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复旦新闻学院80周年]舆论师道好学力行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1日04:28  东方早报

  ■ 李长春贺电: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开启了我国 现代新闻教育的先河

  ■ 刘云山贺电:希望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大力弘扬“面向世界、争创一流”的光荣传统,继往开来、锐意改革、开拓进取

  ■俞正声贺电: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应抓住发展机遇,在体制机制、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建设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和较高国际知名度的世界一流新闻学院

  

[复旦新闻学院80周年]舆论师道好学力行

  复旦大学校长、复旦大学校友会会长杨玉良(左),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校友会会长、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周瑞金(右)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校友会揭牌。

  早报记者 韩晓蓉

  素有“记者摇篮”美誉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昨天迎来八十周年院庆,来自海内外的校友、来宾1500多人欢聚复旦,叙旧谊、话未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来电祝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江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梁保华,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发来贺电、贺信。

  李长春在贺电中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开启了我国现代新闻教育的先河,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坚持正确办学方向,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为推动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希望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发扬传统、开拓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新闻传播人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再立新功。

  刘云山在贺电中希望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大力弘扬“面向世界、争创一流”的光荣传统,继往开来、锐意改革、开拓进取,探索新闻传播规律,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努力培养更多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优秀新闻传播人才,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俞正声在贺电中说,复旦大学与市委宣传部共建新闻学院,为学院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他要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抓住发展机遇,在体制机制、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建设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和较高国际知名度的世界一流新闻学院。

  昨天上午10点,伴随着庄严的国歌声,庆祝大会在复旦大学体育馆隆重召开。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仲伟代表市委在致辞中表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是我国最著名的新闻学院之一,为全国尤其是上海新闻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希望新闻学院在新形势、新要求下,深入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化“部校共建”机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代表学校致辞,表示学校将继续大力支持新闻学院发展建设,希望学院抓住新的发展机遇,为复旦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做出更大贡献。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宋超在致辞中感谢社会各方对新闻学院长期以来的支持和贡献。他说,复旦新闻教育八十年,始终秉持“好学力行”的传统,重品行、究理论、讲实践,勇向潮头立。而今,站在新起点的复旦新闻学院将继续立足上海、面向全国、放眼世界,融当代世界新闻教育之长,创今天复旦新闻教育之新,办出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复旦特点。

  全国人大常委龚学平、全国政协常委蒋以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丹增、国务院信访局副局长张彭发出席会议。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赵启正,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迪恩·米尔思代表国内外新闻传播院系在会上致辞祝贺。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宣读贺电、贺信。

  复旦大学新闻系

  创立于1929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新闻传播教育机构。

  1988年新闻系扩建为新闻学院,2001年12月24日,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复旦大学签署协议,共建新闻学院。

  学院现有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和传播学四个系,拥有硕士点9个,拥有博士点4个,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在校学生达1100多人。

  

[复旦新闻学院80周年]舆论师道好学力行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老教师在院庆大会上领奖。 新华社 图

  全球百名新闻学院“掌门人”复旦论剑新闻学院院长宋超演讲指出

  新媒体时代新闻人才需注入“整合基因”

  早报记者 韩晓蓉

  “面对媒介的融合,新闻传播教育应该有自身特点的融合,在更高层面上的融合,深刻认识融合之道,扎实推进教学创新。”在昨天复旦新闻学院80周年庆典系列活动之一的“全球知名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上,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外宣办、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宋超教授发表了以“深刻认识融合之道,扎实推进教学创新”为主题的演讲。

  应对媒介化社会的挑战

  “全球知名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昨天下午在复旦光华楼举行,有近百位来自全球各国以及中国两岸三地的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研究机构负责人和学者云集复旦大学,共商媒介化社会语境下的新闻传播教育大计。论坛由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任童兵教授主持。

  如此多的新闻传播学院“掌门人”共同汇聚在中国也是第一次出现的“盛况”,经过一个下午的激烈“头脑风暴”,新闻传播学院的院长们一致认为,在新媒体冲击加大,人人都可以做记者的“全媒体”时代,要培养未来的新闻人才,专业型、整合力十分重要,各院校同样也形成各自的优势,错位发展,而不能千校一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全面推进,跨文化传播的深入展开,媒介技术的加速发展,新闻传播教育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的传播和媒介技术形态下,新闻传播教育如何应对媒介化社会的挑战?未来新闻传播教育路在何方?这些问题已成为本次中外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热烈讨论的焦点话题。

  代表们认为,经济全球化、媒介技术革命,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革命,深刻改变了全球媒介生态,给未来的传媒发展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也对新闻传播教育事业构成前所未有的挑战。与会学者认为,新闻传播教育工作必须在理念、内容、体制、机制、技术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应对媒介化社会的挑战。

