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此生惟愿长报国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1日04:59  大众网-大众日报

  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科学泰斗钱学森,静静地走了。巨星陨落,划过天际留下的是璀璨的光芒。钱老的离去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哀思,而他的科学成就和爱国情怀却生生不息。

  “我是中国人,不能在美国呆一辈子”

  钱学森,浙江杭州人,1911年12 月出生。

  1934年暑假,他考取了清华大学的公费留学生。1935年8月,钱学森从上海乘船前往美国学习。黄浦江浪涛滚滚,望着渐渐远去的祖国,他在心中暗暗发誓:“亲爱的祖国,今天我去美国学习,他日归来后我要为您的复兴而效劳。”

  钱学森到达美国后,进入了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勤奋好学,天资聪颖的他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36年10 月,钱学森转学到了加州理工学院继续学习,追随力学大师冯·卡门教授。

  到加州理工学院的第二年,即1937年秋,钱学森就和其他同学组成了研究火箭的技术小组,他担当起了理论设计师的角色。而火箭在当时还属于幻想中的东西,正是钱学森完成了美国首个军用远程火箭的设计。

  36岁时钱学森便已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使客居美国的钱学森心潮澎湃,他向夫人蒋英说:“祖国已经解放,我们该回去。人民中国才是我永远的家。”

  1955年 10月8日,钱学森走过罗湖口岸,终于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祖国。

  “外国人能造,中国人同样能造!”

  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一个小火箭试验台前时,陈赓问钱学森:“我们能不能造出火箭、导弹来?”钱学森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中国人同样能造!”

  钱学森受命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随后,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

  钱学森多次说过:“我作为一名技术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工作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奖赏。”(本报综合)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