季,中国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飞船顺利发射。“航天员”,就是钱学森给中国的飞天英雄取的响亮名字。

  在不久前出版的《创建系统学》著作里,人们惊讶地发现,钱学森晚年所做的研究工作,目标瞄准的是2049年,这一年,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

  人民 新华 综合

  赤子心 强国梦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