  从传播教育中寻找症结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宋超是本次论坛的首位演讲者,他的演讲题目是《深刻认识融合之道 扎实推进教学创新》,宋超指出,应注重培养专业型的人才。传媒内容的影响力与传播技术的高效、传播模式相比,仍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新闻传播人才战略是关键。当下,新闻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在数量上不成问题,在质量上却未必都能达到要求。就传媒业发展的形势来看,要更多地在自身的新闻传播教育中寻找症结所在。

  “新闻媒体一直在叫苦,人才短缺。这当然与制约因素有关。媒体分众化、精细化的发展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非常突出,这要求我们在新闻传播当中一方面要坚持并巩固教育,为今后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另外一方面,进一步加强新闻传播教育的专业化和知识化,推进以点和面的融合,着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宋超在演讲中表示。

  宋超还强调说,谈创新,不应该是简单的否定,而应该是遵从历史,学习传统,“当我们把来自历史的营养与来自实践的营养融合在一起,创新才有可能实现。”他同时指出教育创新一定要把学生们丰富的创新思想和实践与教师的追求融合起来。学生们也要善于学习,要把自我的创新意识与学院的培养目标结合起来。既保持灵动活泼的头脑,也坚持与他人的融合。

  

[复旦新闻学院80周年]舆论师道好学力行

  昨天, 复旦大学向教师颁发服务新闻学院奖。80级校友屠海鸣(右)给老教师徐培汀颁发服务学院50年奖牌。

  80周年院庆 感言

  今天,我们回家了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86级系友 胡劲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师长、各位同学:

  大家好!

  金秋时节,落英缤纷。我们又回到了曾经生活、学习的复旦母校,共同庆祝新闻学院80华诞。在这个喜庆的时刻,请允许我代表新闻学院系友,向母校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向在座的各位来宾致以诚挚的问候,献上美好的祝福!

  今天,我们回家了。回到了牵引我们上路的老师身旁。怀着对母校深深的眷恋,重拾起青春的美好记忆,更加深切地缅怀那些投身复旦新闻事业建设的拓荒者,他们是托起“记者摇篮”的双手,是开创新闻教育的基石,是支撑学科发展的梁柱。让我们向先贤前辈们致敬!

  今天,我们回家了。回到了萦绕我们梦中的熟悉课堂。离开校园虽已数十余载,许多系友都有一个体会,新闻学院不仅从“术”的层面传授了做记者的职业技能,更是从“道”的高度帮助我们提炼了一个现代人所应具备的新闻素养。那些在课堂内外收获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慢慢沉淀为一段难忘记忆,更成为一笔终生受用的财富。复旦新闻教育的灵魂是传承、引领和提升。弘扬学术传统,传递社会责任,沿袭了复旦百年兴学的人文精神,使复旦新闻学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进步变革,引领时代风气,应对传媒环境不断变化带来的挑战,使复旦新闻学子具有敏锐眼光和开阔视野;重视理论功底,提高践行能力,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复旦新闻学子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创新的意识。勤于学、敏于思和善于行,她教会我们追求一个完整而高尚的人格,这种人格将支撑我们的一生!当年先尊们、特别是陈望道老校长开创了这种精神。优秀的后继者发扬了她,而无数杰出的校友实践了她!

  今天,我们回家了。回到了滋养我们心灵的精神家园。4年大学生活的熏陶,多少人在这里实现了人生的转折,完成了成长的洗礼,启动了追逐梦想的航程。从复旦校园走出的学子们,就是这样一群追梦人,时代赋予了他们理想主义,父辈留给了他们忧患意识,母校则培养了他们好学思辨的理性、务实求证的态度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在人生的漫漫长途中,时刻提醒他们:领先的时候,不懈怠;喧嚣的时候,不盲从;困难的时候,不放弃。

  记得当年离开校园的时候,有一句口号——师长们殷殷叮嘱,同学们相互勉励——“今天,我以复旦为傲,明天,复旦以我为荣”。我们庆幸,赶上了变革的大时代,亲历了国家走向改革开放,见证了民族迈向崛起复兴,目睹了学院日新月异的发展,复旦新闻学子无论是红颜白发,无论在天涯海角,心中都珍藏着一份回家的情怀,这份情怀,每每令我们热血沸腾,也常常让我们心潮起伏。

  最后,再次衷心祝愿我们的母校——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百尺竿头,再创辉煌!祝愿各位老师身体健康,各位学生学业进步,各位校友事业兴旺!

  谢谢大家!

