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德寿双高 教科皆杰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1日05:54  荆楚网-湖北日报

  荆楚网消息 (湖北日报) 他是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是中国科学院最年长的院士。他几十年前的科研建树至今仍对我国生物工程、载人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发展产生着影响。他就是贝时璋,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

  1903年10月10日,贝时璋出生于浙江镇海县的一个贫苦家庭。1921年,从上海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医学预科毕业后,贝时璋赴德国留学,先后在弗赖堡大学、慕尼黑大学和图宾根大学动物学系学习,并于1928年获图宾根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29年回国。探索生命真谛百年如一日,发扬求是精神立学界楷模——这是贝老的朋友、学生对他的评价。

  1949年,中国科学院正在筹备之中。当时还在浙江大学任教的贝时璋奔波于杭州、北京之间,参与了中科院生物学科各研究所的筹建工作,并于1950年出任实验生物学研究所所长。

  1958年,在贝时璋的主持下,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成立,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生物物理学专业研究机构之一,标志着生物物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中国正式确立。同年,贝时璋在中国科技大学创立了生物物理系并任系主任。50余年间,这里已经有6位毕业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从1958年至1983年,贝时璋一直担任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几十年间,他开拓了我国放射生物学和宇宙生物学的研究,指导了我国核爆炸动物远后期辐射效应研究和我国第一批生物火箭动物飞行实验等重大研究,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奠定了基础。作为我国实验生物学的开拓者之一,他创立了“细胞重建学说”。“当年,贝老是3位建议我国发展载人航天技术的科学家之一。”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杨星科说,此外,他主持建立的一系列关于辐射危害的标准、框架,至今仍在相关医学研究领域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贝老一生都在关心科技创新。不久前,2009年诺贝尔奖公布后,老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就在10月28日上午,他还专门召集6位科研人员,一起讨论如何在已有创新课题的基础上继续努力工作,语重心长地鼓励大家“要为国家争气”。然而,一日之间,学界失良师。

  中关村北区14号楼贝老生前的居所,陈设简朴。黄色油漆的木门窗,老式红漆木条地板上,有些地方漆皮磨掉了,露出了黑色的木头。在这里,贝时璋先生度过了50余个春秋。

  灵堂设在客厅里,贝老的大幅画像悬挂在正中。画面上的老人身着蓝色中山装,头发整齐地梳向脑后,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镜,精神矍铄,平静慈祥。这是一位画家临摹贝时璋先生百岁生日前的照片后完成的作品。画像下面,摆满了插满菊花的花圈、花篮。

  浙江大学校长杨卫说,贝时璋先生从1930年至1950年间在浙江大学工作,创建了生物系。“他是一位大学者,也是一位先行者。在他那个年代,搞科学的人还非常少,而他真正经历了中国早期科学发展的过程,并且带出了很多很多学生。他是走在最前面的先生,作为后辈,我们永远怀念他。”

  从事医学工作的大女儿贝濂说,“爸爸的东西总是整理得井井有条,教育我们也要严谨、认真,这样的习惯影响了我们的一生。”

  已逾古稀之年的贝濂至今仍然坚持学习各种门类的新知。她说,父亲百岁之后仍然保持着《自然》《科学》等杂志每期必读的习惯,因此,做后辈的更要不停地学习。

  贝时璋先生的长子贝丰是我国973计划专家组成员。回忆起父亲,他深有感触地说,不求名利、治学严谨、生活节俭是父亲一生的作风,也是留给子女们最大的财富。“在评审项目的时候,我要求自己一定要严谨、公正,这些正是我从父亲身上看到的、学到的。”

  贝时璋先生的为人与他的学术成就一样让人感佩。每当过生日,前来为贝老祝寿的人中,不仅有领导、朋友、学生,还有许多工友。尽管已是百岁高龄,但他仍对每个人都很关心。

  在客厅墙壁上,一幅条幅这样写道:德寿双高,教科皆杰。——八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或可看做是对这位百岁老人一生的浓缩。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