  2009年10月31日

  

[复旦新闻学院80周年]舆论师道好学力行

  海内外的复旦老同学久别重逢非常开心。 除署名外均为早报记者 赵昀 图

  80周年院庆 镜头

  “80岁”对联飘洋过海

  早报记者 韩晓蓉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80周年院庆系列活动昨天在复旦大学正大体育馆拉开帷幕。庆典大会10点正式开始,8点不到,不少老校友都赶来,当年的青年学子如今已是耄耋老人,他们也是祖国新闻事业早期的建设者。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80周年院庆收到了不少礼物,但其中最有历史意义的一件礼物莫过于一副从美国“飘洋过海”来的珍贵对联。

  算起来,这副对联有“80岁”了,和复旦新闻学院同龄,这副对联由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第一位来自中国的学生汪英宾赠送,汪英宾在上海听过了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首任院长的演讲之后,被这所名校所吸引,便来到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学习。汪英宾于1924年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毕业,获得新闻学专业学位,继续从事新闻工作,曾经在上海的申报馆工作,随后投身新闻教育,1952年到1959年在复旦大学新闻系任教。

  在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20周年院庆时(1929年),汪英宾特地赠送该院一副木刻的中国对联作为礼物。

  对联用中文刻成,上联“是千秋报学枢机信誓八条自矢为众服劳殚精竭虑”,下联“立万国舆情轨范从游一载深愿与民论道宣教承流”,横批是“舆论师道”,在对联的边上,还用其他字体注释了送对联的原因及时间。

  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是合作较为密切的院校,对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80周年庆这一重大喜事,送什么礼物既体面又有纪念意义着实让美国的朋友伤了脑筋,后来他们在学校的陈列馆中发现了这个很有历史意义的礼物,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迪恩·米尔思(DeanMills)教授于是传来照片,复旦根据原来的样式做成一副一模一样的副本。

  昨天下午,这副具有历史意义的最“年长”的院庆礼物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学楼一楼安了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俞振伟, 新闻学院副院长黄瑚,新闻学院教授、前院长赵凯和对联的制作者汪英宾的同事,复旦大学已退休的前院长、著名教授丁淦林和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等三位客人出席了简短的对联落户仪式。

  

[复旦新闻学院80周年]舆论师道好学力行

  对联用中文刻成,上联“是千秋报学枢机信誓八条自矢为众服劳殚精竭虑”,下联“立万国舆情轨范从游一载深愿与民论道宣教承流”,横批是“舆论师道”

  耄耋老人相拥落泪

  鲜花、热泪、白发、笑容、拥抱、握手……10月31日的复旦新闻学院80周年庆祝大会现场,这些词汇是会场的重要语汇。

  在庆典活动现场,新老校友欢聚一堂。83岁的傅老和老同学钱老看到后紧紧相拥,激动落泪,两人已几十年没见面。傅老感叹地告诉钱老,他们的同班同学黄老,本来约好前来参加院庆,但昨晚却与世长辞,没有能参加80年院庆成为他最大的遗憾。

  复旦新闻学院昨天举行了“重返校园之旅”活动,让校友重温校园生活,与往日同学老师团聚,同时了解学院、学校新变化。院庆现场还开出“重温班会”板块,回到课堂的老校友们禁不住再次激动落泪。

  无论是上世纪50年代两鬓斑白的老系友,还是仍在校就读的莘莘学子,当记者问到复旦新闻系给予系友们最有价值的财富时,他们异口同声回答了同一个答案:“好学力行”。

  颁服务新闻学院奖

  复旦大学昨天向教师颁发10-40年服务新闻学院奖。工作10年、20年、30年、40年的老师们分批上台领奖。最引人注目的是50年服务新闻学院的奖获奖老师徐培汀。他当年在资料室工作,研究新闻史。

  院庆的喜庆日子,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入口处贴有是新闻学院广电系的老师和同学们采集的400多位复旦大学校友的笑脸。笑口常开笑脸迎人的复旦新闻学院在又一个80年的征程中将继续带着微笑的心态教书育人。

  头脑风暴

  新闻教育最大困局 千校一面千院一面

  新闻学院应开发新的教材,来顺应媒体发展的趋势,新闻教育可与商界合作,使教学更有活力,研发方面的能力也应不断提高。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迪恩·米尔思(Dean Mills)教授

  要正确、充分认识新闻传播教育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打造方面的重要作用和重要地位。新技术在传播领域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教学研究与新闻实践“无缝对接”方面需继续努力。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倪宁

  全国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几个困局,最大的困局是千校一面、千院一面、千系一面,其次是媒介融合与新闻传播专业教育分割的困局。面对困局,各高校的新闻学院应找到自己的优势定位,保持自己可持续发展的最优秀道路。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

  现在已进入网络化时代,民众可通过媒体平台来传递信息、表达想法,新闻记者可直接通过社区的素材来深入报道社区新闻,也可通过手机平台接收到第一手的新闻素材。目前的媒体转变不仅是内容的改变,也是商业模式的改变和工作方式的改变。新技术带来了挑战,但也为媒体进步创造了条件。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媒介系主任查理·H·贝克特(Charlie H.Beckett)教授

  传播已进入后Google时代,媒体正面临全球化挑战,未来需要的人才需具有创造力、顺应趋势的能力、设计力以及运用资讯、媒体、科技的能力;未来新闻人才还需具备整合力、讲故事的能力、行动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院长钟蔚文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